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在英国巴斯大学举办的2019年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IMO)经过16、17两天的紧张比赛,终于尘埃落定。中国队时隔4年再度问鼎冠军,与美国队并列第1。除此之外,中国队的6名队员全部摘金并喜获双满分,是中国队在国际数学学术活动上的荣耀之战。然而,IMO2019官方公布的选手照片却在网上掀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由于美国队中分布着比例不小的华裔面孔,网友戏称这是一场中国人间的内战,也有人表示:“美国队用华裔取胜,到底是荣耀还是耻辱?”
其实,不止是这一届奥赛,在以往的国际数学赛事上,华裔、亚裔的身影都随处可见。以最近的例子来说,在2018年罗马尼亚第5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IMO)中夺冠的美国队,队中亦有4个华裔,除了今年再次出战的Vincent Huang之外,还有James Lin、Michael Ren和Andrew Gu。其中华裔少年James Lin(林浩然)是美国队的最高分,他与英国队的Agnijo Banerjee是去年IMO唯二获得满分的选手。在2016年香港举办的第57届IMO比赛中,美国队获得满分的主将Allen Liu(刘书亮)连续参加了3届IMO,在2014和2015届IMO中也夺得了金牌。刘书亮也是2015年国际物理奥林匹克(IPhO)的金牌得主。刘书亮的父亲毕业于中科大的物理系,通过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赴美留学,现在纽约州定居。
无独有偶,先后带领过美国奥数国家队的两位主教练,同样是华裔。天津出生,毕业于北大的F在2003年到2013年一直担任美国国家队的主教练,自他任教以来,美国队的成绩始终稳居前5。2014年华裔教练K接任后,美国队更是迎来了质的飞跃,于2015年打败中国,时隔21年后再度登上冠军宝座。
在2019年IMO比赛落下帷幕的第二天,“美国思想家”博客就发表了名为《多元化的美国队在IMO名列第一》的文章。文中坦率承认本届IMO美国国家队由于有5张亚洲面孔而看起来“很不美国”,但文章作者却认为这是由于种族、性别、家庭收入、性取向等特征无法决定选手的参赛资格。“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只有数学学术活动的积分才是选择队员的依据。”《华盛顿邮报》也曾针对美国队充斥着中华裔队员和教练的现象发表过评论,评论者称:“移民不止填补当地体力劳动者或低微工作的空缺,它同样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例如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科学这些技术型社会所必需的学科。”文章认为,正是由于美国为这些渴望学习复杂知识的移民提供了机会,才使得美国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最伟大的国家。
那么,事实真的如我们所猜测的那样,美国队数学奥赛夺冠是被移民政策下的中国人带飞的吗?美国孩子的数学水平是否像某些媒体所大肆渲染的一样“烂”呢?
“美国制造”,其实也一样出色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国内便流行“华裔学生能靠数学横行天下,美国本土孩子没一个能打”的观点,“美国人数学不好”这个印象也深植于心。而事实证明,虽然华裔青少年的确为美国队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但这并不能成为美国青少年不擅长数学的证据。就拿在2019届IMO学术活动中获得35分的美国队队员Luke Robitaille来说。尽管作为美国队中唯一的白人,但这位来自德州的15岁少年并不比队伍中的几位华裔队员逊色。Luke曾经于2017和2018年蝉联两届美国Mathcounts全国大赛的冠军,是全国唯一一位两次夺冠的选手,他还在2016年获得过一次该比赛的亚军,是Mathcounts比赛史上获得奖金最多的选手:58,500美元(约合人民币40.2万元)。他所获得的奖项还包括:
2019年哈佛-麻省理工数学锦标赛(HMMT)冠军
2019年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RMM)金牌
201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IMO)金牌
2019年大型数学循环赛“谁想成为数学家”10,000美元奖金获得者
针对亚裔在数学领域表现出色的问题,美国队总教练罗博深也同样认为,这和中国人的数学天赋无关,而是与家长的密切关注有很大关系,但是在他看来,这种投入大量时间的学习方式“亟待改进”。再退一步说,曾多次作为美国队员参赛的Vincent Huang、Allen Liu等人,也都是华裔二、三代移民,他们的成就与自己的华裔身份究竟有多少关系?又是否用过国内的教育资源?只需要想想这些问题,曾经激烈的讨论便轻易有了结果。
