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女儿大学申请日期越来越近,访校的问题浮出水面。作为重度拖延症父母的我们,在推迟了一次又一次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在大学申请之前的最后一个暑假,拿出两周的时间,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带女儿去美国访校。三地(波士顿,费城,洛杉矶)十一校,两周时间最后只剩了两天全家人能自由活动,自驾一号公路每晚换一个酒店,从洛杉矶奔波到达旧金山,把小主送进夏令营。
如果让我用一句实话总结此次访校之旅,就是迷惘依旧。每个学校的套路都类似,先是招生官一通宣讲,暖场的笑话都几乎一模一样,这些招生官每天同样的话至少说两三遍,用现在的网络词就是都练得很油腻了。然后是在校生带领我们在学校里教学楼,实验室,食堂,宿舍暴走一圈,一路上各种对学校的夸赞。带队的在校学生可能特别幽默有趣,也可能相对沉闷无聊,但是根据一个学生的个体表现判断整个学校的学生群体,想想也极不科学。
考虑到自己毕竟是个外国人,可能认识不够深刻。我决定下笔写总结之前先做点调研。我决定咨询一下两个在美国学术圈读书工作多年的大学同学。
R同学是我班第一才女,现在美国前三十的大学做经济学教授,家有高中生一枚,刚刚4月份也带女儿做了访校。C同学是我班排名前三的才子,饱读诗书,思维活跃,通晓各种社会八卦,大女儿也刚上了高中。
“为什么我看完一圈大学之后,还是一头雾水?访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问。
“上大学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去不开心的学校没有必要。访校的目的就是发现不想去的学校。” R同学先定了调子。“小课堂和大课堂还是有区别的。”她又补充了一句。
“访校看下来,几乎所有美国大学(包括综合大学和文理学院)自称的卖点都是通识教育Liberal Arts 课程,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想通想学什么。前提假设就是大多数学生本科刚上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对吗?” 我问。
“美国本科不专的,还只是基础教育为主。想做专业人才,本科毕业之后需要选择读博士,医科,法律或是商科。” R同学肯定了我的理解。
C才子忍不住插话了。“哪个学校都一样,按排名申请,按排名选择上哪个。访校就是给那些有劲使不上,又觉得自己该帮忙的爹妈的一个安慰。”
听到C的这番话,我一口气差点没喘过来。C才子又神速转过来一篇纽约时报的文章,题目是“Skipping the College Tour”(大学访校不做也罢)
纽约时报的文章准确说出了我的很多感受。主要观点是家长和学生基于访校体验对学校的判断,实际上是基于自己对学校的主观想象。缺少事实基础的主观想象做出决策,很可能犯错误。
“大学为了追求排名而Gaming the system,最主要的两个指标是录取率和Yield(拿到通知书后接受录取的比率)。要想提高排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大申请的学生基数,录取后再拼命给好处让学生接受。ED录取率高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又出来一个ED2,也是为了提高Yield。” 通晓各类知识的C才子果然一针见血。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些美国大学招生官们每天不知疲倦的做讲座。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Reputation排名最重要,就是学校名气。能上人大,就不上武大,能上哈佛,就不要上耶鲁。” C才子最后的总结简单粗暴,但是我们大家都听懂了。
“就是说我们这次访校,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白跑一趟了?“我很郁闷地回了一句。
“毕竟你们不住在美国,来看看多了解一下也是应该的。” R善解人意的安慰我。
我不打算计流水账,把每个我们去过的大学招生官说些什么一一写下来了。实话说,招生官的演讲稿,在学校网站上全都能找到,而且更全面,建议大家自己上网去看。学校宿舍,食堂情况,网站上也都能找到,也不用我在这里一一记录。
可能对大家比较有价值的是分享一下选择学校我们考虑的几个维度,供大家在访校的时候参考一下吧。
