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动,搞社团,写文书,背景提升,申请美本是一条全然不同于高考的路。原来以为,美式教育能给孩带来获取知识的快乐,课外活动能带来丰富人生的探索,但为什么却让孩子厌倦甚至逃避?
9月份开始进入申请季。第一步是选专业和选学校。我们以为,摆脱了考试的束缚,Levi可以更从容地准备文书和申请,也许比死磕成绩更有效。
我们都是记者出身,现在老爸做口述史,老妈做编剧,似乎顺其自然,Levi从小就被明示暗示要走新闻和影视道路。新闻首先被我们否定了,毕竟我们亲历了新闻媒体的由盛到衰。至于影视方向,当然首选是全美第一的南加大电影学院。而一部作品自然是最好的敲门砖。
摄制小分队对北川地震幸存者“无腿蛙王”代国宏访做口述访谈
我们建议Levi拍摄一部纪录片,题材是北川的地震孤儿的灾后十年。
有很多理由拍这样一部片子:2008年5.12地震时,我们都是5月13日自愿进入灾区的记者。爸爸前往北川,妈妈前往汶川,在途中差点被落石砸中采访车。当时Levi才7岁,读小学二年级,对父母经历的生死瞬间没有什么记忆。
我们希望她在去国离乡之前,通过采访和拍摄,了解和记录曾经发生在身边的那场巨大灾难,以及离她并不遥远的一群少年的故事。在此过程中,也对父母、家乡、国家有更多的认知。
很快,通过公开招募,一共6个同学——3个来自成都七中国际部,3个来自成都牛津公学——组成了摄制组,他们有的准备报考影视或媒体专业,有的则是希望更多参加社会实践,并掌握采访技巧和影像技术,增强能力素养。
家长们给孩子请了摄影师、导演进行了短期培训。此外还邀请了做纪录片的朋友们担任义务指导,包括《冲天》导演张钊维、两届金马奖得主周浩,后援阵容堪称豪华。
2017年的暑假,我们带着小分队来到北川地震灾区拍摄:一个震后余生的女孩,寻找震中去世的妈妈的故事。
拍摄只能在假期进行,陆续进行了大半年,到了2018年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基本完成素材拍摄。
2018年的暑假,Levi参加了南加大举办的电影夏校。在我们的设想中,她可以带着作品在南加大学习并完成剪辑,离电影梦更近了一步。
夏校结束时,我们飞到南加大。阔别42天,发现Levi在加州阳光下情绪并不阳光,甚至更为低沉。
在宿舍里,妈妈与女儿进行了一次长谈,才知道,在这座所谓的电影殿堂里,她并不自在:语言、文化、生活、朋友,都是障碍,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自己对从事电影行业并没有兴趣,在南加大的课程上找不到感觉,反而消磨了信心。
我们赞同了她的决定,放弃电影方向。虽然她比较沮丧,觉得浪费了费用和时间,但我们告诉她:父母的建议并不一定对,经过尝试和验证,否定了原来的方向,现在可以重新思考,这正是最有价值的收获。
接下来,一家三口开始了横穿美国66号公路的自驾之旅。在旅途中,Levi似乎暂时放下了包袱。
也许是家庭背景原因,levi明显对文科更感兴趣。那么,学什么专业呢?如果把中国概念上的文科分为应用文科和基础文科,前者如商业法律政治外交传媒影视,这些都不是Levi的兴趣,但是剩下的基础文科也不多了:大概只有文学、社会、历史、心理等几个专业。而这些专业并不直接指向就业,在中国人看来属于“无用之学”。
好在美国大学的基础是所谓的博雅教育,可以从不强调专业区分、更强调通识教育的文理学院开始。
以Levi的兴趣和性格,不喜欢大城市,也不适合学生数万、学霸云集、竞争激烈的大U(例如我个人最偏好的加州伯克利),最好选择较小的大学或文理学院,那里可以有更宽松和环境和更亲密的师生关系。
可以申请未定专业,或者先申请社会、心理、历史等基础专业,进校或大一后再做选择。
在本科阶段,可以不用明确职业方向,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十七八岁时选定自己的一生。可以在本科学习基础,到研究生再选专业(和职业),而且可以跨文化,去欧洲或日本读硕。
