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7日,由京领新国际承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主办、斯坦福中心协办的第七届京领KingLeadIES“国际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与国际比较研究研讨会”在斯坦福中心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的研讨议题为“教育数据与国际学校管理”,通过分析研究教育大数据,促进学校治理与学生创新发展。以下是北京朝阳凯文学校执行校长徐涛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徐涛
北京朝阳凯文学校执行校长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教育管理硕士资深IGCSE,A-Level,IBDP以及知识论(TOK)中文老师
IBO、CIE、NEASC、AIE、EARCO、ACAMIS组织成员校会员。
今天我要分享的话题是如何运用数据改进教学,引领学校的发展。
这张图片很多人都解读过,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被替换成“你在,故我在”。很多人用它来解释互联网和共享经济,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更愿意将其诠释为一种“同理心”,在学生的需要和周遭的变化中看见教育的责任。同理心在今天的创新和变革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同理心的背后是洞察力,是对事物的深度认知,它触发我们去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
关于数据推动学校的变革和发展,在《行动中的数据智慧》(Data Wise in Action)一本书,作者通过真实的案例,记录了八位校长如何应用数据引领了学校的改革。受此启发,今天的分享我也将尝试用叙述性的故事和大家探讨这个主题。
数据在今天不只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思维方式,是我们做决策的依据。学校里的数据和平常的大数据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特殊之处呢?学校中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数据相当庞杂,在一间国际化的学校中至少会有四五个以上的系统或平台在收集、记录、管理信息和学习过程。
由于数据的庞杂,以及我们对数据的关联性和因果关系欠缺更科学的认识,所以学校的挑战是对于庞杂数据的分析和运用。
挑战之下的机遇就是同理心。传统的思考方式多是单一的线性思维,我们对相关数据和相关信息的分析很有限。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带来了以前被我们忽略的相关因素,这些相关因素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学生,理解学习。
比如这两天浙江省发布的2018年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其中有一项调查显示,如果学生有三至四项固定兴趣爱好,学业水平将会更加优秀。但是在日常教学当中很难发现这一点。
这个数据显示的对相关关系的分析让我们对学习多了一个视角的理解:
显然培养孩子三到四个兴趣爱好并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但如果兴趣对学生的学业有如此积极的影响,我们会得到这样的启示:教育作为一项全方位工程,社会家庭也需要参与其中,学校是否有这种责任搭建更好的课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兴趣培养,从而带动学生成绩的上升?
这是一个有趣的例子,让大家体会到数据的庞杂既挑战,但也蕴含机遇。
学校中的数据分为教学数据和管理数据,还有一类独特而重要的数据是观察、访谈和故事。依托学校学习管理的系统和平台,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生动的教学数据。
以评估为例,我们不只能够看到过程性评估和报告,甚至可以看到不同学生和不同家庭互相邀请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家庭通过主动提供留言和支持参与孩子的学习。这些是以前的学习数据、教学数据无法展现的。
再比如,我们还能看到很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信息,每个老师如何帮助学生管理时间,老师如何留作业,这些都是以前不能想象的。
关于管理数据,学校会有信息系统,进行学生信息的简单录入,而现在的很多学校会对学生和家庭进行更全面的信息采集,这些数据除了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之外,还有孩子之前就读的学校信息,兴趣和特长,医疗信息和一些需要教师关注的特殊说明。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信息管理数据导出很多有意思的研究。比如追踪有过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是否在学校学习中更有优势?比如分析学生父母的教育程度是否会和孩子学业发展产生关联性?
除了教学数据和管理数据,我为什么单独划分出学校独特而重要的另类数据—观察、访谈和故事呢?
大家所熟悉的新西兰的学习故事,事实上就是老师对学生学习的观察与记录,以及由对观察和记录的理解分析推动的对学习的支持。
访谈也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家长们在同一个季节报五六个国际学校,最终为什么选这所学校而拒绝另一所学校?招生官所做的电话访谈或者面对面访谈汇成另一种有意思的大数据,由这些数据导出家长择校时候的选择排位,看看哪些因素是家长所重视的:是学校的设施,国际课程,还是丰富的延展课程,家长对民办教育的期待是什么?