第一个维度是学业的质量(Academic Rigor),毕竟我们是送孩子来读书的,能学到想学的东西是最重要的。第二个维度是学校的价值观。学校的价值观决定了哪类学生群体被吸引,决定了孩子四年期间跟什么样的同学一起学习。第三个是生活质量。这包括安全,住宿,食堂,等一系列跟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
每个家庭对这三个维度的要求应该有不一样的权重,可以自行调整。
学业质量比较容易衡量:学校排名和课堂大小。如果大家看美国大学的数据,可以发现排名高的,学生和教授数量比最低的,都是耳熟能详的私立名校。越是排名高,说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越高,高质量的师资再配以个位数的学生教授比例,教学质量不可能不高。(这些数据在学校网站上应该都有,可以搜fact sheet)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绝大多数都采用通识教育的方式,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小型的文理学院。所有学生无论未来选择什么专业都要学习人文,自然科学,艺术的一系列课程才能毕业,学生一般在二年级之后才需要选择专业,中间改主意了还有机会再改变。
即使是需要单独报考的工程学院,也采取类似通识教育的方式,一二年级期间除了学习学院规定的人文类课程之外,工程学里的各个领域基础课也要都学一遍,比如化学,机械,电子,生物,计算机等等。据招生官介绍,一些在高中期间有了明确的专业倾向的学生,通过这种宽度学习,也可能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找到真心更喜欢的领域。因此,如果孩子兴趣相对广泛,还没有完全定性的话,选择美国的通识教育是有助于找到心里的小火苗的。
当然美国也有纯工科大学,专门针对那些一门心思学理工科的天才们。我们访问了两所这样的学校,带队的学计算机科学的男学生滔滔不绝地跟我们介绍大家如何在业余时间集体打游戏。相信喜欢纯理工科的孩子们到这些学校会更加如鱼得水。
那么排名高的公立大学教学质量如何呢?我们这次没有时间看这些每年招两三万学生的超级大学,我相信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肯定也是很高的。但是估计基础课都是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课。学生参与教授的研究项目的机会肯定也远远小于那些排名高的私立学校。考虑到中国学生的学费是本地生的三倍以上,性价比的问题就不能回避了。对美国本地学生的话,性价比反而很高了。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超小型的文理学院,有的一年只招收三四百学生,学生教授比例也很低,这样的学校教学质量会很高吗?文理学院有自己的排名,我的理解是排名越高的,肯定教学质量越好。
这次访校也看了几所文理学院,因为女儿对理工科感兴趣,所以特别关注了这些小学校理工科的教学情况。
美国的文理学院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找不到好的计算机专业的教授,好的教授都去硅谷挣大钱了。因此,如果想学跟人工智能,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文理学院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我们在参观费城郊外一家排名很高的文理学院时,刚好碰到了该校物理学专业的教授。有一个家长问了一个问题,“我的孩子想学网络安全,这所学校有这个专业吗?” 教授的回答很直接,“如果想学网络安全的话,建议你申请麻省理工大学。”
致力于工科的学生也不太适合在小型文理学院学习。我们参观了一所排名很高的,号称唯一可以学习工程的文理学院。这所学校虽然有工程专业,但是实际上只是学生选学几门工程类课程而已,最后拿到的工程学位不分专业类别。比如在综合大学学习工程是需要分专业的,化学工程或是机械工程,而这所文理学院的工程学位只是一个综合性的称号。
自然科学学习可以考虑文理学院。我们看到的文理学院大多数是读医学预科和法律预科的学生。最热门专业包括经济学,公共政策,历史,生物和化学。我问了前面碰到的物理教授,如何权衡在小型文理学院学习自然科学还是在综合大学学习的问题。这位教授自己毕业于麻省理工,她的回答是文理学院小班授课,教授亲自带领做研究,是最大的优势。
第二个维度是价值观。美国的大学每个学校都会强调自己的独特历史和价值观。比如有耶稣会修士建立的大学,有犹太人为了打破歧视建立的学校,有以人人平等,诚信为本的贵格(Quaker)教建立的学校。访校的时候,如果睁大眼睛,是可以看出来一个学校的价值观,也就是风气。
