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事教育近六十年的校长,一所经营十五年的国际学校,回顾历史,他们是如何成为早期“吃螃蟹”的人;面对未来,如何传承学校的优质教育,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优势,力争上游?2019年,对深圳国际预科学院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时期,它不光收获颇丰,本届毕业生斩获了包括芝加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在内的众多offer,而且作为广东省第一家专门从事海外留学和国际预科教育的新型学院,迎来了十五周年的建校纪念。这是一个处在转变的重要节点,在十五年的建校、办学历程中,既有深圳国际教育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教育行业转变的代表。
采访了深圳国际预科学院傅腾霄院长,一起回顾十五年办学过程中,国际教育的发展,给深圳市教育行业的影响,市场需求,深圳市政府开拓创新的办学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际教育的影响。
傅腾霄院长傅腾霄院长作为从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到深圳国际预科学院院长身份的转换,也是从公立教育到民办教育的转变,在其近60多年的教育从业经历中,这样的转变也体现着近二三十年以来,整个中国教育行业的转变。
93年,傅腾霄院长从广州调到深圳大学,参与筹建了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当时深圳很多事情都做得比较超前,此举也学习国外。深圳市把教育学院撤销,一部分老师参与筹建了深大师范学院。这个学院主要是做师资培训,但比较重视国际教育。当时深大师院做了一个全省和全市都比较领先的一个项目,就是跟英国的女王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国深圳大学和英国女王大学的基础课程联合培训班,从每年高中毕业生里面挑选50个人左右就读这个班。经过一年的训练以后,通过英国女王大学的考试,然后去英国学习,这个班以后就简称为“女王班”。当时每年只招50个学生,但是报名最多的时候将近一千人,市场需求很明显。这个班在广东影响很大,首先要深圳大学批准,其次要深圳市教育局批准,同时要向省教育厅及省公安厅报备。
到两千年初的时候,傅院长接近退休的年纪,当时可以有多种选择,继续在深大返聘,或者到一所民办学校当校长等。但是有些朋友(包括部分领导),却建议他利用自己的办学经验,开办一所新的国际学校。
在与英国女王大学的合作中,英国的朋友告诉傅院长,英国所有的名校,必须要有一个预科学院的培训经历才能上,而不是高中毕业就可以,特别是国际学生。所以他们建议,可以成立一个国际预科学院,深圳国际预科学院的名字便是这样来的。采用“国际预科学院”这个名称,当时全国也仅两三家。
当时有两种预科课程,一种是学士预科课程,即高中毕业生直接到国外读本科,还有一种是硕士课程,本科生到国外去读研究生,为了提供更多的机会,甚至放宽到大专生。
从05年全国首创这个课程,学校不光得到了的教育部的认可,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当年深圳晚报甚至用一个版的版面报道了这些课程获得学生和家长青睐的火爆情形。
因为学校很多课程是首次出现,当时深圳市教育局经过反复的研究,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批准了办学。当时特区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针对特殊情况,“特事特办”,教育局以非常友好的态度对待各种不同的学校。这样包容的办学政策,也促进了深圳国际教育发展的。从深圳特区的教育政策,到大湾区的教育政策,都会促进这一区域内国际教育的发展。大湾区的教育政策,是绝对的利好,实际上不光会给学校增加生源,而且港澳台包括外国人,都有机会接受中国的教育。在强调本土化的国际学校里面,中国文化的课程也是相当重要的,它展现了灿烂的中国文明,也让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更有民族自豪感和中国文化的底蕴。
打造中国文化精粹课程,唤醒每一个有潜力的学生
中国是一个很看重教育的国家。现在教育界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讨论非常热烈。尤其对应试教育的诟病甚多。其实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者共同的对立面是目光短浅的功利主义。中国的国情不同于西方,在美国应试教育是为下层穷人提供的,让他们以后有谋生的手段。素质教育是中产阶级追求的,希望孩子全面发展。而最高层的是精英教育,也就是美国最好的私立大学,明确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掌握未来世界的创新能力。中国从恢复高考的几十年中,应试教育还是有成就的。通过应试教育,有很多人上了大学,有了一技之长,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要看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从长远来看,应试教育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太强调分数,扼杀了儿童、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
应试教育不可缺少,是因为中国太大了,资源不平均,总有经济落后地区的孩子,通过教育有一条出路。但其实以后的发展过程当中,素质教育和精英教育都应该得到很好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正体现了国际教育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当然单纯依靠国外的高中课程和标准,可能也无法真正挖掘中国学生的价值,唤醒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