此外,我也强烈建议女儿不要学文学和新闻,虽然分别是我的专业和职业。作为中文系毕业生,我的看法是,文学可以是每一个人的兴趣,但没必要成为一种专业,好的作家,多数并不出自文学专业。同样,最好的记者并不出自新闻专业,而是出自综合素养和社会能力。
跟指导老师沟通的结果,选择了规模中小、文科尤其某些专业顶尖的学校:
冲刺:TOP20,如康奈尔大学
平行:TOP30,如弗吉尼亚大学,文学、历史是强项
保底:TOP50,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社会、心理是强项
最后,申请计划单列了14所学校,一半大U,一半文理学院。
仅仅是几年前,学生通常会申请五六所学校,而现在为了提高命中率,都是多多益善,上届有位同学最多申请了20所
美国大学的申请季主要是从10月份到次年1月,又分为早申阶段(11月中旬前),常规申请阶段(1月1日或2月1日前),不同学校的时段各不一样。
申请阶段最大的挑战是文书。除了美国大学通用申请系统统一要求的文书,多数学校都另外对文书设题,再加上加州大学系统要求的4篇文书,Levi大概需要完成16篇文书。按每篇几百字计算,也得上万字。
而且,美国的文书并不同于中国的作文,更多要求学生从自己出发,真实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2019年中国高考题目是这样的:
2019-2020年度埃默里大学的文书题目是这样的:
一、Reflections“反思”
1. Share about something you want to bring from your community to the Emory University community.
请分享一些你想从你的社区带给埃默里大学社区的东西。
2. Share about a time when you questioned something that you believed to be true.
你是否曾质疑过某个你一度信以为真的事情?请分享给我们。
3. Emory University’s shield is a crossed torch and trumpet representing the light of learning and the proclamation of knowledge. It symbolizes our mission to impact the world through discovery. What truth or knowledge do you want to see shared?
埃默里大学的盾牌是一个交叉的火炬和喇叭,代表着学习之光和知识的宣言。它象征着我们通过探索、发现来影响世界的使命。你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真理或知识被分享?
二、Tell us about you “和我们聊聊你自己”
Which book, character, song, or piece of work (fiction or non-fiction) represents you, and why?
哪本书、哪个人物、哪首歌或者哪部作品(虚构或者非虚构的)能够代表你?为什么?
If you could witness a historic event first-hand, what would it be, and why?
如果你能够亲历一个历史事件,你觉得会是哪个事件?为什么?
If asked to write a 150-word tweet to tell the world who you are, what would you say? (Yes, the actual Twitter character limit would likely be shorter than 150 words, but thanks for indulging us.)
