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中学生数学学术活动,北京时间7月20日凌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简称IMO)官方宣布了所有队伍的比赛成绩:中国队在4年后重登冠军宝座。
中国诞生了2名满分选手,且6名队员均摘得金牌,这也是8年来中国队员再次全部摘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出现了团体双冠军的罕见情形——中国队和美国队分别以227分的总分并列第一!
原来美国的奥数水平也很高,这好像跟很多人的认知并不相符——国人热衷于吐槽美国人的数学水平,买东西不会算账找零头,离开计算器就不会四则运算。
确实,同样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中国孩子已经在学两位数的乘除法,美国孩子还在学习数格子、掰着指头学加减法。
那么,美国孩子怎么学奥数?美国国家奥数队怎么选拔?美国的奥数人才培养机制对中国有何借鉴之处?
为此,库叔走访了美国奥数队总教练、队员及队员家长,今天就来好好说一说。
文 | 徐剑梅 瞭望智库驻华盛顿研究员
美国奥数队总教练、卡内基-梅隆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罗博深(Po-Shen Loh)在接受库叔专访时介绍说,罗马尼亚大师杯赛和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是两个赛事,前者规模更小而难度更大,但参赛选手不一定代表本国或本地区顶尖水平。
每年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奥数学术活动,罗马尼亚大师杯赛主办方选择其中成绩较好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出邀请。中国选派某个省的省队;美国从全国选拔,但只限没参加过国际奥赛的新手。
罗马尼亚大师杯赛作为国际奥数赛事之一,除中美两国学生,英国、俄罗斯、韩国和罗马尼亚都曾拿过冠军。高手竞技,得失可能只在一题,单凭一场赛事的胜负,不能说明问题。
但一个客观事实是,近些年,美国奥数队战绩颇佳。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学术活动中,美国队2015年以比中国队高出4分的成绩,夺得21年来首个冠军,当时白宫发了官推,美国不少主流媒体作了报道。此后,美国又夺得两届国际奥数学术活动冠军,仅2017年列第四。2018年第三次夺魁时,总成绩比季军中国队高13分,比亚军俄罗斯队高11分。
库叔还查询到,罗马尼亚大师杯赛2008年创办迄今,美国队5次夺冠,9次进入三甲;中国队两次居首,5次进入三甲。就以往战绩来看,中国队未能夺魁并非能够令舆论大哗的意外事件。稳定的成绩需要稳定的实力。实际上,在国际奥数学术活动中,美国队2015年夺得魁首,在2010-2014年已连续5年名列三甲。这说明美国奥数队实力非一夜暴涨,而是逐渐积累。
硬币总有两面。美国在国际奥赛中捷报频传同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国际形象似乎并无大的改观。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TIMSS)和经合组织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评估结果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在数学方面名列前茅,美国仅居中游。
在PISA2011-2015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未包括中国大陆)四年级小学生数学成绩进步情况评估中,美国被认为停滞不前、没有起色。在2015年PISA数学测试中,中国列第6,美国列第40。国际评估有其局限,比如难以反映中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美国富裕和贫困学区之间、公立与私立校之间、东西海岸与农业州、铁锈州之间的差距,但毕竟有助于管窥全豹。
那么,美国奥数队在国际赛事捷报频传背后,存在哪些值得借鉴的理念和做法?奥赛与学校数学教育能否相互促进?奥赛人才济济,与国家基础科研与创新能否形成良性循环?我们不妨带着这些问题继续探访。
奥数,即奥林匹克数学,究竟是学习什么?
