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来自平和双语学校的高二女生林燕盈在国际哲学奥林匹克比赛(International Philosophy Olympiad)上夺得银牌,实现中国队在这个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
林燕盈的获奖,和她在平和双语学校读书期间,受到的教育有关。作为国内少数几个专门开设哲学课程的学校,平和重视哲学教育,除了在高中部率先开出IB哲学课,还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普及儿童哲学教育。
中学生有必要接触哲学吗?给中学生的哲学课怎么上?一起来看看平和的做法。
提到奥林匹克学术活动,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实际上,文科也有奥林匹克,国际哲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项目,由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诞生于1993年,国际上大约有50个国家参与。
中国自2012年以来共参加了6届,派出10人参赛。因为引入时间较晚,因此这个比赛在国内的知名度还比较低。
不过,今年5月中旬在罗马举办的第27届国际哲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上,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林燕盈从47个国家的中学生中脱颖而出,摘得银牌,突破中国队在该项国际比赛上奖牌为零的纪录;同时获奖的,还有来自常熟世界联合学院的王姝元,获得荣誉奖。
从赛场归来的林燕盈告诉小编,哲奥赛的考题是从古今中外哲学家的著作中选取4个片段,参赛选手任选其一为主题,从英语、法语、德语与西班牙语中选择一种(不能是选手的母语和官方语言),进行长达4个小时的哲学论文写作。
“今年的题目分别取自柏拉图的《高尔吉亚篇》、古印度的《薄伽梵歌》、达·芬奇的《大西洋手稿》,以及当代美国女哲学家唐娜·哈拉维的《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我选择了达芬奇那道题,为艺术做辩护。”林燕盈说。
林燕盈和哲学的缘分,始于读“闲书”。
“大约从初二、初三年级开始,我喜欢周末一个人跑到浦东图书馆‘瞎逛’,在那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尤其被人类学、社会语言学这些学校里没教过的内容吸引,觉得它们提供了对人类本性和社会源头的洞察。”
不过,真正让林燕盈有深入接触哲学机会的,是她所在的平和双语学校开设了IB哲学课程。
在上海,目前只有3所学校在IB高中阶段开设哲学课程,除平和以外,另外两所学校中,一所是外籍学校,还有一所暂时只提供网络课程。
李彦是平和双语学校教授IB哲学的老师,也是他最早把哲奥赛的消息告诉选修IB哲学课的林燕盈。硕士毕业、哲学专业科班出身的李彦在进入平和前,与平和校长万玮有一番长谈,提出给高中生开设哲学课的构想,得到万玮的大力支持。
李彦告诉小编,和IB的其他课程一样,哲学课只有大纲,没有教材,因此具体的上课内容和形式由授课老师自己决定,这给了他施展拳脚的空间。
根据大纲的规定,IB哲学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
核心主题(core theme),以成为人类(being human)为宗旨,从人性、自由、身份、心物问题、人格、自我与他人6个话题切入;
选修模块(optional theme),由老师选择一个具体的哲学领域展开,李彦为学生讲过美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等;
指定阅读(prescribed reading),从IB官方指定的12本入门级哲学原著中,选一本精读,李彦带学生读过尼采的《道德谱系学》、约翰·米尔的《论自由》等;
内部考核(internal assessment),2000字左右的独立小论文,用英语完成,可以选择和哲学相关的任何话题。
在哲奥赛上,林燕盈等选手接受的考核是写作,而平和的哲学课,结合IB课程的要求,同样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主要由阅读和写作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写作。
“教中学生的时候,不是像大学那样,把哲学分门别类地归为西哲、中哲、马哲、伦理学等门类,而是打破学科界限,把问题放置在大的框架里面讨论。比如,同样是人工智能,可以作为认识论的问题,或者伦理学的问题,或者科学哲学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介入。”
在李彦看来,给中学生开的哲学课,重点是训练学生根据文本或生活中的素材,提出哲学问题,对此进行讨论和分析的能力。
因此,在李彦给学生自编的教材中,没有枯燥的哲学原理,而是从哲学大师,比如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萨特等经典作品中,挑选合适的章节阅读。
“学生回去读,再到课上讨论,话题从文本出发,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李彦介绍,迈克尔·桑德尔在哈佛大学上的《正义课》,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著名的“电车难题”:
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该拉拉杆?类似这样,涉及具体伦理道德的话题,也是李彦在哲学课上经常引导学生讨论的内容: >> 我们为什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 道德的善恶是如何确定的? >> 有没有普泛的道德评价标准? >> 为什么要对动物进行保护?……
在讨论的过程中,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观点的表述,学生是不是能够负责任地分析和阐释一个问题?