如果要求你来一段 150 词的推特来告诉世界你是谁,你会怎么写?(是的,推特对文字限制在 150 词以内,但是感谢你对我们的包容。)
这些题目看似简单,但要在数万申请者中,向学校展现真实而独特的自己,难度非常高。
前期,我们仗着自己是吃写字饭的记者出身,试图给Levi一些指导。以我那点可怜的英语,只能吃力地通过阅读软件了解文书题目。实际上,美本文书也是有“套路“的:战胜逆境,反对歧视与不公,坚持自己的梦想,为他人和社区持续服务,都是符合美国人价值观的“政治正确”。但是,美国人最痛恨“假大空”,写作必须以真实的经历和真切的思考为基础,否则会被老练的招生官一眼识破。
指导老师说,与中国的作文不同,美国文书并不只是展示文笔,而是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为自己“画像”,让学校发现真实的你:背景、经历、活动、兴趣、思考等等,尤其是真实的社会活动和兴趣爱好,是文书的重要素材。同时,学生需要认真研究目标大学的历史、特点、精神、规则、专业等。简言之,文书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和大学之间互相match,互相确认是心目中“对的人”和“对的校“。
开始的时候,Levi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特长和经历,指导老师告诉她,北川灾区的纪片拍摄,作为很特别的经历,是文书的很好素材。实际上,文书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壮举或是惊心动魄的故事,能展示丰富的自己,就是很好的故事。比如在交流中老师发现,她的一个兴趣是“语C”。什么叫“语C”?我们一头雾水,赶紧补课搜索,才知道这是一种00后的网络文化,大名叫“语言cosplay”,就是用网络文字对电影、戏剧、小说等进行再创作和角色扮演。这种兴趣虽然不像传统的音乐绘画体育特长,属于“二次元”“非主流”,但恰恰能表现个人的兴趣。
文书量巨大,各种花式催稿成为我和老师的日常工作,比作为编辑催稿更紧张。不过levi很快把父母撇开,拒绝给我们看她的文书。好在指导老师非常尽责,虽然一路惊险,但总能在deadline收到文书。
另一方面,更独特地表达自己的,是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在标化成绩日益通涨,文书也日益套路的今天,一项独特的课外活动,可以是自我展现的最闪亮点。
但是,中国学生的课外活动也日益受到质疑,千篇一律的公益,千人打卡的支教,千人一面的夏校,金光闪闪的学术活动,让招生官眼花缭乱,难辨虛实。
Levi最重要的课外活动当然是纪录片的拍摄,但是,此时并没有完成剪辑制作。
寒假到来,我们向Levi建议,她来完成文本和字幕,让正在大一学编导的表哥帮助她剪辑,最后完成的作品,根据实际贡献共同署名,包括前期参与拍摄的小伙伴。
此时,ED和EA的早申结果已经出来,申请的学校全军覆没。一个现实的考量是,如果她能够完成纪录片并补充提交,可以是很有竞争力的成果。
但提议遭到Levi激烈的抵制,说,这个并不是我的作品。甚至说,如果你们要提交这个片子,我就给学校写信,声明这不是我的作品。
我们理解她的想法,也认同她的诚实。她对汶川地震认知不深,对纪录片制作也没太大兴趣,不可能强制她去完成作品。最后,我们只能告诉她:如果你放弃这个作品,需要知道可能的后果,并且选择承受它。她说,好。
不过,虽然作品没有完成,但北川地震纪录片拍摄,既是一项独特的社会实践,也成为Levi文书写作的重要素材。从繁华安逸的大城市,三度进入北川灾区,走入地震废墟,记录那些陌生人的故事,终究是人生的真实体验,也会有真切的触动。这种真实、独特、深度、持续的社会活动,不仅是美国大学所看重的,对于孩子本身,也是一种成长经历。那些受访的哥哥姐姐,也是她们的人生老师。
另一个坏消息又来了:高三上学期的GPA只有3.74,而此前4个学期都是3.9以上。在招生官看来,成绩突然下降,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
而GPA的背后,是另一个冲突。进入高三上半期,多数课程是AP课程和职业教育之类,基本跟升学无关。而同时,学生的考试、文书和申请也进入最关键时期,自然会选择孰轻孰重。Levi很喜欢文学课,但正好与校外补习冲突,于是向老师请假。而这位文学外教大概不能理解中国学生为什么那么看重“补习”,说要请假就别上我的课了。老师轴,Levi也倔,就另选了统计课。中途换课,加上并不喜欢,于是出现了高中第一次不及格,直接影响到GPA。
我们当然焦虑,但又回想,为什么会这样?原来以为,美式教育能给她带来获取知识的快乐,课外活动能带来丰富人生的探索,但为什么却让孩子厌倦甚至逃避?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