另外就是故事。故事虽然是个案,有独特性,但是当个别有很多的时候也是非常重要的数据,甚至能给未来决策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我将通过三个层面的三个案例故事来和大家探讨:校长如何利用数据制定战略计划,引领学校的发展。这三个案例鼓励分别来自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第一个案例故事是校长如何改善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五年前,家长对我所在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正在进行的学习空间的变革带动的课程和教学的优化项目有很多的困惑,这些困惑让管理层意识到,学校现有的很多沟通似乎并没有帮到家长,原因在哪里呢?数据回答了这个问题。当时,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主要通过网站和邮件,海外家庭没有使用微信的习惯,海外市场实现不了手机和微信的黏合。但现实情况是,当这些外籍家庭来到北京后,孩子更多由妈妈照顾,这些外国妈妈们主要使用的工具是手机,她们其实很少查邮箱,留下的邮箱有些甚至是爸爸的工作邮箱。
学校在网站上其实是有特别大的投入的,包括购买了很多学习资源,希望离开学校,家长和学生仍有丰富的资源进行学习延展。我们通过后台大数据看到,家长阅读邮件的比例,以及访问和使用学校网站的活跃度都不高。这也许解释了家长为什么对学校的新项目缺少理解,因为家长们并不查收邮件或者常常访问学校的网站。
这个数据和发现促使管理者对沟通渠道和工具进行反思,最后决定搭建一个新型的、能够促成沟通的微信平台,进行一站式服务的转移,将网站内容转移到一站式微信沟通上。同时,我们搭建了面对面沟通的家长教室的系列课程,和家长分享学校的教育,不断帮助家长理解新的改革项目。
学校教育,家庭是学校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如果家长不了解教育,那么教育就无法延展到社会和每一个家庭。
第二个案例故事是如何提升教师的日常专业发展,让老师们从走班制到教师协作中心。
走班制在英美学校很常见,老师像教授,坐定在一个教室,学生流动而老师不动,除了计划的会议,教师间的日常专业对话很少。但调查带来的数据和研究显示,与学校投入大量预算所做的外出会议和培训比较,最能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是身边其他老师的实践影响,是日常的专业对话。如果教师每天的办公地点是自己的教室,则很难发挥和发掘每个教师的优势,促进日常教学生活中的专业分享和学习。因为这个数据和研究,学校决定让教室成为学生充分利用的场所,建设教师共享空间的协作中心(Teacher Collaboration Center)。
在教师协作中心是以学科为主还是以年级为主方面,为了促进学科的融合,我们打破了学科界限,以年级为中心建设了教师协作中心,让同年级段的各个学科老师在一起办公,随时分享教学,互为资源。这个改变也再次证明,物理空间的变革不只影响孩子的学习,也影响教师间的专业互动。教师协作中心也推动学校的各项融合课程的深化,各学科老师在一起的对话是协作中心的常态生活。
第三个案例故事是关于学生的幸福指数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在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由于父母工作国家的变化,流动是常态。我们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不用国家背景的孩子的英语水平是有差异的。我们的外籍老师也是流动的,常常3年左右就会流动。这些都为学校确保稳步发展的教学带来挑战,学生学业的追踪数据和由数据改进教学的工作也会很挑战。这样的背景下,学校非常希望有更有效的大数据来支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与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合作,学校跟踪了学生的幸福指数和学业进步之间的数据,数据的报告显示:孩子们的学业进步和幸福指数是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幸福指数苏关注的环境带来的舒适和安全,情感上的自信,和周围人的和谐友善的关系会推动孩子的学业进展,让孩子更好地去学习。
这个数据和研究让学校更加专注通过空间的人性化的设计去支持孩子的学习,从不断提升空间中的人的和谐互动和积极关系上去帮助孩子们获得舒适、安全和自信,从而有更有效的学习,获得学业的进步。
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评估中的数据是对教学的重要反馈,教师需要根据评估的数据反馈来不断精进教学。如何利用评估的数据反馈来推动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和协作呢?我也将通过三个案例故事和大家分享,这三个案例鼓励分别来自课程设计、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的个性化成长。
评估数据反馈推动课程设计:
在英国剑桥考试中心的IGCSE的母语的考试中,有个典型的题目是比较阅读和分析,题型设计常常选同一主题下的呈现不同观点或视角的比较阅读,这些比较阅读要求学生在传承和变迁的概念下去理解现实中的变化,需要学生的批判性思考。20年前,内地老师还是使用本地的语文课本去进行教学的,显然,我们的课本中并不能支持这样的考试。我们拿到的考试后的数据分析,迫使我们去重新设计语文的课程,从概念和思考入手,去选择材料,而不是照本宣科教语文课本。
评估数据推动师生的积极互动:
我们在学校的中学学习平台上的数据发现,师生互动活跃的班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积极。因为这个数据发现,我们将之前只是提供师生互动平台,给与简单指引的工作发展为向老师提供更多师生平台互动的策略,以带动优质互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多中学的作业是几周的项目式作业,考试是预先通知的,这赋予学生很多责任,对学生的时间管理和自主学习有很高的要求,若老师在师生互动平台上不只设置截至日期,布置作业,而是在过程中给与学生策略和支持,不间断地分享范例和资料,学生将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
元认知的评估推动个性化学习:
研究数据表明:学生个体形成的“学习-反思-改进-优化学习”的自我约束机制(Self-Regulation)是个体学习成功的最为重要的认知模式。这个数据对教师的日常评估的影响就是,我们请老师增加了推动学生元认知的评估题目。举个例子,比如刚刚做完一个“身份认可”的概念学习板块,老师请学生做的元认知的评估是:之前你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与学完这个概念之后的身份认可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让你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会将这样的学习做怎样的迁移?
当老师有意识地去在教学中设置元认知的评估时,学生也会逐渐养成反思学习,理解自己的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进行不断的尝试和优化,再投入学习的内在机制。当这个循环带给学生进步时,学生会自动强化这个内在机制,不断向一个内省的、自主的学习者的方向去努力。
这种内在机制的形成将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准备未来的学习,面向不确定的未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