课堂上的讨论意犹未尽,课后继续,写反思性的小论文,李彦布置学生一个月完成一篇。
“哲学学到最后,就是落实在写作功夫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对观点进行清晰、辩证、有逻辑的探讨和分析?这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和写作练习。”
李彦介绍,哲学论文比通常的议论文写作更高级,非常严谨,所有论点都要有论据支持,论点和论点之间必须保持一致性。
实际上,到了IB哲学的全球统考,所有题目都是要求学生写大大小小的论文,形式上类似于法国的哲学高考。
因为参加比赛的缘故,林燕盈比其他同学花更多时间在哲学阅读和写作上,在她的眼里,无论是读还是写,都是对观点的归纳与提炼。
“哲学论文重结构,要求语言干净、表达准确、格式清晰,就像给小学生看那样,因此,下笔之前先要把文章的架子搭好,一个观点加一段说明地叠加起来。”
林燕盈表示,把冗长的文本,压缩整理到一张A4纸上,是她在哲学课上学会的技能,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同样受益。
“接受哲学训练以后,我的语文写作提高了,数学也变好了,觉得学习变轻松了。”
上大学那会儿,李彦进入的是文科综合班,到了分科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哲学,因为哲学带给他思维的快感,尽管“烧脑”,还是甘之如饴。
由于不够实用,哲学在教育中往往处于边缘的地位,但是在李彦看来,哲学教育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接受过哲学训练的人,首先学会的是怎么严肃认真地对待言语,如何负责任地说话,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素养。
“现在网上谣言满天飞,还有一些讨论到后来变成谩骂,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丧失了对语言本身的重视和尊重,觉得网络是无法无天的地方,不需要为说出来的话负责,其实不是的。”
李彦说,没有把握和不清楚的事情不要说,有把握的事情要说清楚,这正是哲学课上训练的内容,也是哲学带给人的涵养。
与此同时,哲学帮助人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盲从,不偏激,多一层思考和反思。见到答案的时候,不是轻易地接受,而是后退一步,再后退一步,比别人多想一步,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
“现在经常提到的‘批判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建立在说话负责和多一点反思之上的。”在李彦的眼里,撇开高深的哲学原理,以上两点是每一个接触哲学的人都可以切实得到的收获。
对此,林燕盈感同身受。除了学科上的提升与进步,她最大的感触是整个人的思维方式变了,不但逻辑思维变强了,而且对很多事物的判断有了新的认知,不畏浮云遮望眼,由此出发,对待人生的韧性也增强了,和以前相比,更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改变,正是平和双语学校开展哲学教育的初衷。在课程以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开展与哲学有关的活动,加强哲学素养。
“哲学读书会”是平和的高中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定期聚会交流,阅读从平和毕业以后,进入大学学习哲学专业的学长撰写的论文。
由平和学生发起的“中学生哲学大会”,于2018年5月和12月分别举办了两次,每一次吸引100多人参加,面向全国,接受中学生哲学论文的投稿,选中的投稿人受邀参会,做20分钟发言,并接受提问。
值得一提的是,林燕盈正是在第一次大会上投稿,被李彦选中,经过一番交流,最终决定来平和读高中的。
李彦告诉小编,第三届“中学生哲学大会”将于8月份在北京举行,由北京四中主办,平和已经把这个活动推广到全国范围,成为在中学生当中具有影响力的一个活动。
由平和学生发起组织的“中学生哲学大会”
在平和,哲学教育还向下延伸到小学阶段。和李彦一样教哲学的,是颜志豪老师,这位毕业于中山大学的哲学博士,致力于儿童哲学课程的开发,目前在平和小学部的一、三、四年级都开设哲学课。
在颜志豪的课堂上,面对年纪更小的学生,同样没有深奥的哲学理论,而是对孩子哲学思维的训练。
>> 如果你有超能力,你想变成什么生物? >> 永远不死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 有没有百分百确定的事情?
这些都是颜志豪抛给孩子们的话题,激发他们的思辨和讨论,没有任何限制,唯一的要求是言之有理。
浸润在哲学的氛围里,也许下一个林燕盈,就出在这群学生当中呢!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