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语
继2018年IBDP课程中的初级汉语(Mandarin ab inito)和中文B(ChineseB)两门课程开始使用新大纲后,中文A课程(中文A文学、中文A语言与文学)也将于2019年的新学年开始使用新的课程大纲。
中文课程新大纲到底有哪些新变化?学生会面临怎样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该如何更好地应对新大纲的变化?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邀请中文系老师推出系列新课纲解读文章。本期为中文系主任彭振老师撰写的第一篇:新课纲的新书单。 新课纲的新书单——《国际文凭指定阅读书单》(Prescribed Reading List)
旧纲书单分两类,一类是翻译文学作品名单(Prescribed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list),其中有包括中文作品在内的来自不同时期和不同民族地区的数百部作品可供选择;另一类则是用本国语言写作的指定作家名单(Chinese A: Prescribed list of authors),包括从古至今的一百多位中国作家。具体可参见振语整理过的《对!有这么多书你可以读!IBDP书目推荐》或者《整本书阅读,怎么“整”》。
配合新大纲推出的《国际文凭指定阅读书单》(PRL)整合了原有的两类书单,不再限定具体作品,是一份涵盖了55种不同语种、跨越五大洲不同国家和地区、贯穿古今的可在线检索的作家名单,其中中文作家有263位,英语作家288位,法语作家235位,西班牙语作家264位,德语作家228位,日语作家194位。
新书单作家所对应的文学体裁类型包括四种:虚构文学(Fiction)、非虚构文学(Non-Fiction)、诗歌(Poetry)、戏剧(Drama)。
这种分类有别于之前书单按照诗歌、戏剧、小说(短篇,中长篇)、散文来分类的方式,尤其是虚构和非虚构的文体界定,赋予了书单包容不同作家创作多样性的更大可能。
这份书单的在线检索页面是这样的:
对于何谓“作品”(work),新纲也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界定(与旧纲的界定一样,只是新纲中更为明确):
“作品”(work):
(1)单独的一部长篇文学文本,如一部小说、自传或传记
(2)两篇或多篇中篇小说
(3)5-10个短篇
(4)5-8篇杂文
(5)10-15封信函
(6)一首长诗的主要部分,或一首完整的长诗(至少600行)
(7)15-20首短诗
(8)将多篇文本作为一部作品的组成部分,须由同一位作者创作
选择作家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1)课程中同一位作家不能被学习两次
(2)不可以学习另一门语言与文学研究课程中学习的作家
(3)不可以学习语言B课程中学习的作家
(4)可以针对课程中学过的作家写EE,只要选择的是该作家的一部不同作品。
研究这份新书单之前,先看看文学课程和语言与文学课程对于作品学习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关于书单,需要注意的另一点,就是新纲不再有所学作品与相应考核形式的严格对应(比如旧纲翻译作品对应的是WA,自选作品对应的是IOP,精读作品对应的是IOC,成组作品对应的是paper2),就是说,只要不重复在不同评估中使用同一部作品,所学作品都可以运用在不同考核中。
不妨先看看新纲的考核构成。
了解完何谓“作品”、作品选择的要求、作品与考核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就可以聊聊书单了。
由于书单涉及到的作家数以万计,振语只能分步介绍。这次先说说书单中被予以重点推荐的作家。
大纲给出了关于不同语种作家选择的建议,即“建议每个语种至少探索6位作家的文学作品”,但“教师们可以决定是否遵循这一建议”。
振语整理汇总了中文、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等主要语种对应的重点作家(for reading in translation),大家可以看看这些被重点推荐的作家名单有何特点,与读者对于传统的世界经典作家作品的预期是否有所不同?
