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准备申请美国本科,却没听说过“背景提升”这四个字,那我简直要怀疑你是从火星来的。最近这几年,“背景提升”、“活动规划”之类的词语已经成为了留学圈里最热门的词汇之一。由于在机构的宣传里,这几个字常常和“名校”、“藤校”之类的词汇绑定出现,因此无论家长还是学生,似乎都要做一些“背景提升”,否则就觉得不踏实。
然而现实是,作为留学乱圈里的一环,背景提升也难逃“水”与“坑”的魔咒。
要想了解今天的“背景提升”乱象,还要从美本申请的核心要求说起。在美本申请中,分成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板块。
硬实力因素包括申请人的在校成绩(GPA)、高中课程难度、标化考试成绩、班级排名和就读高中的威望等等。这个板块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分”,和中国的高考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变了些花样而已。
软实力因素则包括学生的文书、简历、课外活动、推荐信、面试等等。所谓背景提升,多和这一板块有关。
众所周知,美国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同时也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劳。而这几个方面究竟如何评估,软实力的几大项实际上提供了衡量指标。
比如,网申系统一定会让学生填写课外活动list,有些甚至要求提供简历(Resume/CV)。经验丰富的招生官用眼睛一扫,十秒钟之内应该会对学生的软实力背景做出一个基本判断。剩下的再交给文书、推荐信(非学术)和面试环节,深入了解学生是怎样一个人。
虽然美国高校录取对活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但是中国中学的教育环境却很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平台。
先说普高。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有些学校尚且还能提供一些活动机会,但即便是国际化比较好的学校,最多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而在二、三线城市,这样的活动机会就更少的可怜了。学校指望学生的高考成绩冲业绩,活动这些东西根本想都不用想,不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就算不错了。因此,学生欠缺活动自然不可避免。
国际高中的情况虽然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无论是公立高中的国际部,还是直接开设AP、A-Level或IB课程的私立国际高中,虽然形式上借鉴了西方教育的模式,但不得不说,落地后就自动形成了中国特色。
比如,很多国际高中的办学初衷是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引入中国,在这个模式下,学校必然会关注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但是,这样的操作有一个弊端,如果学生是从高考体制下半截转过来的,恐怕无法马上适应,而这些理念在孩子身上见效需要时间,是个长期过程。可惜时间不等人,既然选了国际高中,就是为了将来出国留学做准备的,如果孩子GPA上不去,标化出不来,申不到好学校,家长和孩子选择国际高中图什么呢?换句话说,家长还在用对普高升学的期待对待着国际高中。
既然如此,为了能够吸引更好的生源,抚平家长们的忧虑,尽快让家长从孩子的成绩上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些曾经抱着教育情怀的国际学校也只好转变办学策略。不少学校不仅将曾经的国际版英文教材清一色的变成了中文版教材,甚至还玩上了刷题补课那一套。至于活动,象征性的安排一下,就差不多了。
国内的学校提供不了充足的活动平台,而美国大学对活动的要求又如此之高。当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时,火爆的“背景提升”市场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国内的背景提升项目大致分成两类:学术型和非学术型。而这两种类型都可以让学生留在国内,或者将学生送去国外,具体选哪个,纯凭学生的消费能力。
学术层面上,最典型的是夏校。美国高校自己的夏校是认可度相对最高的(注:有些顶级名校的夏校也比较一般),有些修完可以拿学分,甚至拿到大学教授的推荐信,因此成为学生和家长最青睐的背景提升活动之一。不过,不是人人都这般幸运可以成功申请到靠谱的夏校。于是,各大机构开始利用自己的资源邀请国外名校教授暑假到中国来教夏校课程,并向学生承诺提供教授推荐信。
不仅各大机构在利用自己的资源寻觅教授,美国也有顶级名校的教师尝试接触国内的背景提升机构,寻找“暑期教学”机会。毕竟,零成本来中国玩一圈,教教课还有钱赚,这么好的差事哪找去?
