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IMO)官网公布2019年学术活动成绩,中国队在4年后重登冠军宝座,以227分的总成绩与美国队并列世界第一,且6名队员均摘得金牌。很多家长提议手手君写一写这批队员,以及为什么时隔4年能够重新夺金。谢柏庭、袁祉祯其实都是高中奥数圈里赫赫有名的大神了,但让手手君感兴趣的则是另一个名字——黄嘉俊。今天上海的主流媒体《新闻晨报》也对他进行了头版报道。
他来自上海中学,父母都是普通人,从小散养,从普通的公办小学一路逆袭到上海初中一哥华育中学,又从平行班逆袭进理科班,到上海中学后又一路力挫群雄,方才高一,就打败了许多高二高三的大牛,跻身国家队6人名单,这次同样夺金。
他的身后,其实或多或少能反映出对“数学英才”的甄别以及培养模式的考量。
我们知道,每个领域,总有一拨人是既有天赋又有兴趣的,所谓“适合学奥数的那5%”,指的就是他们。
那么,数学英才的早期识别可以从哪几个维度来进行衡量呢?根据
有三个维度——一是对数学的领悟力与深刻性,二是对数学的痴迷度与专注度,三是数学思维的缜密性与跳跃性。
缺一不可。
回顾黄嘉俊幼年的成长轨迹,因为是一路散养,没报过班也没刷过题,其实并没有在数学上表现出多少超常的能力。
但他表现出了几个关键特征,这些也是和 大手牵小手 多年来对一批学霸的探访是一致的——
高度专注、热爱阅读、有极强的自发学习欲。
黄嘉俊小学就读于嘉定区南苑小学。在他的印象里,“童年”是和“书店”联系在一起的。
从幼儿园到小学,只要一有时间,妈妈就会带着他到书店看书、买书,尤其喜欢数学类的科普书,经常一看就是大半天。即便进超市,他也会径直穿过琳琅满目的玩具柜,在书报杂志柜台边静静地阅读。
“他平时特别皮,但只要一开始看书学习,就非常专注。”黄妈妈回忆。坦率说,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就能自发地在书店坐大半天,沉浸在阅读中,这并不多见。
此外,黄嘉俊从小就有较强的求知欲,小时候在外面会主动指着路牌店招认字,而且特别有韧劲,有时会连续几天钻研一道难题。
这个专注力强、爱读书的孩子,很快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黄嘉俊的兴趣爱好也很广泛,书法、象棋、竹笛、小号……
不过,当时母子俩对奥数一无所知,也没有报过培训机构。黄嘉俊凭着对数学自发的兴趣爱好,每天晚上会做一些校内数学的培优题集,偷偷说,就是手手君此前推荐过大家的那本《优等生数学》。
直到将近小升初时,黄妈妈才从同学家长那里听说,世界上居然还有一种叫“奥数杯赛”的东西。
再一打听,发现基本都快截止报名了。赶紧一路小跑,把还能报的小机灵杯和走美杯给报了。当时已经是四升五的暑假,只有2个月的时间,在此前没有读过机构班、对着教材自学的情况下,黄嘉俊分别拿到了二三等奖,拿到了华育中学平行班的入场券。
华育中学为黄嘉俊推开了一扇通往数学世界的大门。平台不一样了,教法更专业了,家长的眼界也开了,终于知道各种校外机构的高下了。
然后呢?
考进华育后,只花了一年时间,黄嘉俊就因成绩出色,从平行班转到了理科班,正式接触数学学术活动。
然后就一路开挂了。初二时获得理科创新大奖、物理大奖,初三时获得化学学术活动大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在2017年高联赛中获得一等奖,通常学术活动的大多是高中生,而当时的黄嘉俊还是一名初中生,却获取了最高奖项。
在学术活动之路上初露头角的黄嘉俊也坚定了继续钻研的决心,并如愿进入上海中学理科8班就读。
在他的一次获奖感言中,黄嘉俊感慨,“核心经验就是——坚持、自信、享受数学的美好!”
经常有朋友建议手手君多写写这类大神的学习经验,看看有没有能够复制的地方。
不过熟悉 大手牵小手 的家长应该会发现,手手君对这类学生的学习经验方法其实写得很少。
为什么?