罗博深是新加坡华裔,在美国出生长大,年仅36岁。他2014年起担任美国奥数队总教练,之前担任过4年副领队,自己也是奥赛选手出身,1999年作为美国奥数队队员参加国际奥数学术活动,这一年美国队战绩为世界第10。
罗博深说,美国人对奥数的理解,与中国常说的奥数不一样。同一个名称而有不同的内涵。他说,在美国,奥数是指“高中或以上的数学证明题”,具有挑战性、需要动脑筋、课堂上遇不到。而中国小学生就开始学的奥数包含很多计算题,内容上较接近全美初中数学学术活动(Mathcounts)。
除内涵不同,两国奥数学习气氛也不一样。罗博深个人认为中美之间很难比较,可能最大的区别是:“在中国,很多学生很小就开始学数学,大家都认为学数学是必需的,家长很重视让小孩花很多时间做数学练习。但美国人没有这样的想法。有兴趣,就学下去;对别的事情有兴趣,就做别的。选择很多,真正学数学的都是出于自发的兴趣。”
罗博深再三强调说,送学生参加国际奥赛,不是为了追求名次,而是希望学生在数学方面发展得更好。他当年接受美国数学协会聘任时,就申明会着重激发学生数学兴趣,而不是追求学术活动名次,得到协会的认同。
数学对基础科研和创新,当然是重要的。罗博深认为,做数学证明题,需要深入思考和数学创新能力。几十年来,从美国奥数队里走出许多人才。
美国第一个分析人类DNA的团队,负责人就是美国首次参加国际奥赛的奥数队队员。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得主,不少人都有国际奥赛经历。奥赛人才不一定都成为数学家,有的开创业公司,有的进入华尔街,有的进入经济、计算机、生物等领域,但他们从事的工作常涉及交叉领域,需要创新能力。
罗博深认为,学习数学即使在入门阶段,创意也比记忆更重要。他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发现数学有趣好玩,是重创造性思考而不是拼记忆力的学科。他现在感到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脚下这条数学的路,未来会抵达什么地方”。
美国奥数集训营请来的老师,大多是博士毕业生生或高校数学教授等,他们会向学生介绍自己走过的道路,运用数学知识做了什么事情,“这对学生很重要”。
林浩然是一名美国亚裔学生、连续两年国际奥数学术活动金牌得主。2017年名列世界第6,2018年以满分成绩和英国学生Agnijo Banerjee并列世界第一。
他的父亲林超陪伴孩子一路走来,十分熟悉美国奥数队选拔过程。他告诉库叔,美国奥数队由非营利机构美国数学协会负责选拔,过去方式相对简单:4月考试确定入围名单,6月夏令营集训后选出成绩最好的6名学生组队,7月参加国际奥数学术活动,环节少,时间紧。
但这些年,美国奥数队选拔机制进行了改革。如果从每年2月初选算起,到次年4月最后一次考试和5月电话通知入选学生截止,整个选拔过程长达一年以上,学生一级级闯关,竞争激烈。
全美中学生有两大全国性数学赛事:
一是由全美职业工程师学会(The National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s)等举办、面向6-8年级学生的“数学学术活动”(Mathcounts),分地区、州和全国四级,快问抢答,拼速度拼反应,娱乐性很强,知名度最高。每年逾25万初中生参加,优胜者能进入白宫由总统亲自接见。
另一种就是美国数学协会(美国数学协会成立于1915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学者、学生和爱好者组织。)主办的“全美数学学术活动”(American Mathematics Competitions),分成8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二)或以下(简称AMC8)、10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一)或以下(简称AMC10)、12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三)或以下(简称AMC12)三个级别。
美国奥数队的初选,始于每年2月举行的后两个级别“全美数学学术活动”,总计全美约20万学生参加,考试内容是25道多重选择的计算题,这种出题形式便于标准化快速判卷。
美国数学协会由此选拔出AMC10学术活动成绩前2.5%、AMC12学术活动成绩前5%的学生,组织他们参加3月份举行的“全美数学邀请测试”(American Invitational Mathematics Examination,简称AIME),内容比“全美数学学术活动”难,内容仍是只需选择答案的计算题。其后,把他们2月和3月学术活动成绩累加,从中选拔出500人,这是头两道关。
4月赛事,名称就叫“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Mathematical Olympiad,简称USAMO),试卷按难度分低年级(USAJMO)和高年级两档,题型与国际奥数学术活动相似,全部是需写解题过程的证明题。
根据这500名学生的4月学术活动成绩,美国数学协会再选拔出60名学生,其中三分之二是9至10年级学生,12年级学生只有入选美国奥数队的才能参加,所以不会超过6人。这是第三关。
从约20万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的这60名学生,方能进入美国数学协会每年6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举办的奥数夏令营(Math Olympiad Program,简称MOP)集训,但通往奥数国家队的道路至此也只走完一半。
林超介绍,集训为期3至4周,学生食宿免费。集训营结束时,会进行两三天考试,再选拔出约25名学生。这是第四关。参加次年2月罗马尼亚大师杯赛的4名美国队员,就来自其中没有国际奥赛经验的学生。
这些闯过第四关的学生,从当年12月至次年4月,每月都需参加一次考试或学术活动(统称奥数队选拔测试Team Selection Test, 简称TST),其中2月即罗马尼亚大师杯赛(参赛学生在罗马尼亚竞技同时,参加选拔测试的其他学生在各自学校同时考大师杯赛首日试题),3月是亚太奥数学术活动(Asian Pacific Mathematics Olympiad),4月又是美国奥数学术活动。美国数学协会根据这5次考试或学术活动成绩的总分数确定国家奥数队最终人选。在最后揭晓前,学生名字一律被隐去,名单上只有数字代号和具体分数。
林超说,国际奥赛“没有绝对的第一”,临场发挥十分重要。美国学生即便入选国家奥数队,也不能放下学校的功课,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准备国际奥赛,每月一场考试或学术活动,可以促使他们温习。最终入选的孩子经历如此激烈的竞争后,在国际赛事中往往发挥较为稳定。 美国奥数(下)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