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
所谓学术活动的“概念”,就是尝试解决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的表现形式是十分多样的,甚至可以是讲好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一定要对题目作出回应,比如15年天作杯的题目“自在的边缘”,一等奖的方案从一种民俗入手,提取出其中蕴含的思念,把思念融入时间和空间,很简单的空间创造却解决了原有民俗带来的环境问题,并且延展出无限的可能,这或许就是建筑的自我生长。这种创造来源于对感动瞬间的把控,经过想象,探索与实践,从无数可能中找到最打动自己的哪个点,然后形成方案。
【威斯敏斯特大学小Y】
关于学术活动相关的介绍,让我初步了解了学术活动形式是怎样的,通过学长们自身的案例介绍,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学术活动的思考内容不能循规蹈矩,要出奇制胜。了解评委的内部评审方式也很重要,这对排版非常有帮助。非常羡慕学长说的那样固定的学术活动小队,大家高效默契的合作,有了这样的经历,相信在工作之后也更加明白如何与人交流、合作完成项目。我很认同最后一位学长说的,一定要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为了什么,认识到“我是谁”这样一个问题,我站在一个在英国室内本科的角度,我来了解学术活动,和国内高校的朋友一起参与学术活动,是为了来锻炼一下自己的思维能力,也为了在日后工作中更加熟练一些,如果获奖了,那对于申研、日后工作的简历也增添了一笔。总之,我认为这堂课还是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学术活动,我很喜欢听前辈讲述自己的经验和看法,但我觉得如果能有更多的国内外案例分析讲解可能会更好,这样来看会比较全面客观,也能产生对比。下课后的探讨,让我觉得自己还需要读更多的书,去了解更多的大师作品,建筑历史,充分了解之后才能和前辈们老师们“打乒乓”。
【南京工业大学小K】
关于学术活动,心里颇有感触。刚接触建筑学,还处在一个比较迷茫的状态:学术活动、手绘、软件、方案学习等等,似乎有很多事情等着做,又排不出个优先级,进退两难。好在遇上了建筑联合大学,有这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指点迷津,心里慢慢有了底气。这堂课三位优秀的学长分享了他们参加学术活动的经验,让我明白,学建筑不一定局限在建筑学的范围里,看书也不只看专业书,人文、艺术、社会等等,建筑的涉猎十分广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方案灵感来源。比如格奥尔格老师讲的方案,就是取材于“石沪”这一冷门的概念,用最纯粹的内核完成建筑设计。另外要感谢的是斯坦尼康老师,在设计过程中一直困扰我的问题诸如“什么是概念”“如何将概念落实到方案”等问题,他都给出了解答,课后我加他微信,又问了好多,简直是不吐不快,尼康老师条理清晰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也让我对这些答案有了新的理解。原来总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想法自我限制太多,缺少突破,和同学沟通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而尼康老师的解答则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另外他还分享给我藤本壮介的作品,让我好好研究,十分感谢。最要感谢的还是大班长平总,做了一件超级酷超级了不起的事,把在校的建筑本科生天南海北地汇聚在一起,提供平台,才有了各位大佬碰撞思维的可能。希望建筑联合大学约办越好,我也会一如既往地支持!
【青岛理工大学小Q】
平校的分享让我想起之前读到说世界观的形成其实是很微妙的,当人类知道地球是球体之后,这一简单的现象就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爆炸般的推动。比如平校说搞学术活动要先了解学术活动背景,学会解题,平时要积累概念,有了概念后就去广泛搜集案例,组队和后期表达也十分讲究,学术活动方案要有些深度有节点的设计等等,真的这些没人和你说,你就无法知道地球是圆的。特别感谢咱联大,感觉在这里你不知何时就会遇见你未来的指路人。还有比较震惊的是平校做学术活动只用一周左右,我们一般做都会找时间充裕的(在不脱产的情况下),老师建议四周比较合理,一周做前期,一周头脑方案加建模,第三周考虑概念效果表现,临近第四周才出图。。。不过这样的战线确实有些太长,或许下次可以试试平校的节奏~
斯坦尼康老师分享的学术活动八卦可以说很真实了,真的是不听不知道,我觉得可以又名你所不知道的学术活动那些事hhh。斯老师介绍评图背后的流程和评委的意向,可以说是学术活动第一步了,先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对解题很有启发。还有概念主题方面,斯老师说主办方都是有自己的一个定位,契合主题再大胆设计,妙哉。格奥尔格老师一开场就发现他的经历好丰富,天这是什么人才!本科新人赛,接着天作杯一等奖,获得som旅行基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为旅行做的四百多页ppt,里面他展示现场画的的旅行速写,不单单只是形状描摹,靠着走一趟平立剖就全能还原,并且加有自己的思考,这基本功得有多强!这是我特别膜拜的第一个地方。接着格老师开始分享自己当年的天作一等奖作品《海·厝·路》,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温度的设计。由作者本人带领欣赏作品和本人看真的不一样,我自己光看图只能会觉得这个方案的概念很好,深入程度很高,表达很到位,而格老师带看后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解题,怎么应用,表达概念,原来每一张小图背后蕴含了作者那么多的设计想法,真的这短短几十分钟受益匪浅。
【南阳理工大学小H】
我做学术活动,不是学术活动做我。
有所选择的去做学术活动,不是盲目的跟风组队,为了奖项而去做。在确实可以让自己开阔更多视野的前提下去选择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的目的是
1打破传统的思维,寻找可能性
2打破世俗化,追求精神和人文关怀
学术活动需要的是一种不同于课程设计的思维,与学院教授的思维存在差异,能让自己从更为广阔的维度上去思考,去审视自己,审视设计。
了解学术活动全流程,有的放矢。
前期准备:
·头脑风暴
·案例搜集
·组队
分工:3~4人为宜,各有所长,不要一个人全揽的做,也不要有闲人。
学会组织,沟通,合作
理性对待学术活动结果
更多的去锻炼自身的思维在学术活动中,对待结果保持理性,看到不足不论是自身还是他人警醒自己,更多的学习长处。
思考学术活动本身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
对学生是课程设计之外的一个机会,给予一个自由的空间去自由的发挥
对个人的下一阶段是一个帮助
对考研的同学来说,国内老师是在面试时会你参与的学术活动,会是一个加分项,但前提是完成好了本身的各项考研的项目。
海外院校看的是作品集,学术活动会让你的作品集与其他人有所不同,不只是大家都差不多的图书馆,医院,商场之类的设计,能更多的展现你的设计能力
对设计院,现在要做设计竞标的项目,对有学术活动经历的同学有需求。
学术活动评审流程
欧美类型:3张A1图纸,展板展示——老师观看,分几轮投票——给予评语——分出奖项
偏日本类型(例:新人站):3张A3图纸,展示——一轮精选——二三轮再打大图——邀请可能获奖的同学现场演讲,打分(此时模型和视频是最重要的)
三张大图第一张最为重要,抓住眼球
主流学术活动方向
关注个人情感,建筑与个人的联系
关注地域性,与当地文脉,特定主题文化的联系
关注世界,未来,例如新科技的发展
在学术活动中思考自己的所得,有所目的的前去参加学术活动。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