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最牵动大家视线的新闻无异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周一抛出的一份重磅红头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引人注目。
此举带来什么影响、怎么办,我们整理了《澎湃新闻》、《文汇报》、《界面教育》的采访报道。
新政对于民办学校的冲击非常大,以好生源为主的民办学校是否被“卡脖子”?
7月9日,澎湃新闻记者与世外、协和等民办学校的校长沟通,他们则表现从容,并表示会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校长们表示,还在等待教育部门出台相关细则,届时会根据要求严格执行。
谈及这次最新发布的《意见》,一些教育界人士坦言,民办学校发展的分水岭来了。未来,一部分教学质量过硬、教育特色鲜明的学校依然可以顺利发展,但同时,原本一些教育质量和特色平平的学校会面临生源甚至生存的压力。
“民办学校未来的办学出路,无疑在于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为老百姓提供特色更鲜明、内涵更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有校长如此评论。
在沪上一位知名民办初中校长看来,这一揽子政策的出台,会令“择校热”继续有效降温,不仅促使家长的教育理念趋于理性,也倒逼民办学校重新思考办学的意义所在,真正转向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他相信,未来,如果有一部分家长依然坚定地选择民办初中,那么这意味着他们对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一定有着更高的认同度和信任度,对孩子也有充分的信心。而学校与家庭教育观点的趋同,也将助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汤林春说,《意见》将增加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生源差异,强化民办学校回归教育本原、走内涵发展、特色个性发展之路。
另外,教育界人士补充表示,未来,学校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集中在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分层教育教学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民办学校应将更多精力投入于课程研发,打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应鼓励民办学校错位竞争,明确各自的发展特色。有业内人士表示,民办学校今后将出现分层,有的民办可能会转成公办。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对民办学校来说,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上海对民办学校总体是鼓励支持。
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对民办学校来说,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上海对民办学校总体是鼓励支持。
一方面,上海已经看到新政有可能对民办学校进行洗牌,另一方面,上海将引导民办学校增强办学信心。十多年来,上海一直支持民办教育,民办学校在上海有一定优势。将引导民办学校从生源依赖,转向特色优势,当公办和民办的生源选择无差别,如果民办学校还能“跳”出来,为家长为社会所青睐,那才是真的优质。上海将继续支持民办学校规范、健康、协调发展。民办学校更好地满足了家长对教育差异化需求,体现了上海基础教育多样化、多渠道发展,将进一步规范课程,突出特色。通过稳定民办学校的校长、师资队伍,继续办好上海的民办教育,擦亮民办教育的金字招牌。
在不少教育界人士看来,这份文件的落地,将是民办学校生存发展遭遇拐点的一个信号。
《意见》发布后,不少上海中小学的校长认为,民办学校或将迎来一轮大“洗牌”。
谈及这次最新发布的《意见》,一些教育界人士坦言,民办学校发展的分水岭来了。未来,一部分教学质量过硬、教育特色鲜明的学校依然可以顺利发展,但同时,原本一些教育质量和特色平平的学校会面临生源甚至生存的压力。
“民办学校未来的办学出路,无疑在于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为老百姓提供特色更鲜明、内涵更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有校长如此评论。
还有一位教育界人士补充表示,未来,学校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集中在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分层教育教学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民办学校应将更多精力投入于课程研发,打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应鼓励民办学校错位竞争,明确各自的发展特色。
不使用境外教材、境外课程,中小学国际学校如何转向本土化
7月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此次出台的政策,或将直接影响初中及小学阶段的国际学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界面教育,2016年,全国展开了面向国际学校的整顿行动,境外教材、境外课程是需要整改的问题之一。熊丙奇表示:“此次整顿明确提出,国际学校不能完全使用境外课程、教材,取代中国的义务教育课程,但允许国际学校在中国义务教育课程基础上,适当引进和补充国际课程。”
国际教育行业从业者胡靖告诉界面教育,多个省市已经在近年出台了审核中小学校使用境外教材、境外课程的规定。为了兼顾国际教育与国内义务教育政策,目前大多数民办国际学校实行“双轨制”办学,同时展开境外课程和境内课程。
“这一次的方案比过去的政策更加严厉,双轨制的做法已经不能再继续了。”胡靖告诉界面教育,不少中小学国际学校已经以本土化的融合课程为主,此次政策出台,将对例如IB、AP、A-level等课程本土化提出更高要求。而境外的教育资源,或将更适合引入在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等领域。
熊丙奇表示,如果中小学阶段的国际学校无法使用境外教材、境外课程,那么义务阶段的国际学校,难以将“国际”继续作为办学特色。“如果完全不能使用国际教材、课程,那么义务教育阶段的国际学校,实际就是民办学校。”熊丙奇告诉界面教育,中小学国际学校的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将发生转变,而这类学校的未来发展仍然取决于此次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
本文根据《澎湃新闻》报道:民办学校摇号录取将会影响几何?培训机构洗牌、民办学校分层;《文汇报》报道:民办摇号入学会出现什么局面?民办学校大洗牌就在眼前,择校热进一步降温;《界面教育》报道:不使用境外教材、境外课程,中小学国际学校如何转向本土化,文字有删减。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