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梳理出3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 美国一流大学对申请人的成绩要求是怎么样的?是否分数越高越好,越早出来越好?
2. 高中学校成绩以及IB和AP选课如何规划?质量与数量之间如何平衡?美国大学标化政策变化,备考策略要怎样调整?
3. 准备标化和提升学校成绩间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分配?如何侧重?
以下,我们将展开讨论:
2019年2月开始,美国各大院校开始公布2023届学生数据,2019 U.S.News排名42位的波士顿大学,录取学生的SAT成绩中位数达到了1468分,而排名30的纽约大学,录取的新生数据中标化成绩SAT 均分1480,TOP30与TOP40标化分数已然差距不大。
为了能够直观对标化成绩有个明确的目标,我这里摘取美国大学排名20-40左右的院校录取数据进行说明:
2019年各大院校官网数据
莱斯大学今年的申请人数达到2.7万多人,比去年大幅上升30%,2017年莱斯的录取率还在16%左右,短短两年时间,今年录取率已经是8.7%了,两年时间下降一半,比康奈尔的10.58%的录取率低了很多。另外一个传统热门名校纽约大学,今年更是史无前例收到了85000多份申请,录取率也从2017年的28%直线下降到2019年的14.5%,和莱斯一样,两年下降50%。申请人数上涨,录取率下降,那么最直接的结果就造成了标化分数的高涨,排名21的埃默里大学与排名30的波士顿大学,SAT/ACT均分相差无几,排名42的波士顿大学也要赶上排名30纽约大学的录取要求。如果非得要依据排名来划定冲刺范围的话(美国大学各有特色,排名只是参考因素之一),申请人的SAT 达到1550以上,TOEFL分数110以上,也只是TOP30最基本的要求。这里不排除所谓的低分高录现象,但是这个前提的低分,也是达到了学校的平均水平以上,在课外活动,文书,面试等方面展现了更多优势。
申请美国大学,高标化只是必要条件,能够达到他们既定的分数范围,再通过你的活动,文书、推荐信等申请材料进行综合评判。家长和同学们要切记,不要在1分之差上纠结,况且,SAT也不是考得越多越好,过多参加SAT考试会让招生官质疑你的学习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课外活动等其他提升自己的时间。根据2018年,NACAC (美国大学招生咨询协会)公布的高校招生情况的报告中,对于大一的国际生,在17个入学参考因素中,语言成绩、高中课程成绩、大学预科成绩、课程实力(课程难度和课程组合)、标化成绩(SAT/ACT)被认为非常重要的占比较高,这也说明,成绩依然是大学会重点参考的因素,尤其在申请名校的名专业时,更会关注高中课程的组合和难度。课程组合不仅要能体现学生主攻方向的一致性,而且要跟所申请专业有相关性。
注:报告中数据是NACAC通过对学校入学新生参考因素的调查收集
目前,以申请美国大学的国内高中开设的主要课程是AP(体制内学生可自行学习AP课程)和IB,为了获得高GPA,学生既不能为确保得A而不选高难度课程,因为这样会被认为没有自信心、缺乏挑战精神;也不能过度追求高难度课程而导致GPA下降,因为这样会被认为不自量力、缺乏判断能力。所以,能否做到课程与难度的平衡,这就需要做些规划。
2018年4月27日Insider HigherED发表了一篇《Making the Case for Test Optional》的文章,文中提到取消SAT/ACT考试成绩的提交,增加了申请人的数量和多样性,但对毕业率没有任何影响。这种情况下,大学也会更为重视AP/IB。 尤其是常春藤联盟等顶尖大学时,AP/IB课程的作用可谓是非常的大。拿上海开设AP/IB课程的学校来说,比如每年美国顶尖大学升学榜上有名的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开设IBDP课程),上海中学国际部(开设IB、AP课程)、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开设IB课程)等学校也都是TOP30美国大学深爱的国内生源校。那么如何有效平衡IB/AP的课程选择获得高GPA呢?下面针对IB、AP课程分别说明。
IB课程由1968年成立于瑞士日内瓦的IBO组织管理、设计IB课程。我们通常所说的IB,主要指IB高中文凭课程(IBDP),针对16-19岁的高中生,学制为两年。美国的很多学校都认可IB的高阶课程获得6分、7分可以换取大学学分,像上文提到的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We will award three semester hours of college credit for scores of five, six, or seven on the higher-level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 examinations. 我们将为在IB考试(选择HL)中,获得5、6、7分的学生奖励3个学期的大学学分。”学生在使用 IB 成绩申请美国大学时,大学招生官会要求高中升学顾问注明申请者的课程组合,跟学校所提供的课程相比,是属于:“最具挑战性的”、“很具挑战性的”、还是“稍具挑战性的”。那么,怎么组合自己的 IB 课程,就变的十分重要了。