我们在访校过程中,从参观的家长和学生的外表就能看出很多微妙的不同。贵格教发源于费城,访问周边几所学校时,我们看到不少梳着长辫子,裙子过膝,穿着保守的高中生来看学校。而到了加州,同样是排名很靠前的文理学院,来看的高中生人群里穿吊带衫,人字拖,露脐装,染发,很常见。
带我们参观的学生也在着装上反应了学校的内在价值。在波士顿的几天里,我们在有教会背景的学校见到了穿衬衫和帆船鞋的导游,也在以创新和实干著名的大学里见到了染成五颜六色刺猬头,穿着人字拖的导游。
越是小的学校,同学们的价值观越接近。选择小型学校的时候,不能只看排名,是否认同学校的价值观,更加重要。学生数量多的大学校在这方面就有优势了,足够多的人数保证了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孩子可以建立自己的圈子,不需要刻意改变自己去融入。
当然,如果家长想让孩子离开上海这种物欲横流,攀比名牌和金钱的地方,建立起更朴实更真诚的价值观的话,美国一些小而美的学校,比如贵格教背景的学校,可能是个很好的选择。
学校是不是欢迎国际学生,访校完全看不出来。恐怕要找在读的国际学生问问,才能了解。
第三个维度,生活质量。四年大学生活,如果生活质量体验不佳,也会很遗憾。生活质量涵盖的方面比较杂了。靠近大城市还是在安静的农村。同样是在北京上海长大的两个孩子,我家女儿坚决要去大都市,而她的好朋友则最爱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村里的大学。大城市的优势是文化生活,博物馆,画廊,交响乐团,舞蹈团和音乐剧。如果这些对孩子很重要的话,那么把孩子放到农村生活四年,肯定不会是一个好的体验。离城市很远的学校,孩子能有一个专心的学习环境,同学之间的关系更紧密,相信喜欢大自然和小动物的孩子会很开心。
对学校周边的安全容忍度,毕竟我们不想孩子四年学习每天提心吊胆。美国的大学都是开放式的,谁都可以走进校园,因此周边环境不太安全的学校都自备校警队伍。招生官会跟家长和孩子强调学校的Blue Light蓝光安全系统,校园里随处可见蓝色柱子,下面有个紧急按钮,一旦按下,六十秒之内校警会到达现场。即便如此,当我们走在费城学校周边的街道上,看到不少无家可归的人在学校周边徘徊,还是有些心惊胆战。如果去了贫富差距更大的巴尔的摩,可能感受会更强烈。周边犯罪率很高,即便校内有大批校警保卫,孩子能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需要好好斟酌一下。
住宿条件和食堂,访校可能是唯一可以了解的方式。尽管所有学校都强调,会根据新生的需求安排宿舍,但是每个学校的住宿条件还是有很多差异。有的学校强调所有学生都可以一人一个单间,除非你主动要求有舍友,有的学校则是只有到高年级才能申请到单人间。有的学校宿舍因为是历史建筑,不给学生配空调,这些都需要访校才能有直观的感受。
最后再多嘴几句学习压力的问题。来访校之前,咨询了几位孩子已经上了大学的过来人朋友。听到比较一致的建议是要去一所孩子能开心的学校。
抑郁症在美国大学生群体,特别是新生群体,比较高发。我的一个好朋友,女儿在大学开学典礼上,校长问学生们有多少在吃抗抑郁药,几乎一半的学生举了手。校长的建议是,如果你高中就在吃药,一定不能考上大学就掉以轻心停药。
访校的时候,我们发现美国的大学也开始注重学生的压力问题。一些课程要求比较高的学校,会采取第一学期或是第一年没有成绩,只有及格和不及格,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有个学校的很多学生选择读双专业(Major)再加一个辅修专业(Minor),学生还可以自己定义组合专业。而另外一个学校在招生办接待处放了好多本学生的论文集,学生群体几乎没有双专业。因为每个专业需要写一篇研究生水平的毕业论文,工作量巨大,双专业几无可能。可见后面这所学校的学习深度和强度要高于前面那所学校。适合哪种类型的学校,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如果致力于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话,第二所学校可能更适合,但也要意识到这里学习压力可能会更大。
虽然迷惘依旧,作为国际生的家长,亲身去访校一次还是有好处的,但是没有必要所有的学校都去看。前期的取舍分析可以帮助孩子缩小目标学校数量。提前想好目标学校的类型,相似的学校看一两个其实也够了。如果不能去访校,也没太多遗憾。很多信息网站上都有。也可以参照C才子的简单粗暴申请法,根据孩子能够得着的排名申请。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还有机会通过访校确定去哪一家。那时候学校都努力来勾引你接受录取,估计家长心情也会大爽吧。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