刘彦霖
小档案
基础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刘彦霖:男,2019届(2)班;
IB:44/45;
标化:托福-112;SAT-1520;SAT2-数学800,化学800,生物800;
大学录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弗吉尼亚大学等
兴趣:生物化学、阅读、兵乓、射箭、古典吉他、桌游
特点:相信“经历塑造人格”,生命中的每个瞬间都充满价值。
刘彦霖以中考613.5分进入IBDP,以44分的IB成绩毕业,更令人仰视的是,除了中文A差一点没得到7分之外,他得的每个7分的100分底分往往是全年级TOP,此外他也有很多课外的阅读积累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神”。
学神刘彦霖的特质在哪里?用八个字归纳:且思且行、且行且思。
且行且思:一个理想主义者
用“且行且思”作为刘彦霖升学文书的题目,是十分恰当的。他写道:
“每每在夜幕降临之时,我徜徉在小区的树丛中,感到一种自我释放的舒坦。在幽微的夜光下,一切的外在装扮都显得模糊不清。于是我不必再是人前的那个自我,而是以宁静的心态回归初心的自我。这时,我开始沉思。
“一日,我边思边走,被路上小石块绊了一下。起初心有不快,想捡起扔远。低头一看原是一块美丽的石头,思绪便随之飘逸起来:这块小石就像我们小组那次实验,数次失败,但小组精诚协作,坚持不懈,终于迎来成功。没有挫败,成功的滋味没有那么甜美。
“当我把石块放入口袋,我听到了头顶上飞机的嗡嗡声。此刻夜幕已经降临,最后一线夕阳也消失在地平线,星光照耀。我于是停下来,仰望星空,想起了怀特兄弟。那个时代,他们竟然敢冒风险将‘飞天’付诸实施,这是何等的胆魄。于是飞机在我眼中不仅是交通工具,而是开拓者的敢想敢做敢于设定目标的成果。空中划出的一道弧线,是人类进步的痕迹。”
…………
他把夜幕中碰到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丝感触,都如实记录下来,一边以艺术的心态将日常之景物看成美景,一边以思想者的心态驰骋思绪感受人类进步的轨迹。在溯源思远之间,他确定了自我的责任与目标。
也许因为这篇文书过于务虚,没有把这位“学神”推到神校,但刘彦霖确实是一个时时沉浸于思考,剥除外在的一切,指向内心真实的理想主义者。
徜徉于思与行之间:一个完美主义者
刘彦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从一开始就是“顶着光环”的学生。
他以中考第一名进入精品班之后,学术上一直是旁人的榜样——一个第一名的存在。尽管年级里藏龙卧虎,但常常“年级第一”的事实,让他成为了一个正能量的故事。于是老师同学的期望也化为了他自己追求卓越的动力。他对学术的钻研一丝不苟,不做到完美不放过自己,无论是考试、做实验、做IA、做EE论文,都努力刷高自己的水平。旁人对他学术的推崇,也成为一种监督,他笑谈:在旁人和自我的双重监督之下,他无法不完美。在过程中他收获了更多的自信、同学之间的友情和老师更多的指导。为此他深感幸运。
针对自己未来可能研究的生物化学专业方向,他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读夏校课程,在夏校期间完成了水平颇高的两篇心理学论文,一篇针对群众杀手犯罪的分析研究,对美国已有的两种权威分析模型,评析其理论的优劣,并试图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另一篇是回望20年前的韦科惨案(美国一起著名的邪教大型集体自杀事件),利用新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成果,对邪教头目进行心理分析,并反观当年FBI的决定是否正确,是否可能有更妥善的解决方案。两篇论文都得到了导师的好评。
为了更好地实践“完美”的理想,他博览群书。
由于常常被称为“学霸”,他从内心生发出一种抗拒感,为了不让自己成为一个“只会拿高分的人”,他让自己从精深的学术路上走出来,广泛涉猎。刘彦霖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由于明确地知道自己未来走理科路径,他就刻意朝着反方向去读书——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他专门找到TOK孙亮老师,请教历史哲学人文方面可以研读的书籍。他读书不从单本着手,而是从专科”史论“入手,例如读中国文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等等,先了解思想的流变进程,然后根据“史”中所涉猎的书籍、参考文献,挑选每个时期、每种思潮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系统阅读。他还下功夫研读过清华大学的法律基础教材,以及语言学概论等大学基础课程,看得不求甚解,但也喜欢研究研究。
此外他也爱读常识类书籍,如“认识电影”、“西方音乐500年”,或者艺术画册等。关于一些偏门的书,例如“观云者指南”、“大便书”、“人类砍头小史”等偏奇古怪类,他也觉得挺有意思,一方面会与正史有呼应,并非完全怪异,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真正的学识在里面,也颇有趣味。
此外,他颇多喜好,不仅看歌剧、电影、美剧、日漫,还看中国古典戏曲,比如前不久把《西厢记》读完了,就去看了越剧《西厢记》。
怪不得当同学们谈天说地的时候,他总是可以搭上一腔,还常引领话题,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在解读“完美主义”的过程中,刘彦霖还要为“拖延症”正名。他坦陈自己是“拖延症患者”。他看到许多优秀的世外学子都是计划性、执行力很强的人,但他说自己不一样。他分析自己“拖延”的心理成因是追求完美。不拖到最后一刻,就不停地打腹稿;写成的论文,但凡还有时间,就不停地完善构思。有时候看上去整个人就在发呆,走来走去,无所事事,实际上脑子并没有休息,一直追求“最好”。他相信每个人不一样,他悦纳有点拖延的自己,没必要也无法扭成一个风风火火的人。从初中到高中,学业及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拖着拖着,就发现自己找到了一种平衡:在哪个节点必须开始构思、动手,而到截止时间之前要做到哪种程度,还有多大余地可以提升,慢慢都有了准确的预估。
