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经悄然开始,很多2024届的同学们也踏上了去美国上夏校的旅程,无论你去哪里,夏校都将挑战你对美国社会的认知,锻炼你独立自主和了解美国社会的能力。许多夏校和大学生活的相似性让它变成了申请季开始前的“大学试用期”, 通过参加某个学校的夏校可以帮助你看到大学生活真正的样子以及你所在的学校的特点,从而你便可以根据切身的体会来衡量这所大学或者大学的某个特质适不适合你,从而帮助你在申请季更好的择校。
然而,夏校的意义远不止这些,抛开枯燥无味的packing 和一些系统化的准备任务,我作为过来人想给大家讲述一些我夏校经历的故事,从而给大家一些特别的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尽可能多的在夏校中获得个人的成长。
身处异国他乡,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的远不仅仅是课堂。多出去走走,无论你身处的是大城市还是乡村,周围的环境和大街上撞上的人都和你的传统认知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给你带来的惊喜,小到红绿灯的符号和路人的着装,大到某个有趣的博物馆和街头表演。深吸一口气,不是让你去享受所谓“美利坚的空气”,而是用尽全力去体会这个城市的特色和韵味。
举一个我在纽约的Washington Square Park 遇到一位老奶奶的例子吧。上午十点左右,我慢悠悠的走到星巴克,买了个鸡肉卷,与路边的小松鼠打了个招呼,一路走到Washington Square Park,准备用斜阳配喷泉和悠远的萨克斯,悠闲地吃我的Brunch。正当我迷醉与这美好的夏日的时候,我身旁传来了一个略有沙哑的声音:“Are you willing to listen to my story?”我观察到她脖子上挂的十字架,猜测她是一位基督教徒,“I’m just trying to talk to people in NYC about life and exchange some ideas.”
她拿出手机,开始询问我一些有关世界的起源的问题,我才渐渐反应过来,原来她是一个传教士。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的与一位基督教徒谈论宗教,我立刻提起了兴趣,答应做她的听众。
从亚当夏娃的故事到圣经的十戒,曾经主导着我枯燥的历史课本或是被crash course改编成幽默动画片的故事因为从她的嘴中流淌出来而变得神圣起来。从她深凹的眼窝中,我看到了从她的信仰中得到的力量,帮助她度过了儿时的苦难和婚姻的不幸。一个陌生人对我袒露如此多自己的困苦的经历让我觉得很感动而受宠若惊,因此我完全没有因为她传教士的身份而反感。
听她认真的讲完她的故事之后,她给我了一个prayer bracelet, 并问我是否允许她为我祈福。我欣然同意。最后一句 “Amen”的音调落下,我竟在她布满皱纹的眼窝中看到了泪水。我惊讶于宗教可以给一个人带来的力量和感动,哪怕我仍然不会因为一次的经历去皈依基督教,我也因意识到自己不经心答应的聆听给她带来的巨大的价值而内心充满喜悦。
回到课堂,我与教授交流了这个经历。我的教授是一位犹太人,女权主义者,无神论者。她自然的流露出不屑的情绪,“如果我是你,我会拒绝并且走开的。”她对我说。然而这仍然无法驱散我内心的感动。在我看来,作为一个cultural outsider, 一个美国社会的minority,我们可以获得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美国社会。我们是陌生的,也是更加客观的。即使我们身上也有着中国人的标签,我也认为我们需要撕开所有的标签,更加真实地观察这个巨大的melting pot。就拿我的教授举例,她给自己贴了三个大大的标签:犹太人,女权主义者,无神论者。用这三个标签,我们就可以大致的去得知她的观念和她所反对的东西。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这些标签的定义是模糊的,对于这些社会问题我们的立场也常常是摇摆不定的。这种模糊不是无知,而是因为没有沉浸于这个大环境中,又没有家庭、教育背景等客观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包容。包容各种思想,各种文化,各种性别,各种某某主义者,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很有趣,他们都值得我们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去探索。
很多同学在美国上夏校的这个时间节点是非常重要的,上完夏校就将正式的踏入申请季。人人都会说,申请季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然而闷在家里埋头苦想是不可能顿然醒悟,对自己和自己的未来瞬间就有了定位和期待。而夏校就是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让你利用好作为国际生特有的这种模糊却包容的视角,用更加敏锐的嗅觉去感知美国的社会和文化,因为只有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深刻的思想才会迸发出来,对自我的认知也会更加的清晰。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