因为从手手君多年的经验来看,这类学生的学习方法,对大多数孩子其实没什么作用。
就连黄嘉俊自己都亲口向手手君证实,他的学习方式和其他同学不一样。
校内数学题目不会太难,但要求速度快、准度高;学术活动类奥数难度大,但时间也更宽裕。黄嘉俊清楚地记得,当别人请教学习方法时,自己的回答似乎并不能令对方满意:“我没有在外面读过很多机构,也不追求解题速度要多快,甚至都没有整理错题的习惯,但我特别喜欢做难题,可以花很长时间来研究一道题,当看到一道精短的题,可以用一个精短的答案来阐述,会在心底暗暗喝彩,这就是学习数学的幸福感!”
如果换个一般的孩子试试看?且不说能不能解出来,就算有这个潜力,能不能经常有三四个小时让他对着一道题思考都很存疑。何况不记笔记、不整理错题,一般的学生要是复制这样的经验,是要吃大亏的。
但对黄嘉俊这类在数学上有强潜能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方法、这样的平台,却是对路的。
和班上其他在数学上有天赋、有兴趣的同学一样,黄嘉俊进入上海中学后,惊喜地发现,这里给自己的数学研究之路提供了更专业的资源和更广阔的舞台。
其实,从27年前,上海中学就开始探索对数学英才的早期培育。
其中,有几点经验,是后来被全国很多名校也采纳的——
一是采用“1+n”的导师带教方式,即对有数学高天份的学生安排一个数学教师作为长期带教的核心教师,同时整合校内数学教学团队成员和校外数学教授指导团队的智慧;
二是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相仿的学生团队开展学习风暴式的合作交流;
三是注重学生数学发展的可持续性。学校还借助“复旦上中科学素养培育导师制计划”、数学学术活动名师个别化讲座与辅导等加强大中衔接,很好地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潜能开发与大中学数学内容的学习衔接。
在校长冯志刚看来,学校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实践体系,“以适合他们程度的问题去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能保持“天性”、产生兴趣,养成好的习惯,提升学习效率。
也正因此,这一数学强潜能、英才学生培养的实践模式,被全国许多学校广泛学习、借鉴。上海中学已成为我国开展中学生数学学术活动活动最具影响力的学校之一,在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数学学术活动中的获奖人次数以千计,成为全国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最多的中学。
右起: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此次夺金的高一学生黄嘉俊、教练王广廷
正式学术活动的那天,黄嘉俊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怀着兴奋而略有忐忑的心情,接过了今年的赛题。
他已经冲过了一轮轮的选拔,从全国联赛、到冬令营、到进市队、再到进集训队,直至冲过筛选,坐在了2019年IMO的英国赛场里。
黄嘉俊的教练、上海中学数学老师王广廷作为观察员,默默地目送这6名学生进入赛场。到了这一天,心态比什么都重要。倒时差、开幕式、熟悉考场……马不停蹄,他帮孩子们作心理疏导。黄嘉俊年龄小,王广廷对他的关注度更高,一直陪他散步、聊天。
不过,孩子们的心态普遍都不错,在王广廷看来,“黄嘉俊才高一,可能阅历和知识面不如高年级学生,但冲劲更足,所以并没有明显的劣势。”
考试分为两天,每天在4个半小时里完成3道题,总共6道题。
黄嘉俊拿到第一张卷子,扫了一眼,初步判断第一、二题难度尚可,第三题较难。果然,第三题他最终没有完全解出来。考完以后的分析证实了他的感觉:今年的6道题,1、2、4、5稍简单,3、6较难。
那么,时隔4年中国队夺冠,说明这一届队员的实力更强吗?王广廷并不这么认为。
在他看来,首先,领队熊斌教授精心规划、统筹安排,让国家队选手们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水平;其次,在国家队培训期间,针对平面几何等内容,熊斌教授安排了专项训练,使得中国队在今年IMO的两道平面几何问题上整体得分考前。再次,今年中国队的6名队员实力大致相当,没有明显落差,而且心态普遍良好,比较沉稳,有利于考出好成绩。
在他看来,“前几年中国队在IMO的成绩即便没有排名第一,也是在第一集团里,并没有掉队”。总体而言,今年这一届选手的整体实力与往年并没有明显变化,对数学具有强潜能的孩子,依然会在良好的培养模式下崭露头角。
其实,相比于黄嘉俊成长的个人经验,手手君更推荐大家阅读以下文章,是我们在多年的探访与深度调查中推出的一系列独家干货经验,已经有很多家长亲证实用又有效——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