我们从专业方向出发,给大家一些建议:
注:IB文凭项目学生必须在规定的六个学科组中每组选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其中至少三门是高等级。每门分数的最高分数为7分,加上拓展论文EE、知识论文TOK,以及CAS活动(创造、行动与服务)的3分奖励分数,满分为45分。
从以上各个学科来看,数学几乎是必须科目,任何学科都会涉及到的数据统计分析。如果能力充足,选择HL 的数学,也会更有优势。理科类专业一定有一门科学类的HL课程,人文类和经济学科,会更强调第二外语。
AP是Advanced Placement 的缩写,中文可以翻译为大学预修课程,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赞助和管理、让高中学生可以提前选修的大学课程,相应的考试称为AP考试。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有22个科目、38门课程,已在美国大多数高中普遍开设。AP课程是优秀学生进入世界顶尖大学的首选课程之一,因此AP课程也成为学生学习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最好证明。AP的选课要结合自己将来可能学习的专业方向,还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我们之前的文章中就发布过《CB官方公布的美国大学各专业建议备考的AP科目》,但如果你的专业方向没有具体确定,我们根据专业的大致方向提供以下建议。
A.专业方向偏理工科
如果将来想学的专业方向偏理工科,选课的时候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数学课程,因为数学是基础,所以肯定要选择AP微积分、AP统计等课程;
.✔2.专门的理科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环境科学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进行选择;
✔3.适当增加一些文科类课程来达到文理均衡,比如经济,美国历史,世界历史以及文学类等。
B.专业方向偏商科或者文科
如果将来想学的专业方向偏商科或者文科,建议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数学课程,尤其是商科类方向,数学是基础,文科对数学的要求会低一些,但是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量化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所以数学/统计是肯定要学的。
✔2.经济,国际关系、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都有偏经济的方向,所以一定要选择经济课程。
✔3.专门的文科课程,包括英美文学、美国历史、世界历史、心理学、艺术史等。
这里要注意下:今年6月20日AP China公布自 2020 年起,以下 AP 科目考试将暂停在中国大陆的开放考点举行:美国历史、世界历史、欧洲历史、人文地理。对于申请2020年秋季以后入学的学生来说,如果你打算备考这4门科目,依然可以到亚太的周边考区进行考试,但要注意行程和考试安排,不要和其他的AP考试科目冲突;如果想要在国内考场考试,那么相应用相对难度系数更高的AP语言与写作或AP文学与写作,代替原有的历史类科目也是可以选择的。
另外,AP的学习虽然要花费一些时间,但是学习AP时有助于SAT,SAT2的备考。根据College Board的官方解读,SAT2考察的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对某一科目的掌握程度,AP则是以大学的水平去考量学生对某一科目的掌握程度,因此同一个科目的SAT2和AP考试内容虽然不同,但是SAT2知识点少,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复杂程度不高,难度低,适度准备即可考出好成绩。
以下列出与SAT科目考试最接近的AP课程:
AP课程重在知识的传授,IB课程则文理并进,重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两者选择的课程和成绩更多的说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挑战精神。因此,没有所谓的IB和AP哪个更重要,也不会更看重哪个成绩。这些成绩只是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更多的还是要看孩子的综合实力。