深圳国际预科学院办学多年,曾经把上千名学生送出国学习,在对他们的跟踪调查和了解中,傅院长深深意识到,在国际化的舞台上,不仅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还必须能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特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傅院长特别列举了钱学森、华罗庚等早期的留学归国人才,他指出无论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何成就,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他们本身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这样的人,才是深圳国际预科学院想要培养的人。对此,深圳国际预科学院专门编撰了一套中华国学精粹,其中傅院长作为主编,同校还有几位老师是主要编辑。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在国际化的教育中,有中国文化的传承,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国际学校的最大优势。
如果现代人,无论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深,就会忽略掉本身的价值。有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过,他很感谢中国人,就是因为中国人守护了一个完整的超级文明,而中国人,对此更应感到无比的自豪。所以,在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时,学校和老师注重用非常规的教学方式,例如书法、作诗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并不一定要让他们成为书法家和诗人,而是首先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用这样方式培养出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视野会比较宽阔,而且也会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成长,不会盲目竞争。
例如,为了改善中国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深圳国际预科学院的一个学生,曾经在全国首创了一个中学生支教联盟,这个联盟最开始只有七八个人,现在已经有上千人了,参加的学生已经超出了深圳这个本地范围。还有今年收到芝加哥大学offer的张轩溢同学,他生下来体弱多病,他的母亲很有毅力地把他的身体训练好,然后送到学校,只要他健康活着就足够了。但是他从九年级预备班进入深圳国际预科学院,不但身体变得强壮,学习成绩也大幅上升。在这里,他快乐地学习、自由地成长,作戏剧社的社长,表演相声,拿下好声音歌唱大赛冠军,从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心灵,到架起青春期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桥梁;从斯里兰卡的海龟保护,到哈佛夏校的动力注入;从滑铁卢全球数学学术活动,到CIS国际学术项目。最后在今年申请美国大学上创造了一个奇迹。没有人曾经给他这么高的期待,但他就是在学校的成长和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创造了这个好成绩。
应对竞争和危机,老牌学校的未来发展和变革
傅腾霄院长在教育行业近60年,从20岁大学毕业,留在学校当助教,到创办深圳国际预科学院,他坦言,自己虽有很浓厚的教育情怀,但是自己也没想到能做这么久。但学校进入市场以后,就要迎接挑战,就不断地要做下去。深圳这几年的国际教育竞争是异常的激烈,所以学校也要顺潮流而动。傅校坦言,在深圳国际预科学院办学的十五年当中,学校曾经历多次搬迁,校区一直是制约学校变得更强更大的明显要素。为了应对当下日趋激烈的竞争,今年初学校与国内知名的投资商达成合作协议,投资方将会帮助学校在软硬件有很大的提升,积极寻找更合适更大的校区便是当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还会在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师资方面给予很大帮助。深圳国际预科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傅院长和深圳国际预科学院的全体师生一样,对此,满怀信心。
纵观深圳的国际教育市场,虽然面临严峻的竞争态势,但现在市委、市政府一直比较重视,所以现在取得了十分重大的成绩。一方面要看到政府开放、包容的政策,也要看到政策中是否有不利于国际化办学的地方。
例如,深圳市的教育政策强调义务教育这一段,限制某些国际学校义务教育的办学资格,当然这也是根据上级的有关指示,但这导致国际学校的教育不得不“撤离”义务教育阶段,转而把重心全部放到高中学段。
这样的政策当然会给国际学校的办学带来影响,但从教育的目的来说,其实有的深圳的家长是反对“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学习国家义务教育的内容”这样的政策。因为,在深圳,很多家长非常明确,他们的孩子就是为出国做准备的,如果小学和初中不允许进入国际学校,而只能到高中阶段再进入国际学校,那对学生准备留学是非常不利的。
政府只是从教育内容为出发点,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路径的多样性。这个问题,应当如何妥善解决,家长们确实有很大的期待。
而且面对深圳的竞争市场,也要充分了解深圳家长的特征,深圳有两种家长比较有特点,一种家长非常重视教育,确实对孩子很关切,对他们特别重视。
另外就是,深圳家长的维权意识很强。他认为是他应该享受的权利,都要维护。比如他购买学校的东西,都要按照规定来,如果没有按照规定,或者与学校声称的不同,他就会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种维权意识,其实是经济繁荣以后法律意识的强化,这是一个进步的表现。
其实学校也希望由家长监督的学校教育可以相互发展,充分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和特点,近距离关注深圳国际教育整体的发展水平、竞争情况,最大限度利用深圳和大湾区的教育政策,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使深圳国际预科学院找准自己的市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