先来个汇总(振语在书单基础上补充了作家生卒年以及相应的中文译名):
不妨逐个语种看看重点推荐作家都是哪些人。
1、中文推荐了关汉卿、鲁迅、张爱玲,北岛,王安忆、余华。
这6位中文作家似乎有一个共性,就是在海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且均有多部作品被译为多种不同语言。(不过有趣的是,中国唯一的诺奖作家莫言并未被列入其中。)这几位作家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振语就不做展开
2、日文推荐了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夏目漱石,大江健三郎,吉本芭娜娜。
这6位中,川端和大江两位都是诺奖得主,三岛和村上想必大家也不陌生,值得一提的是吉本芭娜娜。吉本和村上一样,也是当代日本文坛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尤其擅长对日常性死亡事件进行现代性书写。代表作有《厨房》、《泡沫*圣所》、《哀愁的预感》、《鸫》、《白河夜船》、《N·P》、《蜥蜴》及《甘露》等。
香港影评人作家汤祯兆评价:“吉本最擅长的主题是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摸不清自己追求、需要什么及将朝哪个方向奔走,而此正是一群经历高中、大学以及刚出社会工作的日本女性,所面对最切身及甚感困惑的议题。”日本评论家中村真一郎评价:“吉本芭娜娜的小说具有旧时代的人所无法想象的感觉和思考,完全无视传统的文学教养,是一种描绘手法奔放的文学作品。”
3、英语推荐了莎士比亚、艾米丽·勃朗特、乔治·桑德斯、阿兰达蒂·洛伊、蒂姆·温顿、海伦·奥耶耶美。除了前面两位,后面三位可能会让很多读者感到意外。
(1)莎士比亚自不必言。
(2)艾米丽·勃朗特,19世纪英国作家与诗人,《呼啸山庄》是其一生唯一的小说,另有诗歌近200首。
(3)乔治·桑德斯,美国小说家。1996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衰退时期的内战疆土》(CivilWarLand in Bad Decline)。2006年获麦克阿瑟天才奖和古根海姆学者奖;2014年,凭借小说集《12月10日》成为首届弗里奥文学奖得主。2017年9月13日,凭借小说《林肯在中阴界》入围英国布克奖短名单。
(4)阿兰达蒂·洛伊,印度作家。在学校主修建筑,做过记者、编辑,后从事电影文学剧本写作,37岁凭借《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1997年)成为第1个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英国文学大奖“布克奖”的印度作家。2017年,第二部长篇小说《极乐部门》(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出版。
(5)蒂姆·温顿,澳大利亚小说家,处女作《露天游水者》荣获澳大利亚弗格尔奖。小说《浅滩》获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迈尔斯·弗兰克林奖。出版有8部长篇小说(《露天游水者》、《浅滩》、《天眼》、《冬日的黑暗》、《云街》、《骑手们》、《蓝背鱼》和《肮脏的音乐》)、4个短篇小说集(《分离》、《至少两个》、《血和水》和《岔路口》)、6部儿童小说,以及多部非小说著作。曾3次获得迈尔斯·弗兰克林奖,2次获得布克奖提名。
(6)海伦·奥耶耶美,1984年(对,没写错,妥妥的80后)出生于尼日利亚,成长于伦敦,2017年获“美国笔会文学奖”。其作品风格奇幻,充满魔幻元素,常常反映性别、种族等问题。代表作《遗失翅膀的天使》(The Icarus Girl),《翻转屋》(The Opposite House)、《白色是女巫的颜色》(White is for Witching)、《不存在的情人》(Mr. Fox)、《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What is not Yours is not Yours)等。
4、法语推荐了莫里哀、巴尔扎克、莫泊桑、安娜·埃贝尔、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1)(2)(3)莫里哀、巴尔扎克、莫泊桑自不必多言。
(4)安娜·埃贝尔,加拿大法语女商业广告作家、诗人和小说家。主要成就是诗歌与长篇小说。其诗歌多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孤独感和压抑感,小说的构思特点是多层次叙事,着重表现西方世界人与人之间因感情难以沟通而产生的痛苦、理想与追求不得实现而产生的抑郁,并特别强调了西方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中的孤独感。诗集有《平衡的幻梦》,《中午的方舟》,长篇小说代表作有1970年的《卡穆拉斯卡庄园》、1975年的《安息日的孩子们》、1980年的《爱洛依丝》和1982年的《巴桑的疯子》等。
(5)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塞内加尔国父,曾连任五届塞内加尔总统。近现代非洲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化理论家、语言学家、诗人、作家。被公认为20世纪非洲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除了帮助非洲人找到种族自尊,带领塞内加尔独立,他还创作有大量享誉世界的诗歌。
(6)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法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翻译家。1980年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是第一位入选法兰西科学院的女性。她尤其注重历史,其虚构作品漫游于古代、文艺复兴时期以及20世纪初的广大空间其。其作品都是互文性的杰作,展示出对今与古、此与彼、我与他、灵与肉、具体与抽象的思考。代表作有诗集:《幻想的乐园》1921年,《众神未死》1922年;剧本:《埃莱克特或面具的丢失》1954年,《阿尔赛斯特的秘密》1963年;小说:短篇小说集《死神驾车》1934年,《像水一样流》1982年;长篇小说:《哈德良回忆录》1951年,《苦炼》1968年;传记:《世界迷宫:虔诚的回忆》1974年,《北方档案》1977年。