所以刘彦霖说:正视自己的理念和态度,踩准自己的节奏。合理的“拖延症”,最后是守得住deadline的。但也不可以此作为理由自我怠惰甚至耽于玩乐。
且思且行:一个行动派
可能有人认为刘彦霖是一个正宗的“读书人”和“思考者”?不仅如此,他还是个行动派,一边思考一边行动,他参与创造了三个世外“第一”。
刘彦霖是世外第一位成为Brain Bee脑神经科学大赛Local Coordinator,并将此赛事引入世外的学生。早在2017年参赛过程中,他发现这项学术活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对于脑神经科学的实践意义,就产生将该赛事引入学校的念头。一有想法就付诸行动。他在网上申报了local coordinator,也就是上海市学生代表一职,凭实力被选中,在生物郑炜老师的支持下,将比赛的报名渠道提供给了IBDP各年级同学,并开展了宣讲会。本校的参赛人数从2017年的3人,飞跃至现在的超过百人,而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参赛学校,世外荣获最佳组织学校奖。不仅如此,一个新的社团——Brain Bee社团也应运而生,学校更多潜在的对脑神经科学有兴趣的同学被发掘出来。刘彦霖被评为Brain Bee赛事的优秀学生组织人,获得了一千元的奖励金,他把奖金交给社长作为启动资金。Brain Bee社团不仅为准备学术活动而设,而且还从事诸多活动如邀请美国专家前来开设脑神经科学讲座,从人文角度研究与脑神经相关的疾病对病人及家庭造成的心理动荡,等等。薪火传承Brain Bee社团,荣获了2018学年度五星社团的称号。
刘彦霖是首创“世外杯”中文辩论赛的主力之一。2018年1月28日至31日,第一届“世外杯”亚洲中学华语辩论邀请赛于在世外中学举办。大赛邀请到了来自亚洲各地的22支队伍、140余名优秀辩手共同参与这次思维的盛宴。该比赛在《新民晚报》上被报道,也为世界各国学校所关注。这样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中文辩论比赛,最初只是源于中辩社社员的自主创想。作为中辩社的副社长,刘彦霖与社长、社员们一拍即合,下决心把雄辩的语言、思维的交锋所组成的精神盛宴,呈现给更多的世外人。于是抱着巨大的热忱,以社长刘玥君、副社长刘彦霖、单光霁为主的几名学生,从零开始策划,从2017年暑假开始交提案,一次次向学校申请,一次次修改方案,以不懈的努力推动“世外杯”的进程,所幸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从“世外杯”这一概念的诞生到“世外杯”方案的草拟到“世外杯”赛事的全面落实再到“世外杯”现场的志愿者活动,刘彦霖全程参与。回望“世外杯”,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敢想敢做,让梦想在行动中落地。
刘彦霖还是“乒乓社”的创始人之一。IB没有体育课,世外运动场地受限,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刘彦霖等一干同学积极开动脑筋,将他们从初中开始培养起来的对乒乓的热情带到高中,社团成员通过众筹购买乒乓桌,乒乓桌可折叠,放置在操场角落,一到课余放学时间就撑开来活动,非常灵活。他们还给社团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国球社”。“国球社”也是后续运作得非常好的社团之一。而他自己,一直没有停止对兵乓专业技术的进一步学习训练。
这三个“首创”,促成了刘彦霖在世外平台的成长。
行以促思:一个反思者
对刘彦霖而言,IBDP的学术和活动,一切尽在掌握中。然而恰恰有一件事情在掌控之外——大学录取。一直到大学所有的Offer都发完了,自己最后要去读的大学原先并不列入心仪的大学之列,他开始了痛苦而坚定的反思。
他反思:作为别的学生在学业上的楷模,自己可能太过纠结于可见的荣耀和成就。旁人的看法是否固化了自己的思想?如果抛开荣誉的枷锁,是否可能让IB的生活更充实饱满?是否追求中等7分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匀出来拓展更立体多面的自己,或者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拓深专业学术活动?但是刘彦霖同时也坚持,没有旁人对自己的期许和自我的高要求,自己也不可能把每门课程都学得如此踏实,把每项任务完成得如此圆满。他还是坚信学术需要高标准。
高中三年,他内心里也一直有抵御被推上“学霸””神坛的一股力,于是他博览群书,并从事各种与专业相关、非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都从一个兴趣原点出发辐射出去,也足够丰富,但可能这些活动都过于分散,反而看不出他的主线条?如果一切重来一遍,他是否要进行生涯规划,而不是任凭兴趣引导自己在各个领域都左顾右盼?但是他也思考,人生究竟是被规划的路径好,还是自然踩出的道路好?在哪个阶段开始规划最合理?高中阶段的广泛涉猎和左顾右盼是否也是机遇和乐趣?
而对于申请大学的时候,自己是否过于迷信排名,过于看重师生比等一些资源分配的问题,他是有自我批评的。早在10年级的夏天他就访问了16所大学,访校的时候没有认真去考量每所大学的特质,应有的洞察被大学的排名、社会的评价所蒙蔽,没有甄别出学术特质与自我特色究竟有何种程度的匹配。
经历了一段时间痛苦的自闭式的沉思,如今的刘彦霖,仿佛经历了一场蜕变。然而他的精神原质没有变:热爱学术,且行且思,以行促思,追索初心,向着理想一步一个脚印迈进。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刘彦霖正是在思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就像他在主文书最后所写:
只有行走本身才能告诉我
我将会走向何方,
所以我一刻都不会停歇。
(踏着坚定脚步到世界行走)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