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贲兰还在中国学校里遭遇了许多类似的文化冲突。
比如家长们(大都是妈妈)总在微信群里极度热情。
老师在群里问家长是否有“龟兔赛跑”的演出服,立刻就有一群家长“秒回”:
“有的!老师,您太辛苦啦!”
“我有龟兔赛跑的衣服!”
“我马上就去买!老师,您太赞了!”
“我还有青蛙、金鱼和蝌蚪的衣服!”
被消息淹没的朱贲兰生怕自己表现不够积极,赶快也跟了一条:“老师,我们马上做!”
也有一些冲突带来了伦理困境。
尽管有明文规定禁止老师收礼,但她从其他家长那里得知,幼儿园里有个别老师会从家长那里接受被视为“安全”的礼物,比如进口红酒、法国护手霜,以及装有1万元人民币的礼品卡。
一名老师单独向她提出,莱尼注意力不集中,竖笛吹得不好,老师可以在课外陪他练。
这是否是暗示家长要额外付钱呢?
在另一名家长的指点下,她注意到,这名老师每次让孩子们排队演出时,都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按身高排序,也没有把表现最好的孩子排在最前面。
这也许意味着,这名老师在按某种说不清的标准给孩子排序。
她和丈夫最终决定拒绝老师的“课外指导”。
但她注意到,这名老师开始冷落莱尼,甚至在另一名爱捣蛋的孩子找不到演出鞋的时候,要求莱尼脱下自己的鞋子给那个孩子穿。她愤怒极了,直接去找这名老师对峙,老师这才作罢。
这些冲击有些来自中美文化的差异,有些则来自少数人的特定行为。而在进一步调查中,朱贲兰发现了中国教育的复杂多面。
《小战士》一书去年9月在美国出版引起了大量媒体讨论,争议也随之而来。
出乎朱贲兰意料的是,人们对该书的反应各有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有人觉得她太亲中国,也有人觉得她把中国写得太负面,大家似乎都在拿这本书印证自己的观点。
中美比较的主题也存在意识形态因素,往往会激发读者的情绪。
其实,在美国也不乏焦虑的家长。
据朱贲兰所知,美国不少家长(例如在硅谷、纽约、华盛顿的家长)也有自己的烦恼。他们意识到申请大学的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也越来越国际化。近来,又有一种论调称,机器人可能在未来20年中抢走所有的工作。
“和以往相比,(美国家长)越来越感觉到他们现在处于一场零和博弈中。”她说。
在她看来,如果把美国上中产阶级家长和上海的同类家长相比,两者的焦虑仍有所不同,美国家长或许觉得他们的孩子相对有更多选择,而且生育多个孩子也可能避免家长把期望值全部压在一个孩子身上。
不过,她观察称,中美经济条件不错的家长在许多方面仍有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从孩子5岁起就忙于安排各种课外文体活动,让孩子全面发展,找到孩子的某个才能并且尽早开始培养。
近来,由日本引进的“公文数学”在美国流行起来。她在去美国巡回演讲时,就发现美国各地开起了培训中心,有些孩子在放学后就去那里学习。“放学了就去补习班,”她说,“所以其实我并没有看到太多区别。”
该如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也始终是美国政策讨论的热点。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此前就呼吁将教师工资和学生表现相连,实行绩优报酬制。一些州也在过去几十年中尝试过这一政策,但成效不大,也带来了诸多操作层面的争议。
而今,特朗普政府教育政策不明,甚至提出将教育部和劳动部合并,更引发了人们对政府教育投入的担忧。
朱贲兰总结说,美国主要有三大方面要向中国学习。
首先,需要更尊重教师。
尊重教师,而不是在每件小事上都对他们吹毛求疵,并且给教师支付更高的薪水——目前美国公立学校教师的收入太低,跟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
其次,美国应该学习中国学校教数学的方法。
中国小学有专职的数学老师,这意味着这些老师对如何给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上课有着专门经验。
而在美国,许多学校并没有专职数学老师,同一人可能负责教两三门学科。
她表示,美国不少读者尤其对书中关于波士顿和上海小学数学课的比较印象深刻,惊讶于上海小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比波士顿超前得多。
第三,她认为崇尚“快乐学习”的美国人应该吸取中国人的吃苦精神。
有研究表明,中国教育告诉孩子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这反而让中国孩子学得更好,因为在经过努力后他们会记得更深刻。
据她观察,中国相对不像美国那样强调孩子的智商,往往更愿意嘉奖那些努力学习后取得进步的孩子。
但擅长教授知识的中国教育也有需要向美国学习的地方。
她表示,自己书中的中国孩子们无论大小,如果想在学校做些与众不同的“冒险举动”,要么会被羞辱,要么会受惩罚,但原创思考能力却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部分。
同时,孩子的好奇心也会有意无意地被扼杀。
她在公园里看到,如果有孩子往河边走,或者想捡起一块石头,家长往往会叫着“当心当心”阻止,认为太危险或太脏,但这其实抑制了孩子本能的好奇。
而在学校,如果没有选修课,学生就往往会被教导学一模一样的东西,这同样不利于创造力,而美国教育则恰恰格外擅长教孩子自主选择。
一些中国学校正在尝试改变。
朱贲兰表示,莱尼现在的小学就始终在思考如何调整课程安排,结合中西方教育的优势,一方面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上选修课,一方面保留严格的数学和语文教育。
这些尝试能达到多少成功还不明确——什么时候需要老师在讲台上教学,什么时候需要孩子们小组讨论自学,类似这样的问题依然有待探索和讨论。
莱尼如今还在接受双语教育,应对“老外”的身份归属难题。
说起儿子的努力,朱贲兰在自豪中也有些不舍:“我们对他要求太多了。”
至于如何让儿子脱离中国的教育体系,她也想好了计划:等到他的中文学好了以后,但要赶在他还有余地探索其他学习选择的时间...
无论是中式教育还是西式教育,任何教育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中国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耐力和扎实的基础,美国教育更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两种教育体系各有千秋。
对于中美教育的差异,你有什么看法吗?
如果是你,你会愿意让孩子接受西式教育还是中式教育呢?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