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带来的是2018年毕业生的故事,目前在范德堡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他对申请和大学的心得体会。
其实我在申请范德堡的时候申请的是国际关系专业。高一的时候我比较感兴趣的专业是国际关系、政治和计算机。由于我中学的时候参加了辩论赛和模联,所以感觉也是比较认可这个结果的。之后跟着老师做了很多学习,综合了解国际关系和计算机这两个专业。这个过程里面先是了解这个专业是什么。然后读了一些书,也看了很多网课、演讲,还参加了国际关系相关的夏令营,更深入的去学习这个专业的内容和现实意义。当时还在老师的建议下写了一些国际政治的时评。其实我曾经在计算机和国际关系之间摇摆不定。但老师告诉我专业会影响后续的活动规划,而计算机可能会需要参加一些学术活动。而我本人是比较反感学术活动的,所以探索一圈下来感觉自己很喜欢国际关系,也愿意付出时间参与相关的活动,而且申请难度也比计算机小,于是就确定下来申请国际关系这个专业。
可以说选择专业是我人生第一个重大决定,所以用了很长时间逐个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也一直在讨论不同的专业申请准备路径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异同。这也是我第一次在经过几个月的学习研究以后,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做出一个合理决定。
上了大学以后发生了一些转变。主要是因为大一的时候,选课比较开放,除了国际关系的专业课以外也选了计算机的入门编程课。一方面是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在之前专业探索的时候了解到编程未来会成为每个人的基本功,所以想学一点入门能力。实际课堂体验来看,国际关系课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读paper、学理论、写文章。虽然很喜欢,但没什么难度,也看不到自己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获得了什么提升。我对大学的期待是有更大的挑战并且能够看到自己做到了什么。计算机课是最符合这种期待的,能够自己上手做一个程序,然后看着程序跑起来,有更多的满足感。我认为计算机能够有更直观的产出,能看到自己学了什么,学的东西能做什么。上完第一学期的课以后,我开始考虑转专业的事情。也和老师讨论了许久。
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多收集一些信息,再综合考虑哪条路自己更愿意付出四年,也是对自己更有利的。所以我之后分别找国际关系和计算机的教授了解未来专业课的形式、做research的方法,也和两个专业的学长学姐了解学习体验,最后再考虑两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决定了转计算机。然后大一结束的时候收到了学校的通知,顺利从文理学院转到工学院,成为了一名计算机科学的学生。最后我做决定时,是用了一个老师教给我的T型工具,就是画一个字母“T”的形状,然后左右分别是国际关系和计算机两个专业,再把二者的优劣都写下来,最后再综合判断。这个可以说是我学到的最高效且合理的决策工具了。但其实更关键还是在这之前尽可能收集信息,综合考虑,做好优劣得失比较,最后做出决定。
虽然才刚念完大一,但我也已经开始思考大学毕业之后的道路了。最早开始是大一结束刚转入计算机专业的时候,和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聊天谈到以后读研还是找工作。那应该是我第一次体验到自己的思维比同龄人更成熟。同学的想法比较直接,就是希望能有更高的学历,没有其他原因。而我的想法则不太一样。我是思考了读研和工作两个方向各自主观和客观的挑战。主观而言,我觉得读研的话更多是学习、做project和考试,就我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认识,我觉得挑战不太大。而工作则不太一样,需要运用我学到的知识来完成工作,可能挑战更大一点。客观上我觉得应该再多考虑一下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感谢之前国际关系专业的探索和学习哈哈),毕业以后中美各自在IT领域的发展情况,以及如果想读研的话本科阶段在校内能不能找到research的机会。所以我的想法是两种可能性都保留,到时候再看哪边的offer对自己成长更有利。
其实现在考虑这个问题还是太早,一方面是两年以后的世界谁也说不准,另一方面是两年以后的自己什么样我也不知道,肯定不可能这么草率就做决定。但让我感到比较意外的是和同学交流以后发现自己的思考竟然这么有逻辑性(为自己小小的骄傲一下~),有着一套由搜集信息到做比较再到做决定的思维流程。可能还是受益于先前两次老师带着我选专业做决定的过程。这种思考决策的逻辑应该是整个高中三年除了Vandy offer以外最大的收获。从申请开始到现在两年过去了,整个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一次次的搜集信息、做决定、做选择。由于我从小学到高中都在体制内学校,所以能够自己做选择的机会其实不多。所以在申请准备期、申请季和上大学以后每一次做决定都是让自己成长的过程。也很感谢自己选择了出国这条路,让我有了成长的机会~!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