当然,瞄上这个市场的可不仅是国外的教授、讲师们。挂着国内这科院、那科院名字的背景提升项目也是屡见不鲜,包装起来丝毫不比藤校的招牌差。短到2个星期,长到3个月,无论是理科工科还是人文社科,总有一款能适合您。
非学术型背景提升项目的花样就更多了。最常见的当属各类志愿者活动项目,远到欧洲、非洲、中东、南亚、南极,近到本省、本市、本镇、本乡、本村。喂大象的,盖房子的,教小孩的,搞女权的,每一项都有精致的宣传和包装,仿佛只有参加了这个项目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世界情怀。
既然背景提升项目花样百出,那么质量也就难免参差不齐了。至少从我自己的学生来看,对市场上“背景提升”项目感到满意的少之又少。事实上,市场上的绝大部分背景提升项目有一个致命的先天缺陷——时间太短。
从申请策略的角度讲,学生的活动不在多,而在于深。对于同一个活动,当参与的时间足够长,投入的精力足够多,那么学生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如果仅仅不痛不痒地参与三、五周,可能学生连项目的具体内涵和意义还没搞明白,就草草结束了。
比如,有个学生曾在高一暑假选择了一家市面上的背景提升项目,到非洲国家肯尼亚做野生动物保护的实践与调研。这个项目听上去非常高大上,“世界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联合国”等宣传字眼往上一摆,学生仿佛可以想象自己置身在非洲大草原,骑在大象背上,和斑马、长颈鹿们一同看日落的场景。
然而现实却和自己的幻想大相径庭。整个活动持续仅两个星期,所谓的调研活动仅有一天,剩下的时间几乎就是在营地里喂喂大象,帮大象洗洗澡。而当我真问到有什么收获时,学生憋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其实但凡动动脑子,也知道这个活动意义有限。
当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地方,首先要做的是熟悉当地环境,确保自己在这里能够生存下来。超市在哪里,如何做饭,干净的饮用水去哪找,住宿的地方怎么解决,生病了去哪就医。两周的时间,即使把一个人放到一个城市去单纯的旅游,尚不足以让一个人走完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还要抽出身来培养世界情怀,保护野生动物,显然不现实。
所以这个项目的最终结果是,学生每天给大象洗洗澡,喂喂饭,机构给学生解决一切饮食起居,圈好活动地段不要乱跑,搭上往返非洲的机票、保险,参加整个项目至少也要几万块钱。
这样算一下,几万块钱只解决了大象两周的伙食问题,还不如直接把钱捐过去算了,顾个当地人照顾几头大象,几万块钱够大象们吃半年了。这么低的金钱利用率,难怪大象保护半天也没脱离灭绝的危险。
像保护野生动物的项目时间短,但至少也是个事。还有些项目就干脆不叫个事了。
比如,有的项目召集学生跑去东南亚盖房子,每波学生盖几周,一盖就是好几年,换了几波学生还没盖完呢。我大中国房地产市场这么发达,据说一线城市工地搬砖民工时薪比翻译员还高呢,却把上万块钱扔出去造福东南亚民众,这等情怀真恕我难以理解。
再比如,有的项目召集学生跑去纽约曼哈顿的世界500强投资银行学什么股票投资,由华尔街大佬亲自授课。说来也巧,我自己是做国际新闻出身的,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美国金融业多少了解一点皮毛。学生提到的这个公司我怎么看怎么眼熟,网上一搜,呵呵!公司因违规操作,屡教不改,早被美国政府停止金融交易了,还上过新闻。这样的华尔街大佬写的推荐信,恐怕也不太敢用了吧。
除了项目常常不靠谱,学生和家长对活动规划的诸多误区也导致钱没少花,收效却甚微。以我自己的观察来看,中国学生和家长在活动规划上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务实”。大家往往会被那些逼格听上去高大上的东西吸引过去,却忽视了身边可以脚踏实地能操作的东西。
比如,这两年针对LGBT群体和女权主义的背景提升项目尤其多,之所以会有这种景象,主要还是因为在美国“政治正确”的大环境下,玩这一套对申请有帮助。像《纽约时报》每年都会发布一些优秀学生文书,时不时地就可以看到一篇和LGBT或者女权主义有关的。抓住了这一点,机构开始大做宣传,学生也觉得这种项目在中国的大环境下更高大上,两者一拍即合,于是就出现了现在的景象。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生只是在机构的背景提升项目里走个过场,象征性的“嚷”几天呼吁权利平等的口号就完了。对于其他国家LGBT维权运动的历史演变,自己国家乃至世界层面上女性面临的不平等对待,反对女权主义的观点和逻辑,世界各国左翼和右翼在实现权利平等上的思路、顾虑和担忧等等,这些完全不知道。我自己就碰到过一个学生,把自己针对LGBT平权的背景提升项目说的天花乱坠,又是调研,又是宣传的,结果当我问到LGBT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哪四个单词时,除了L和G说对了,另外两个不知道是什么,而LGTBQ中的Q,完全没听说过。
顺便说一句,针对LGBT和女权主义的活动项目在中国学生中刚刚兴起的时候,确实能给招生官带来一些新鲜感。问题是,再新鲜的玩法也架不住中国人多啊,当大家都注意到这类活动可以挠到招生官的痒痒肉时,招生官很可能早就免疫了。
另一方面,每当和学生、家长聊活动规划时,大家对于一些很基础的志愿者项目却非常不屑。比如,我常常会听到学生有这样的描述:“老师,我有一些志愿者活动,但都比较水,比如给北京市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补补数学之类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分享一个我自己学生的案例。我有个学生也曾做过类似的活动,是帮自己小区的一个小学生补习功课。这个孩子因为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所以自己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孩子从上学以来成绩就非常糟糕,班里的老师们也拿孩子无可奈何,孩子的爷爷奶奶也整日发愁。
我的学生机缘巧合认识了孩子的爷爷,出于好心,就开始每周去到家里帮孩子补习功课,没想到一下子坚持了3年。除了每周帮忙辅导功课,有时还会带这个小弟弟去北京的一些博物馆转一转。时间长了,两人相处的像姐弟一样。弟弟过生日,都会邀请姐姐去家里。
因为我的学生当时的一片好心,这个孩子的成绩开始逐步转好,小升初时甚至考到了当地的一所重点初中。等我的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时,连孩子的爷爷都写了一封很有诚意的感谢信作为推荐信的辅助材料。
按照中国学生和家长的惯性思维,给低龄学生补习功课这样的志愿者活动,早已经熟悉到让人不屑一顾的程度
你给小孩子补补课有什么了不起的,瞧瞧人家张三可是在为LGBT群体摇旗呐喊呢,人家李四可是跑去东南亚给当地的房地产市场“添砖加瓦”呢。
现实是,一个月的摇旗呐喊为平权运动打下了多少基础?5周的“添砖加瓦”让多少东南亚无家可归的人们有了临时避难所?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活动,到底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恐怕很难评估。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个小弟弟在我的学生的影响下,他的成长轨迹发生了非常积极的变化。他的命运,也可能因此而改变。
从这个层面上看,这个志愿者活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补课那么简单了。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