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分成High 和Standard ,选课时,需要选三门High 和三门Standard 。上周朋友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他们家的孩子是个理工科男孩儿,特别喜欢数理化,因此三个High 都选了数理化。因此,即使他同时也很喜欢经济,但只能选了Standard 的经济。
对于经济而言,Standard 和High 的区别在于,前者不怎么接触后者中帮助推导经济原理的数学公式,而是主要针对一些现象进行描述,接触一些case。Standard 主要以兴趣为导向来启发,而High 会对现象背后原理性的内容进行推导。在学时设计方面,Standard 是150小时的课,而High 是240小时的课。
但对于这位孩子来讲,基于他对经济的兴趣,High 是更合适的。用Standard 的方法学习,会导致疲态。所以他的爸爸跟我说,他认为孩子目前对经济的兴趣没有之前那么浓厚的根源在于孩子需要更多的数学支持去理解原理,这个事情在Standard 教学过程不太好解决,他都打算把自己在大学时学过的经济原理和背后的数学知识给孩子过一遍,帮助小孩理解。这位爸爸是位非常非常懂行的家长,他既非常懂孩子又非常懂教学,清楚孩子的状态是怎么一回事儿。他认为帮助孩子梳理知识背后的原理,孩子就能学通,把经济学好。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启发,今天,我想跟大家讲讲在国际学校美高如何真的学好知识?
注意:在此我强调的不是高分,而是真的学好知识。我会首先利用的事情给大家解释,再拿及国内公立国际部学习的知识来梳理脉络。
学习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 前对应的是MYP (Middle Years Programme) ,A 前是IGCSE (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或在英国是GCSE。学习MYP或IGCSE、GCSE的时候,孩子的年龄比较小,学的内容也比较简单,相当于普高高中毕业会考的难度系数,只要基础不是太差,稍微背一背、理解一下足矣。到了的阶段,小孩已经11年级了,逻辑性已经上来了。如果还在比较浅的阶段,会导致很多孩子都感到“喂不饱”:老师讲得不爽,孩子就学得不爽;老师讲明白了,孩子就学得爽。
原因一:
第一个原因是由选课决定的。对于而言,Standard 的课程设置并不要求把知识背后的原理讲清楚。在美高,与High 、Standard 分别相对的是Regular课程或某些Honors课程。有时,上高难度的课程,反而能把知识学明白。举个例子:我们在高中学物理的时候,觉得刷题挺不爽的;但到了大学把原理搞清楚之后,就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原因二:
第二个是老师教学的问题。有些老师重理解,而有些是套路性地讲课或者更严重的是自己也没想透彻。对于学生来说,重理解的老师才能帮助学生学好,因为学生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但是,很多老师没有这么好的根基,这在中国、美国、英国都有这样的情况。万一你碰上了那个不重理解的老师,该怎么办呢?
今天我们不抱怨选课、选老师选得不好的问题,而是来纯粹地谈谈,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说,怎么做才能学得很好?
第一步:
每当学完一周,或一个chapter的时候,你应该用思维导图去总结一下所有的知识点,去查查自己有哪些记不住的地方。
在的Standard 当中,讲case讲得比较浅,讲得慢,同时缺乏结构条理性,导致学生在学下一个点的时候会忘记前面的点。尤其是数理结构好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点是行不通的,而是需要用思维导图把知识点串起来。
首先,你先在不看任何材料的情况下独立地写思维导图,把所有上课学的、你知道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写不出来后,根据教材、reading materials或你的上课笔记核对一遍,确保你的思维导图没有遗漏。
第二步:
找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举个例子:学生物中的质壁分离时,你可以先用bullet points把双分子层、细胞液等知识点写出来。在第二步中,你需要想知识点之间的原理。例如,质壁分离的原理是细胞液里面的含水量和细胞外的浓度之间有偏差。在这个现象中,有细胞壁、细胞膜的参与,他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去找各个点之间的逻辑。如果你想不清楚之间的逻辑原理,首先不要去问老师,而是用维基百科查定义、原理。尤其对于将来要考ACT的同学很有帮助。ACT中有一门科学。事实上,高中95%的科学知识点在维基百科上都能查到。如果你不喜欢文字版的内容,可以用Youtube视频教学(国内孩子可以去B站学习)。这是一个自学过程。对于出国的学生,自己做research的能力是一个必备的技能。如果查过之后还有不会的地方,可以去问老师、去office hour。
第三步:
练习。大家一般有一个误区,认为国内考题海战术,而国外不练题。其实,国外不是不练,而是需要在重理解的基础上练。请你在完成第二步后,再去做国外的题。我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网站,上面有很多的题:https://ibresources.github.io。练题的目的,是为了查盲点和思维漏洞。当你以为你已经把逻辑搞清楚了,但你的精准度可能不够高,有些知识点的变化以及应用你可能没有理解。这个时候,你需要去通过做题,查找盲点,帮你把思维不周全的地方补起来。一旦补好,能够帮助你再次理解这个知识点,做到真正的学好。光听老师讲、做作业,并不是主动的学习。
接下来是对于AP和公立国际部:在AP方面,国内的国际部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孩子在学校的GPA可能拿了全A,但5月份去考AP的时候却只考了2、3分。这说明在学校的A是老师闭着眼睛打的,而孩子根本没学到什么知识。这一点也适用于美高。当你的平时成绩和AP成绩相差甚远的时候,你要想想,你真的学好了吗?
举个例子:国内最好的公立国际部是北京的实验中学,他们的标化成绩非常高。这是因为高一时,国际部的学生和本部学生一起上课,因此本身的基础知识很扎实。这也是为什么在公立学校准备高考的学生一旦英文好,出国申请也有优势。这种学校的老师背景很好,尤其是理科老师,知识深度到了,还重理解,从广度上去旁征博引。学术在练题量充足的情况下,又可以通过练题来弥补思维漏洞。在基础知识夯实的情况下,报个培训班学15-20小时,补充学校老师国内高考体系没涉及过的AP考点,再做些题(例如:巴朗),公立国际部的学生在备考AP的时候就比国内AP国际学校的学生容易得多。但如果在国内国际学校,或在美国AP体系学校学得不扎实,在培训班花很多钱也不见得能考好,因为你并不知道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总的来说,首先列出知识点,其次重理解、搞清逻辑本质,最后有针对性地刷题,弥补思维漏洞。如果没有以上这个步骤,多付出时间和精力也不见得有好的结果。这是学习的规律,如果没有遵循规律,并不会出现因为一个孩子比另一个孩子聪明就会有本质的效果区别的现象。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