前文中提到的,成绩是起到美国大学敲门砖的作用,在备考的阶段,我们还是要给家长提前指出一些误区,以免因为考试耽误了更多孩子提升的时间。
美国大学理事会2017年的年度报告,在中国,有来自249个学校的中国考生完成了54803科次的AP考试,其中,大约有79%的学生参加了1门或2门AP考试,大约有20.4%的学生参加了3-6门AP考试。这就牵扯出一个问题,难道AP课程要修得越多越好?早在2006年,MIT的招生办主任就写过一篇文章名为 “On APs”,阐述了他对AP考试的观点。在这篇文章里,他担心人们进入一个误区,认为高校只看重越多越高分的AP成绩。其实不然,他认为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接受挑战、并且忠于挑战的决定,这才是学习AP课的动力。他在这篇文章里面提出了一个关于“Balance”的观点:即学生应具有掌握平衡的能力,不仅要平衡好正式学业和业余学业,也要平衡好课堂学业和课余玩耍,还要平衡好通过书本学习和通过想像力学习。为了学习4门、5门、6门甚至7门以上的AP课程,而放弃其他的课外活动和兴趣爱好,是“得不偿失、荣不盖愧”的。
然而, 尽管这些考试有一定的重要性,在申请过程中确实也占一定的比重,但标准化高分并不总是和申请结果成正比。这也正是中国学生在美本申请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误区之一。美国大学招生官在审阅学生的申请材料时,不仅仅有标化成绩,还包括文书,活动等一系列材料,让学生有机会去向招生官介绍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适合这所学校、以及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所以我们建议学生,高分优录是目标,但也完全没有必要为了1分、2分之差反复多次上考场,不仅耗费时间,更是消耗精力。
前文提到,NACAC报告学校对于国际生的参考因素中,学校课程成绩的重要性是高于SAT/ACT成绩的。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大学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通过在母语环境下对课程的理解和应用。如果基础的课程都不能掌握,何谈能在大学的专业课程学习下顺利毕业呢。
提前规划,尽早准备,比如说成绩和课外活动活动,没有先后之分,更需要并驾齐驱。我一直会跟学生强调,升学的关键是“赢在假期”。假期是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进行背景提升的时间,能否完成一项研究,能否达到学术活动的水平,都是需要在这个阶段完成。我们每年暑假专为未来申请季同学开设的学术活动类和激发学术兴趣的课程,帮助学生找到自己自己喜欢并擅长的科目,并在以后的各个时间段完成诸如比赛,研究等背景提升项目,这样不仅兼顾了学习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校成绩和标化成绩,是美国大学申请的第一道门槛,是能够花时间和精力首先完成的任务,尽管这两年不少学校官方表示可以不再提交SAT/ACT成绩(芝加哥大学、维克森林大学,布兰迪斯大学、纽约大学、罗切斯特大学纷纷响应该政策),SAT/ACT写作变为选择性提交(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杜克大学等),但是考虑到学校的“optional”用词的纠结性(刚刚启用Test-Optional的罗彻斯特大学仍然没有放弃Test-Flexible政策,所以如果你选择递交成绩的话,可以选择递交SAT/ACT或者2门以上AP/IB/SAT2考试成绩,或者3-4门A-Level成绩,或者高考成绩),还是要把标化成绩发挥到最大值,而更关键的是要提高自己的在校成绩,毕竟超过90%的前30名校录取学生的平均GPA达到3.9以上,年级排名都达到了前10%。说到最后,我还是要要再强调一遍:美国大学申请,分数只是佐证,而非标准,名校招生官更看重的是申请者本身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而随着申请者越来越多,你必须有非常吸引招生官眼球的一技之长:你到底能为美国名校贡献什么?
你和其他中国学生到底有什么不同?
你有什么个性让你与众不同?
在申请中如何表达?
……
美国名校会寻找你的成功,虽然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来说是有些残酷,但能够做好及早的规划和准备,你还是有很大机会进入美国顶尖名校的!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