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与一位今年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的考生的沟通中,我再次意识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只对美国教育质量有着清楚的认知,但却并没有意识到一张美国大学offer背后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和时间。
这位同学一方面强调自己想要去一所美国TOP30的院校,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自己很多朋友今年8月就要去美国了,她在时间和院校的排名上都不想落在同学后面。我问她,这些人是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准备美国本科的申请工作,又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她沉默了。
我在这首先想表明的是,对于一些不适合中国式教育的学生或者是更加认同美式教育的学生来说,赴美留学的确是一次很好的“翻盘”和“自主选择”机会,但这条路它绝对不是一个“备胎”一样的存在。
比如有时候家长会说想等等看国内高考的录取结果再决定去不去美国读本科;也有家长说想等等孩子的标化成绩出来再考虑背景提升和活动规划的事;甚至还有一些说不上在等什么就是想再等等再看看的家长。
这些家长并不是不重视孩子的升学之路,相反是因为过度重视而陷入到了一种什么都怀疑的状态里去,于是就在“等待”和“观望”中白白浪费掉了孩子很多宝贵的时间。
部分观望中的家长就会说到,觉得我们强调活动背景的规划就是基于机构想要盈利的目的之上。
他们意识不到我们美国本科的留学申请准备工作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我们所有对学生的指导和规划工作都是建立在对美国本科招生条件和录取偏好的精准把握之上,其最终也只有一个目的: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最终帮助学生们申请到与他们的实力和个人特质等都匹配的院校。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则录取案例。
曾经有一位在ED过程中申请了布兰迪斯(2019U.S. News#35)被拒的学子,在RD时不走寻常路,和后期老师商议后,毅然决然选择申请录取难度更大的埃默里大学(2019U.S. News#21),并成功斩获了埃默里大学的offer。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录取结果。首先,该名学生课外活动丰富且投入度和连贯性好,但是英文的口语能力相对较弱。
埃默里大学的招生偏好之一正是看重学生的课外活动背景,而且相较于其他Top30的院校来说又没那么注重面试。因此负责这名学生的后期老师根据其活动背景突出这一优势以及口语较弱这一劣势,帮助其扬长避短,向其推荐了埃默里大学。
并且,相关负责老师对于该所大学所在的地理位置、专业设置、具体项目、特色、活动、以及其他资源做了详细的讲解。
加之,该名学生在赴美读夏校前已经在学术规划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对于美国的教育体制、学期设置、课程安排等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楚地了解到在夏校期间应对哪些资源加以利用从而为之后的美本申请相关工作做好铺垫。
例如,该名学生在杜克读夏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访问了美国多所名校,做了很多School Research的相关工作,这其中就包括了埃默里大学。这些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都为后期的选校以及文书定稿打下了夯实基础。
另外,我也想用这个案例告诉学生们和家长们一个道理,老师再优秀再专业都不可能代替学生们的思考和努力。这名学生之所以能够在RD阶段斩获录取难度更高的埃默里大学的offer除了老师专业化的建议和指导之外,与其和老师之间的高配合度和自身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比如,在文书头脑风暴中,这名学生由于亲身体验过美式教育又加之拥有亲自访问过埃默里大学的经历,因此在以Why School为主题的文书立意以及素材选择上具有个性化的见解,这也成功的吸引了招生官的眼球,助其敲开了名校之门。
美国顶尖的教育质量决定了其申请难度的系数。美本申请任重道远,学生们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为此准备,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做大量的任务:GPA、标化、活动、奖项、简历、文书等等。
美本申请难也就难在这,每个学生在美本申请前去准备的时间是不断随着申请截止时间的临近而发生变化的,而美国本科申请所需要学生完成的事情是定量。
因此学生无法将这些需要做的事情去很绝对的分出一个先后顺序去准备。倘若真的是将GPA、标化、活动等割裂去准备而不是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那就很可能会造成学生某一方面背景的缺失,由此导致录取结果不尽如人意。
老师们凭借在美本申请这一领域里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去积累下的经验,最想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去帮助学生节省掉那些用在“试错”的宝贵时间,根据学生的目标帮助其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备战”方案,既不要顾此失彼也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
同时,我们在准备美国本科申请的时候也一定要清楚美国招生官在寻找什么样的学生,从而有的放矢。
看GPA看标化是要考察学生的学术能力,判断其能否适应升入本科之后课程的难度;看活动看奖项那是希望看到客观分数体现不出的学生的个人特质和才能;从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的投入度、影响力以及发展性看到学生是否有服务意识或是否对某一领域有着特别的热情和造诣;看一名学生能否同时具备优秀的学术能力和软实力背景是在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及抗压性。
那对于新初三和新高一的学生来说,我们还有一定的时间去平衡学术和软实力的提升;比如在课李老师的指导下细致地去做标化学习和考试的规划;在规划老师的指导下去挖掘学术上的兴趣和特长,将其与自己的课外活动相统一,在连贯的活动中也体现出自己在学术上某一领域的热情和造诣。
我建议现在新初三和中考过后的学生们,首先是明确目标自己日后要冲击什么Level的学校;其次根据这个目标明确自己GPA、标化、软实力背景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以及自己在申请前能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哪些。
最重要的是,学生应该开始在专业的指导下做相关的院校和专业调研,即使是不能明确日后想要学什么专业。
同时也要开始培养起某一学术领域的热情,因为美国校方的要求即使是申请时专业Undecided,学生也是要去准备以Why major为主题的文书,这也就要求学生能够对一特定专业领域有自己的见解和投入度。
另外,学生对某一学术领域的兴趣培养,在做背景提升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上文所说,美国招生官希望看见学生学术和课外背景中的统一性,从而确保学生不是去盲目的做活动或者是功利性的做活动。
那对于那些国内高考失利或者是新高三的同学来说,我们想要去美国读本科的梦是不是就只能破碎了呢?也不是,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付出也和努力一定是成正比的。
相较于“早规划”的学生,“晚打算”的学生们要么就是在相对更有限的时间里付出加倍的努力;要么就是要面对选校范围相对较窄的现实。
其实,学习从来都不存在“晚”一说;规划也从来都不存在“早”一说。
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来做全篇的结语: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