IMO选拔方式
在中国,如果中学生想要获得IMO的参赛资格,首先要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并根据联赛结果排出省内的一二三等奖,各省一等奖中的前几名可以进入下一轮的选拔。在这一步,95.5%的考生将被淘汰。接下来,由各省前几名组成的省队将会参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CMO),经过2天考试,从全国约400人中选拔出60名选手进入国家集训队。在国家集训队,选手将会面临最后两轮的选拔,第一轮选拔会从60人中选出15人,第二轮则从15人中选出前6名。
这6个人就是最终代表中国队出战的中国国家队。
在美国,IMO选拔的竞争也很残酷。中学生首先要参加AMC的考试,该考试分为8/10/12三个年级同时进行。在AMC12中得分100分以上或排名前5%,以及在AMC10中得分135分以上或排名前2.5%的学生即可参加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进行下一轮的选拔,AIME考试每年的参赛者数万人,但平均分一般在3分左右。
将AMC于AIME的成绩综合高分者被邀请参加USAMO或USAJMO,再从这些人中选出60人录入MOP(mathematical Olympaid Program),参加为IMO大赛准备的集训,在集训中,队员还将面临最后一轮的选拔,即TSTST(Team Selection Test Selection Test)。TSTST的成绩将于USAMO成绩综合起来,选出每年美国IMO队员。
从选拔方式上看,中美国家队主要有2点不同:
1. 美国训练时间更长美国选出的集训队会在一年的时间里进行大量集训,并四处参加比赛或自己来模拟测试。相比中国队4个月的训练时长,美国队绝对称得上准备充分了。
2. 美国国家队选拔方式的容错率更高
虽然美国队的“层层筛选”看起来更可怕,但也相当于给了选手发挥失常的补救机会。
此外,如果选手在USAMO中没有拿出最好的实力也不要紧,在往后大量的集训中完全可以考验出选手的真实水平。
参赛目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非常功利。自从“小升初”考试取消后,奥数成绩迅速填补了小学考试的空白,成为名校选拔学生的重要依据,在国内掀起了“小学奥数热”。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即使官方一再叫停,也未曾见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同时,某些著名高校对奥数学术活动金牌得主的免试录取也进一步加大了奥数的吸引力。菲尔兹奖及沃尔夫数学奖的获得者,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就曾对中国奥数的现象做出过犀利点评:
“中国目前将“奥数”弄得很功利,使那些“奥数”金牌得主自以为已经很了不起、很成功,他们觉得“奥数”就是数学学习的目标,一旦成功,得到了免试和荣誉,就不想再学数学了,这样的状况使中国没有一种为了数学而数学的气氛,而没有这个气氛,没有了以兴趣为基础,就不可能培养出大数学家。”
但是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学生学习奥数、参加学术活动却只是出于兴趣。
在美国的小学阶段,有大规模的数学学术活动,只有很多小规模、非全国性的比赛,大多数学生也不会把参赛与自身今后的职业发展相联系,因为这只不过是他们可选择的诸多课外、校外科技活动中的一项。
美国也不会直接保送学术活动成绩好的学生,即使是国际奥林匹克比赛获得金牌,也不意味着就一定能进入最好的大学。即使麻省理工、卡内基梅隆等名校的申请表上有一栏专门填写AMC、AIME等考试的分数,学校也不会把数学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卡内基梅隆大学数学系甚至会特意招收一部分没有参过奥数学术活动的学生。
曾代表美国队夺冠的Allen Liu、Vincent Huang等选手都将奥数视为自己的爱好,除此之外他们也有许多其他爱好。譬如Vincent Huang就热爱大提琴和计算机,而Allen Liu则对政治、哲学等都充满了兴趣。
针对中美两国学生对奥数的兴趣方面,IMO美国队主教练罗博深曾言:“我观察到最大的区别是,在中国,很多人都认为数学非常重要,是必须学习的科目,会花很多的时间学数学。在美国,学习数学更多是看个人兴趣,有些人觉得数学好玩,就去学,有些人可能喜欢橄榄球,就去发展另一个方向。”
IMO美国队上一任总教练F曾说:“一直以来,亚洲人或者华人似乎有一个误区,认为我们的数学很好,其实那只是到中学为止。进入大学以后,我们的能力,可以说很差。因为太习惯被动的去等老师给问题,给公式,不能自己创造。”近年来,随着官方和大众一直提倡给奥数“降温”,中国孩子一大半是被逼着学奥数的情况大有改善,我们越来越能够认识到,奥数其实也只是一种课外活动,并不是神乎其神的名校敲门砖,如今参加奥数学术活动的中国选手,也多半是出自对数学的热爱。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