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毕业生在职场论坛上晒出同时被5家公司录取的帖子,引起了网友的热议。网友直呼羡慕,毕业起点高,以后也会前途无量。
如果说学历是进入社会的敲门砖,那么名校高学历就是敲开更高阶门的金砖。你不得不承认,进入了名校,意味着得到更好的环境,将来能争取到更好的资源,有更好就业机会。但国内学校学位少、竞争大,升学压力一直是家长圈中谈论的话题。据数据统计,国内重本名校升学率仅为0.5%。因此,不少家长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学校。
有需求就有市场,支撑国际学校火起来的,是一群又一群想把孩子送国际学校的家长。那为什么这么多家长想把孩子往国际学校送,除了观念的改变,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残酷的现实。如火如荼的暑期补习班,费用高昂的欧洲游学夏令营,这些无疑都反映出当下父母对教育的焦虑。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继续接力,向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跃迁。为此我们不惜重金,让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才艺和礼仪,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孩子的学业压力,有一部分是源于我们父母内心深处巨大的不安全感:毕竟,与社会上层相比,我们的孩子输不起。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于是我们想方设法让孩子考上好学校,好学校成就好成绩。
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好学校更喜欢喜欢“好学生”。驰名中外的超级学校录取的学生越来越好,而大量孩子无法进入“好学校”,而我们作为家长会心甘情愿把孩子送入烂学校吗?
答案不言而喻,我们要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要有更高的升学率,我们不但需要好老师,还需要好同学,哪怕让我掏钱也行,多掏一点也行。
我们需要的不是差不多的教育,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好的教育。让我输在终点可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点。慢慢地,我们为孩子择校付出的经济和时间成本越来越高。不是担心孩子没学上,而是没“好学校”上。更残酷的是在这条赛道上,成绩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而这时如果有个人比较少的赛道,你愿意为孩子选择吗?
在国际学校的赛道上,孩子可以扬长避短,找到自己最适合攻读的专业方向,接受更多的国际教育,成就最好的自己。
A原来是一所体制内学校的学生,中考时没有考上心仪的高中,误打误撞选择了国际学校。父母当时的想法都是:我的孩子还有救吗?
那时的A经常玩手机游戏到半夜,上午的课全部睡过去,一度要去打游戏职业联赛,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沟通,才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原来他严重偏科,不喜欢物理和文科类要背的东西,久而久之也就厌学了。
进入国际学校后,A重新选择了喜欢的数学、生物和化学课程。虽然最终他的大考成绩不算很高,但还是拿到了几所大学的offer,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涯。
当初没有转轨学习国际课程,A可能现在还在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上个一般的国内大学,找个一般的工作,过个一般的人生。但由于国际课程的选课机制,A避开了自己不擅长的科目,通过努力拿到了国外大学的offer。
国际教育的最基本的表现是教育的内容不只是本国的,而是包含其他国家或者世界的知识理念逻辑等等。
在教育越来越面向全球化的今天,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也不再是“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要求,而是希望孩子拥有更开阔的视野,能够勇往直前地面对未来的人生道路。
杨澜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她的女儿先是在一所公立小学读书,然后在北京的国际学校上中学。有一次,她在餐桌上问女儿,两种学校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
女儿想了想,说在本地的学校,老师总是让我们别犯错误;在国际学校,老师鼓励我们“不要怕犯错误”。这句话让她心生感慨。
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家长、孩子都这么怕自己犯错误呢?
因为犯错误就意味着失败。
失败就意味着自己输了,不会是受人尊崇的王者。
当然,所有人都怕输,只是我们中国的孩子背负着太多的压力,更加怕输。
国际学校不教给孩子标准答案,孩子课上花大量时间试错?一般来说,“失败”的概念通常在我们的传统教育系统中是消极和负面的字眼。
而在国际学校的学习模式里面,恰恰失败和试错是被鼓励。国际学校“慢”的好处不只这一个,虽然效率低了,但老师把时间花在了引导学生在试错的过程中,在观察、实践、发现、思考甚至讨论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最终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今的中考竞争很激烈,学生挤破头要上重点高中。然而,重点高中录取名额有限,被一次考试淘汰下的学生成千上万!一所学校的选择,影响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和未来发展。而在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是最好的领路人。作为领路人的你会为孩子选择哪个赛道呢?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