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学校圈存在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现象,同时,这个现象也一直困惑着许多家长。现象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为什么进入国际学校之后孩子的英文还是不好?
今天针对这个问题,结合一些真实的学生案例,和大家聊一聊这一现象。观察下来,我发现存在这个疑惑的家长的孩子们大部分是以下这两种:
学生一:部分体制内转入国际学校的孩子,进入国际学校后水土不服,一直学得很吃力,一开始难免被老师和同学边缘化。
学生二:另外一部分同学可见听力与口语大幅度提升。平日与外教老师外籍同学谈笑风生,但是对待考试和作业仍然犯难。(家长们疑问:所以他的英文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部分国际学校的学生的确存在着这个问题。家长们以为进入国际学校之后就孩子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环境影响,英文会自然而然变好。但现实的情况仍然令人担忧。
那么,下面给大家解答一下上述第二种学生的情况家长的疑惑:孩子的英文水平到底好还是不好呢?我的答案是:不好。(不好意思,有点直接)因为英语水平从来都不能用某一个单项去评判,听说读写永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能说能听的,未必能写能读(不能达到国际学校要求的考试作业要求);能写能读的,未必能听能说(不能达到国际学校课堂讨论和日常生活标准)。
学生一:孩子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在作祟
体制内转入国际学校的孩子,成长在汉语的环境中,在听到英语时会本能第翻译成中文,他们开口说英语的适合,大脑也是会先联想到中文,然后再翻译出来。再加上体制内学校的英文课程注重机械地语法考试,对英文应用上的关注十分缺失,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固化思维。
进入国际学校之后,大量的英文应用类的作业袭来presentation(演讲),report(报告书写),reading(小说阅读)已让这些孩子们招架不住,当他们再也不需要刷题(语法题),再也不需要用标化考试成绩证明自己的时候,英文就显得十分蹩脚了。
学生二:这一类孩子通常性格活泼
适应能力十分强,很快就能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但是一遇到作业和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真实的阅读水平更是达不到同年级国际学校学生应有的标准。这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基础不牢。基础指的是词汇量,词汇的运用,和语法的运用。
注意,这里我们所说的皆是运用,而不是体制内死板的应试内容。进入国际学校之后,外籍教师并不会把精力放在给学生“打基础”而是直接进行小说的阅读,议论文的写作中去。因为这些“基础”的内容是深深地“植入”进英语为母语者的大脑里的,并不需要过多后天的培养。而我们大部分的中国孩子小的时候并不具备这样的语言环境,因此英文的基础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我认为最中肯意见是我们需要找到真正适合中国孩子的学习方法,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找到更适合孩子本身的学习方法。学生需要培养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而学生二需要培养的则是英文基础,词汇的运用和语法的运用。
在真正提高英语的这一条路上,从来没有捷径可走,也不能盲从任何一种方法。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去了解孩子们真正地需求。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