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看到了太多“寒门贵子“有关的话题。刷屏的清华女孩儿、山区走出的高考状元、在工地上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曲靖少年以及荣获美国全额直博奖学金的交大男孩儿·······他们励志的奋斗故事激励着一位又一位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虽然大家都在说,寒门再难出贵子,阶级固化越来越明显。但实际上在一个安定的社会,阶层的流动是渐进式的,虽然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形势是在逐渐变好的。我们今天不讨论阶层,只想跟你聊一聊那些有关泪水与梦想,有关奋斗与逆袭的故事。
今年这个毕业季,一个清华女孩儿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冲上了热搜:
她是清华大学 2019 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作为唯一一位本科生代表发言的 95 后女孩张薇。曾先后获得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同时她的身上还有另外一个标签:“寒门贵子”。从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走出来的她提及自己第一次去省城参加物理学术活动的经历是这样说的:
“我甚至没有见过比赛所用的仪器,当我终于找到仪器开关时,实验时间已经到了。”
经过不懈的努力她进入清华园,可是进入大学后,她又面临新的挑战。她微积分作业,要比别人多花三四倍的时间。竞选班长不成功,报名实践支队长也失败了。仰卧起坐 100 分只拿到了 20 分……
她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用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坚持一步步缩短着和别人的差距。后来,她参加了辩论赛,获得了冠军,仰卧起坐及格了,当上了班长,开始指导实践支队……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起点都不一样,很多人说,你努力的天花板,是别人的起点。这时候,你是就此沉沦还是奋起直追?
张薇选择了后者,而跟张薇做出同样选择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人,何江也是其中一位。
何江,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毕业生。在 16 年同样因为毕业典礼被人们所认识、了解,然后当作励志的榜样。他来自湖南省宁乡县的偏远农村,一步步从村里的小学走入县城中学,然后考上了中科大并拿到了最高荣誉的郭沫若奖学金,后来进入了美国的最高学府——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MIT),并且成为了首个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中国大陆学生。
何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不易,我们很难想象这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提及自己的童年经历,何江说:
“我们那时候小,也很羡慕其他小孩放学都可以去玩,我们却只能呆在家学习,或者下田。湖南闷热,但即使是四十几度的大热天,我们还是要在水稻田里把活干完。”
这样的成长经历让他觉得能够待在学校读书是特别幸福的一件事情。初到美国后,身边被很多优秀的人包围,何江也曾经长期陷入不自信和焦虑当中。但这种情绪并没有持续多久,他努力融入校园文化,选修很多课程,腼腆的他甚至还申请成为辅导员,后来还站上了哈佛毕业典礼的演讲台······
何江在阐述自己的科研意义时提到:他希望找出更多创造性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像他母亲一样的农民群体。而考上研究生后的张薇决定推迟一年入学,她加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想要“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他们饮水思源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但是我觉得更打动我的是他们的人生态度:承认自身匮乏的东西,以自信又努力的态度去面对它, “无论如何,不许退缩,不许不努力,决不放弃”。
面对苦难,我们可以选择迎难而上,也可以选择就此放弃。放弃之后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安慰自己。
“贫穷不是限制我们奋斗的理由。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你把它当成不努力的借口”。如今的我依然记得大学时候采访系里一位特别厉害的学姐时她说过的这句话。这位学姐大学四年 GPA 始终稳居全系前三。同时她还是学生会副主席、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话剧社中坚力量,空余时间写的杂文、小说还经常在杂志上发表······
由于家境不好,她寒暑假都是在做兼职和打工中度过的。她每年都拿奖学金,这些奖学金除了自己的日常开销,还会寄一部分给正在读高中的妹妹。逛街、美妆、下午茶、旅行、网红地标/餐厅打卡······这些统统跟她无关。做兼职、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泡图书馆、闲时写写文····她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并乐在其中。
当时采访快结束时我问她,一路走来你有什么想要感谢的人或事儿吗?那时候恰逢王心怡的《感谢贫穷》刷爆网络,学姐表示她对此深有感触,她觉得正是因为早早接触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平等,她才能很快练就一身本领,才能在逆境中不妥协不认输。所以她觉得应该感谢当初的生活帮助她成为更好的自己。
后来回去写稿的时候我想了许久,我觉得:她最应该感谢的不是贫穷,而应该是自己。正如王心怡,她考上北大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凭借自身的努力和付出。如果能选择出身,相信没有人会选择贫穷。
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终将使我们更强大
我们没必要去歌颂苦难本身,值得歌颂的是我们面对苦难的坚持和认真。不努力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不知道未来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留学生。
有人说“寒门学子”这四个字不适合留学生,因为留学生的学费+生活费动辄大几十万或者上百万,既然能出国读书何来寒门之谈?
实际上,很多留学生也并不是家里有矿才出国读书。有的家庭掏这些钱出来可能不会影响日常生活,而也有很多家庭那些供孩子出国读书的费用却是东拼西凑,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
很多留学生的生活并不像影视剧刻意夸大的那样:交友、Party 各种嗨。他们中有很多人不愿给家庭造成负担,不愿父母承受更多的压力,所以自己努力工作攒钱出国。
去年在看《心动的信号》时,我一下子就被胡金铭圈粉。她的本科文凭一般,为了完成留学梦,却能用两年时间就从课程销售转为讲师,而且她平时还要去做一些兼职模特、拍广告的工作来增加收入……最终她攒够 35 万,如愿去往英国读书。
“如果没有之前毅然决然去上海漂泊的日子,如果没有曾经交通费每天都要省一块的拮据,没有在出租屋床上哭两天两夜的难过,没有不服气的倔强和那些强忍住的泪水…就不会在上海结交到那么多的好朋友并得到认可,不会得到那么多好的工作资源,不会攒够钱让自己出来看世界,也不会刚好外面吃饭时被邀请上节目,让我在留学期间又因为一点小名气得到了一些额外资源······”
这是胡金铭在微博上写下的一段话。留学的起步并非都是一帆风顺,为梦想打拼的生活也并非都是欢欣,当你迈出去之后,才会发现总有一些意外的惊喜悄然降临。留学就是这样的过程: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呆在舒适圈,努力发掘自己人生更多的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储殷说:“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很穷很穷的山村,或者很好很好的城市,他们坐在一个教室,住在一个寝室,甚至将来可能在一个单位工作,成为同事。你会时时刻刻发现,阶层是在流动的。”所以即便起点不一样,只要努力付出,一切都有可能。
我们的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不到终点,永远没办法判断输赢。这一路上,可能我们在起点不小心摔了,或者是刚起步发现鞋子破了,但是一路上这么长,谁又能判断哪个先到达终点?
写下这篇文章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告诉你出国有多好、名校有多好。拥有了哈佛的标签、清华的标签也并不代表他们会无往不胜,进入名校也不等于拥有“成功的人生“,毕竟这种定义过于狭隘和肤浅了。标签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对于个体来说逆袭永远值得歌颂。
我们身边从不缺逆袭的案例:屌丝变男神/女神是逆袭、学渣一步步变成学霸是逆袭、从小山村走入世界名校是逆袭、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也是逆袭。
当我们走出舒适圈,就已经准备好迈入一种新的环境,感受一种不同的生活,可能会遇见新的挑战和困难,可能会不自信,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承认:总会有比你优秀的人,要学会接纳自己、认可自己,绝不自暴自弃,绝不自我放弃,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自强和自律。如此方能无愧于心,无愧于人生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路。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