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没想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数学学术活动,甚至把孩子送到了某思之类的体制内数学机构培训——最终体制外的学生也开始走上了学术活动培训的道路,体制内的娃们也越来越“与国际接轨”,纷纷加入到AMC、Math League这些国际数学学术活动中来。难道体制外学校也将被“奥数”攻陷?
我只是想让孩子学好数学而已,难道一定要走学术活动这条路?
学校的数学学得浅、学术活动题难,这道鸿沟该如何填补?
国际学术活动用的是英语,但是国内的学术活动资源大部分是中文的,语言关如何过?
本来把孩子送到国际化学校,就是希望能多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果搞学术活动,需要花多少时间?
其实,笔者一直觉得数学学术活动并不可怕,真正把它变成魔鬼的,是做不出题目之后的恐惧和跟同龄人比的压力!
拿美国数学学术活动来说,从大家熟悉的AMC到既有测试又有营地的Math League再到难度适中,趣味十足的Math Kagaroo等等,一个特点就是这些学术活动的成绩区间非常大,满分的也有,只拿一两分的也有。这说明,很多孩子就算知道自己是“打酱油”的,还是会去参加比赛玩一玩,这种心态才是学让孩子去奥数最该具备的。
抛开种种压力和焦虑心态,用学术活动来辅助学校数学知识的巩固,是行得通的,也是更容易激发孩子成就感的手段。
举两个例子,你们就明白为什么笔者会这样说了:
某天,一个朋友让我去她家帮她看看孩子的数学。这位朋友是不折不扣的佛系家长,目前孩子两年级,从来没有给孩子上过任何的数学补习机构。孩子目前在上海某双语学校就读。
小家伙对于数学也并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但到了二年级,朋友发现孩子有一个问题,就是基础的东西似懂非懂,有时还经常会出错,更别说稍稍变通一下了。而她的第一反应是“算了,以后不要碰难题了,把基础打牢”,她打牢的方式,就是做大量的基础题。
我想了想,给小家伙出了一道“难题”,这是某年Math League三年级组初赛的真题:
8+9+25+1975=?A.2015 B.2016 C.2017 D.2018
小家伙一看1975,马上对我说:怎么还有1000以上的?算起来好麻烦的!
我说,“没关系,这样吧,那我把题目变简单点,你来试试8+9+5+5=?这可是一年级小朋友都会的哦。”
“这个简单......27。”,小家伙几秒内就报了答案
“很好,那稍微难一点8+9+25+75=?,这个也是一年级小朋友的题哦。”
“难不倒我,117。”
“再难一点,8+9+45+95=?”
“157......”这时,小家伙开始放慢速度了,我发现她在看原来那道题。于是又问“你发现什么了么?”
过了一两分钟,小家伙笑着说“我知道了,原来那道题选C。”
“太棒了,你怎么作出来的?”
“很简单的,只要看个位就行了,这个题目四个答案个位只有C是7,肯定是它。哼!原来那个1975是吓唬人的,好狡猾!”
我瞄了一眼朋友说:“看吧,你让小家伙练那么多竖式计算,不如这一道题有用。”
当然,这道题其实不能算“难题”,考察的只是最基本的“位值”概念,当然,可以死算得出结果,但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下,这题会变得容易很多。这就是很多学术活动题的特点——想明白再动手。
在Have Fun上,美国的数学学术活动都有几个特点:
题目真的看上去很有意思
我曾经给一年级的女儿出过一道Math Kangaroo四年级比赛的压轴题目:
“一个勇士去和多头恶龙搏斗,他必须砍下恶龙所有的头才能击败它。但恶龙有超能力,每砍下三个头就会立刻长出一个新的。最终,勇士击败了恶龙,而且他手里拿着13个龙头。请问恶龙原来有几个头?”
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这题显然是“难”的。但是题目的故事场景很生动,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勇者斗恶龙系列”,一年级小朋友可以一个个在纸上画龙头,模拟这个过程,从中去总结出一些规律和对应关系。
题目简单好玩,才能激起孩子们去解决问题的冲动,而不是感觉害怕。
题目年年翻新
尽管数学学术活动有一些题是每年必考的,但国际数学学术活动中新题的比例非常高。这就使得目前国际学术活动还没有发展出如体制内学术活动这样套路化的培训方式。
笔者有个同学曾经想搞AMC培训,原以为自己凭借当年的数学底子,玩点低级别学术活动有什么难?但是做了几年真题后他才发现,没他想的那么简单,有些题目很难归结为某个套路,只能硬着头皮想,想完了还要琢磨怎么给孩子讲,真是一点都不轻松。
这两年国际学术活动水涨船高,涉足学术活动培训的人也越来越多,可谓龙蛇混杂。不过目前还很少有哪家能把一个学术活动的题目吃透到能背儿歌的地步(体制内的儿歌和口诀真的不少)。
因此,把重点放在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上,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挑选好的老师或者机构的原则之一。
要不,用学术活动学学数学?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