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1日,第30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在匈牙利闭幕,郑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孟昱以世界第6名的优异成绩,勇夺国际金牌,为郑外,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International Biology Olympiad,简称),简单的说就是生物版的“神仙打架”。
同时,这是郑州外国语学校近9年时间里夺得的第7块国际奥林匹克学科学术活动金牌。郑外的生物学术活动教练团队可以说在国内首屈一指,论近十年来的战功,培养的学生获得生物奥赛全国金牌35枚、银牌4枚,国际金牌3枚。
孟同学综合素质突出,对生命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高一入校后,两个月时间完成了高中三年所有生物必修课程的学习。
随后完成了动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大学本科生物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最后阅读国内外最前沿的文献资料,了解科学前沿进展。
高一、高二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一等奖。
2018年8月入选全国中学生生物学术活动国家集训队,并被保送至清华大学。
在郑外的描述中,我们发现了两个KEY WORD:
NO1.消化系统
天才们的天赋,决定了他们有着超越常人的理解能力,这种理解能力最大的收益就是时间效率的大大提高。小孟同学高一学完了高中三年的生物课程,足以说明小孟同学的“消化系统”异于常人。
你学十遍的东西,他一遍就会,剩下的时间无论是填充其他兴趣爱好,还是超前学习更深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合理的,在时间的支配权上有着更多的选择权。
NO2.兴趣产生的内驱力
“培养兴趣,产生内驱力”,小孟同学正是如此。
从儿时家乡村落中的花花草草,到郑外哈佛红的校园植物,到西双版纳植物园系统完整的植物分类群,小孟同学像着了魔似的查阅书籍与图鉴,专研各类植物的解剖结构和分类地位,热心帮助同学解答植物学相关问题,同学们都称赞他是“郑外植物第一人”。
当然,对于一些孩子兴趣也可能是天赋的外显,比如这些生物天才们,他们的天赋让他们对于智力游戏很擅长,而理科又正好是一个“难度不见底、玩法无止尽”的纯智力游戏,因此他们才会对生物有如此大的兴趣。
学术活动不是一条普通的道路,简单的来说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初中三年,保持相对优异的成绩,初三直升高中本部,进入重点班。在进入高一前,打下相对扎实的高中学科基础。
学术活动生提前起步,有时候真的谈不上拔苗助长。一方面,中考没有什么意思,难度不大。另一方面,提前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挖得深入一些,没什么不可。就像熬夜看剧,可能会累,但是很快乐。
可以说搞学术活动,单科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前,必须结束高考内容。不然课内进度会拖累学术活动进度。高考内容结束后,大面积学术活动知识的学习开始,并逐步加深难度,构建学术活动的知识体系。
阶段二:在高二,借助学术活动的入门书籍完成学术活动基础知识,在此之后通过大量的刷书、刷题加深对学术活动的理解,参加学术活动考试,取得初步的学术活动成绩,判断是否能够继续搞下去。
这种模式考验的就是学术活动生的意志力,之前美国奥数队总教练罗博深说过,他赏识的学生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专注,看到难题不害怕。
“这道题好难,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这是数学天才们拿到难题的反应。 拥有天赋,并不代表从此就一马平川,即使这些拿了奥赛金牌的选手,一样会遇到难题。而对待难题的态度,是需要磨练的。
阶段三:如果能够继续,这部分学术活动生开始外出征途,开始追着大学教授、国家集训队教练的集训和命题人上课。
在这个阶段,学校会混合大学教授,以及进入集训队保送的学长,构建一套合理的体系。有内容讲授,也有刷题引导和答疑。这些课程,往往都是几百人一起,谁能吸收这些课程的精华,至此已不言而喻。如果没有扎实的学术活动功底,在这样动辄百人的大课上,真正能够吸收的内容非常有限。
直白地说,有些人是去听课的,有些人是去抄笔记的。
三阶段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毫无疑问是第二阶段的大量刷书、刷题,这也是学术活动生真正意义上学习学术活动的关键时期。
在后续的复赛/联赛、全国决赛中,一个学生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二阶段的学习成果。而大牛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在第二阶段拉开。