5、德语推荐了布莱希特、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马克斯·弗里施、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丹尼尔• 凯曼、尤丽‧策。
(1)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当代享有世界盛誉的著名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家,诗人。
(2)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瑞士德语作家、剧作家。40—60年代创作了《罗慕路斯大帝》、《老妇还乡》、《物理学家》等名作,曾获德国曼海姆城颁发的席勒奖、瑞士伯尔尼市颁发的文学奖、意大利广播剧大奖等。戏剧代表作有《立此存照》、《盲人》、《罗慕路斯大帝》《天使来到巴比伦》《老妇还乡》《物理学家》《流星》。小说代表作有《隧道》《法官与刽子手》《抛锚》《诺言》。
(3)马克斯·弗里施,瑞士小说家、剧作家。其作品中常探究社会约束、语言的力量、个人身份与国体身份之间的差别。代表作有小说《我不是施蒂勒》、剧本《比得曼与萤火虫》《安多拉》(Andorra)等。
(4)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奥地利诗人、剧作家、小说家,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奥地利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钢琴教师》、《作为情人的女人们》、《精彩、精彩的时代》等。
(5)丹尼尔• 凯曼,德国当代作家,评论家。著有小说《贝尔宏姆的想象》,《我与康明斯基》,《丈量世界》,2008年获托马斯•曼奖。
(6)尤丽‧策,1974年出生,当代德国文坛最受瞩目的明星,曾获德国图书大奖(2002)、劳利斯文学(2002)奖、赫德林文学奖、佩尔-奥洛夫-恩奇斯特奖(2005)。代表作有《雄鹰与天使》(Alder und Engel,2001),《寂静之声》(Die Stille ist ein Geräusch,2002),《游戏本能》(Spieltrieb,2004),《草地上的一切》(Alles auf dem Rasen,2006),《席尔夫》(Schilf,2007)等。
6、西班牙语推荐了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卡米洛·何塞·塞拉、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1)博尔赫斯,阿根廷作家、翻译家。从小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其作品多反映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代表作有短篇集《虚构集》、《阿莱夫》、《恶棍列传》等。
(2)马尔克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3)卡米洛·何塞·塞拉,西班牙作家、诗人,198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蜂巢》、《杜瓦特家族》、《为亡灵弹奏玛祖卡》;散文《亚卡利亚之旅》等。
(4)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20世纪最伟大的西班牙诗人,在西班牙民间歌谣基础上,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诗体。
(5)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智利女诗人,“因为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她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位获得该奖的诗人。
(6)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作家及诗人,被称为“结构写实主义大师”,因“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获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代表作品有《绿房子》、《酒吧长谈》等。
几点发现
1、六大语种的重点推荐作家中,绝大多数作家生活在20世纪以后,当代作家占据大半,最年轻的作家是80后,还有两位70后。
2、总体来看,诺奖和布克奖得主较受青睐。西语的六位作家中有四位是诺奖得主。(可参看振语整理的《世界文坛文学大大奖荟萃》)
3、所推荐的作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多重文化背景,出生和成长经历跨越了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
4、所推荐的作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创作聚焦于性别、种族、政治、宗教等社会现象和问题。
5、所推荐的作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家经历非常丰富,除了文学创作之外,很多都有过其它行业或领域的从业经历,且大多数作家创作的文学体裁类型较为多样。
6、所推荐作家中,男性作家总人数明显多于女性作家,日语和西语的推荐作家中,女性作家相对较少。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重点推荐作家名单中,不难看出新大纲的理念和变化在作家名录变化中的渗透和体现。但新书单也并非全是增加作家,有些作家也被悄然删掉。这个现象,振语下回结合中文作家名单再来细说。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