总的来说,在学术活动乃至学习道路上,天赋是一种先决条件;在学习越来越深入时,最重要的是坚韧的意志力。
目前父母会把“先上那个台阶”的前提给撇掉,或者干脆倒过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努力总会上那个台阶。
这本身,就是对于“天赋”二字不尊重。其结果,不但不能像纯天然天才那样省时省心,反而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砸更多的资源。
1473名生物学术活动获奖者当中(含应届和非应届),共有:
51名,进入国家集训队,获得保送资格;
116名,获得清北至少1所学校的降分;
125名,获得至少1所C9院校(不含清北)的降分;
347名,获得至少1所985院校(不含C9)的降分;
16名,获得至少1所211高校(不含985)的降分;
总共604名获得至少1所高校的降分。
另有505名同学(含5名银牌、30名铜牌)通过了其中一所大学的自主招生初审,但却遗憾未在复试中获得任何降分。其余的364名同学,有相当一部分应认为是非应届生,故未申请上述高校的自主招生。
全国决赛金牌意味着清北降至一本线录取。银牌、铜牌的学生降分情况:
71名生物银牌中,除2名未参加自招外,5名通过初审但未获得降分,53人获得清北降分,6人获得南大、哈工大降分,其余学生仍获得部分985高校的降分。
94名生物铜牌中,除16名未参加自招外,30名通过初审但未获得降分,10人获得清北降分,11人获得南大、哈工大降分,其余学生仍获得部分985高校的降分。
进入省队未取得清北降分的学生,最终获得的加分集中在南大、武大、北航、哈工大、大连理工等985院校。
生物省队还是能大概率保证通过985院校自主招生并获得降分的,如获得银牌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斩获清北降分,但是比数学、物理、化学少。
去年,菲尔茨奖(数学界最高奖项)得主里有一位特殊的得奖者——彼得·舒尔茨,小彼得同学的简历刷新了多项纪录!
不满17岁开始,连续参加IMO,获得过三次金牌,大学里仅仅用了3个学期学完本科课程,2个学期学完研究生课程。拿着硕士论文申请提前毕业,导师看了看,哭着说“你可以博士毕业了......”。随后这篇论文直接引起数学界的震动,24岁时,德国波恩大学破例免去所有教授资格考试,直接让舒尔茨当了教授。开挂般的人生,大概就是指这种吧!
但是,他最初参加IMO的时候,舒尔茨第一次参加IMO时并没有拿金牌,而是拿了个银牌,而且据说题都没做完。而当时中国队可是有一个满分选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柳智宇。
他是全国名校华师一附中走出的 “数学天才”,曾以满分摘得国际数学奥赛金牌;高中毕业后,他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前,他成功申请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
论文答辩的时候,所有人都努力听,只听懂了前3分钟的内容。其他一等奖得主都被各种提问淹没,轮到他的时候,又是一片可怕的死寂。最后有一个人问:“你是如何想到去解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呢?”柳智宇回答:“我从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想了。”
这么大牛的学霸,至今父母们很少听到他的声音。
因为大约9年前,柳智宇放弃一年7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给远在美国麻省理工的教授写了一封邮件:“很抱歉的通知您,我不会成为MIT的学生了,我决定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佛教,在龙泉寺做一名僧侣。”
没错,柳智宇出家了。有人说中国的教育体制毁掉了数学天才,一个被毁掉的人,不会在给自己父母的信中写下这样的话语:
我很小的时候就思考死亡。后来接触佛法后,非常喜悦,这个是我前世修行的结果,你们可能不相信,但我相信我的这一生使命,就是出家,来报父母的恩,报众生,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恩。我和您们提起过,年初我参加的一个心理潜能培训活动,当时就把我内心深处的愿望发掘出来——把自己奉献给国家和民族。
不过2018年,发生的事情,柳智宇下山了。
如果说普通人思考方式是一步一步来;那么天才思考方式则是直接想到终点。他们的步伐太快了,以至于普通人根本没法跟上他们的节奏。在这个普通人主导的社会里,有时他们会显得格格不入。
我们会用功名利禄的思想来对比舒尔茨和柳智宇,觉得前者显然比后者结果好。但其实他们俩并无差异,都还在不断的思考,区别在于如果说数学对于舒尔茨来说是思考的全部,那么对于柳智宇来说,只是思考的一个点而已。
曾经,舒尔茨选择了入世、柳智宇选择了避世。
正如一些父母问我们的那样,为什么孩子要上名校?
简单的说,作为知识的一种载体,名校的综合性超越了其他学校。
但是,如果对比世间各种知识载体,学校也只是其中之一。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