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在我得知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决定出国读高中的时候吧,因为从小就认识,他俩的决定对当时的我有很大影响。我的家长一开始是不太支持我出国的因为觉得我在学校的成绩还不错,后来在16年我们一起去实地看了美国几所大学后他们开始支持我出国读书了。
我的考试开始时间的确算比较晚的,所以考试都比较集中,压力也比较大。压力最大的应当是17年三四月份,那个时候我托福还在100徘徊,六月份亚太的sat考试又取消,导致我不得不在五月份考六门ap加sat,这是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时期;精神压力比较大的时期应该是17年七八九月份,那个时候我认识的不少同学已经拿到了令自己满意的分数,而我还在苦苦挣扎于标化,又临近ed,父母和老师也经常会担心我的成绩,好在自己最后也是克服了这些压力,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考试确实很重要,高分儿也很重要。但是就是不能抱着以这个为最终目的去学习,最终的目的还是说要能在国外好好的学习生活下去,所以最重要的提升的还是英文的水平,成绩只是反映你水平的一部分,但是它不是完全能反映你水平。语言的学习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需要非常注重平时的积累的,不是一味的靠这种刷题啊,就是能练出来的,比如说我当时做过口语上的训练,跟外教交流、跟读啊,或者就是看一些英文的原著,都是一些小事情,一天也不会耽误多长时间,但是他确实很有用。一定要放好自己的心态。就是说,当别的同学已经考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分数而我自己当时的分数确实还不是特别理想的时候,一定要放轻松,这个努力了肯定总会有回报的,慢慢来,不要着急,最后会有一个好的结果的,大概就是这种心态吧。
对我自己来说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背就完事了,耐心+重复=记住。托福的红宝书我应该反反复复背了十遍不下,而我在学sat的时候正遇改革,于是没有背巴郎3500。我倒是挺推荐的手机背单词软件的,随时随地拿出来都可以背,虽然在一开始的时候会觉得什么都记不住,但是我认为只要你能坚持下去它会是一个很好的加强巩固记忆的软件。
托福和sat我认为课下刷题只是一方面,不刷题是不行的,但是不能只刷题,在做完题后我会总结错题然后再做反复做直到不会出错;我记得当时自己跟几个同学建立了一个微信群专门用来打卡今天的学习内容,无外乎就是谁刷了一套托福,谁做了5-10篇sat阅读,4-8篇文法之类的。同时在学习的时候我一开始也只是以提高分数为目标在学习,但是后来遇到瓶颈,于是我开始转变思路,将自己平时的时间一半左右分配到提升“英文素养”上去,比如阅读单词书,再多了解单词背后的意思,跟读文章,看原著,倍速听听力,甚至还有练英文字帖,这些东西的价值我也没法衡量,但是最后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效果。时间安排的话,我自己是在早上的效率不是很高,所以脱产后会把上文所提及的跟读,练字等事情放在早上去完成,下午和晚上用来刷题和总结错误。
对于ap,因为我身在普高,没有国际课程,只能依靠自学和外边的机构。对于想自学的同学,我认为提早准备是关键,不能堆到最后一两个月才开始学习,最好在当年的一月份就开始着手准备:先是教材,巴郎普林斯顿5 steps各有千秋需要视具体科目而定,其次是练习,教材自带的题目只是一个参考,做是需要做的但不能完全依靠这些题,网上淘宝都能搜到很多科目的真题;像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这些科目,除非你的底子很好,我还是建议上网课或者在外边机构上课,这样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对于sat的话单词是第一个难点,先要把词汇量提升起来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练习,否则就是在浪费题目;数学要保证不错题,语法要尽量做到细心,这两方面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并总结错题去提升准确率;阅读会相对困难一些,在解决了词汇量的问题后,我们需要提升阅读速度和做题速度,我的建议是去读几本,也不必很多,英文原著和美国的建国文献,这些文章会很好的让学生适应sat阅读中相对较难的历史类和文学类文章。我认为精读文章和经常总结错题是非常必要的,虽然精读一篇文章很费时间,但是它能让学生全面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出题人的思路,结合对错题的总结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同样的错误。对于写作部分我认为主要就是理解文章,明确作者的意图然后就他为证明这个意图所运用的各种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就好了(通俗点,套模板就完事了)。
我觉得这跟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有关,当然也得考虑到对自己所选的科目有没有把握。我理科比较好而且也打算读相关专业所以就选了很多理科相关的科目,像物理化学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科学;剩下的像环境科学人文地理还有两门经济就是出于好奇,我上个学期在伯克利也上了一门环境科学作为非专业课(学院要求的毕业条件之一);而那门三分的英语语言与写作纯粹是想挑战一下自己,而且如果考得高的话在大学时可以不必上一些写作课的,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当然也得考虑到对自己所选的科目有没有把握,毕竟还是要提交的。
主要的课外活动分三类吧,一个是体育方面的,这个并不是刻意去做的,本身也是兴趣使然,跳绳一直是我的强项,二摇的西安市记录也是由我保持的/,而篮球也是一直都在打,高中时也被选到校队去参加比赛。其次是学术类的,我主要的项目是在安康市藏一角博物馆做的关于中国古钱币的研究,我做这个研究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很感兴趣的,两周的研究结束后我写的一篇论文也在新西部上发表。第三类是志愿者一类的,像是去留守儿童的学校和他们一起过暑假和去启智学校教智力有缺陷的孩子们篮球跳绳之类的。
我觉得我的申请资料旨在突出自己的全面性(当然我自认为申请的结果一般),具体来讲,我在申请时每个学校选择的专业都是物理/天文,但是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的组成却是体育运动(篮球,跳绳),古钱币的研究(见第7问),演讲比赛,帮助留守儿童等,主文书在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诗歌的热爱。当然在各个学校的supplement essay里我也会具体谈到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天文/物理作为自己的专业。在我申请的时候我的指导老师曾建议我将自己的intended major 改为更贴合自己这些活动的East Asian Study因为录取了以后还能再转专业,结果最后我也没有改,现在想来也有点遗憾,但是我觉得遵循自己的想法这也就够了。
我所递交申请的私立大学基本上都把我拒了,所以我认为公立大学录取我的主要原因应该就是标化成绩了,因为我自认为文书并不出彩,活动也不算能让人耳目一新的类别。
我认为摆好一个轻松的心态非常重要,我在ed最后关头才终于考出来了一个不错的成绩,在17年的八月份之前我的标化是105+1500,而九月底我的标化是115+1560。,从八月份到九月份我的英语水平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精进,而当你的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后成绩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然了,尽早结束标化的好处很多,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做课外活动,夏校,文书打磨,选校,但是没有结束标化征战也不要着急,端正心态去学习就好了,好的结果一直都在,只是出现的或早或晚罢了。
我认为挑战主要有三方面吧,首先就是自觉性:区别于初高中,大学非常强调学习的自主性,而美国大学因为每一项作业和随堂测试都会计入最终成绩,学生需要更加自觉的去准备和复习才好。我在一开始的时候觉得压力很大,后来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好很多,比如说在大考前我会自己准备一份study guide来复习;而且相比起几个同学一起去图书馆说说笑笑,我更喜欢在宿舍一个人学习,准确来说,我大学第一年学校的图书馆一个都没进去过,成绩也还说得过去(笑),所以感觉这种东西还是因人而异的。其次应该是独立生活的能力吧,对于美高的同学这应该不算什么挑战了,但是对于国内的同学来说就是需要适应的方面了;对我来说,大学的感觉就好像是自己除了学习还需要考虑许多其他方面的事情,要好好安排时间才可以,为此我也是准备了一个日记本一样的东西去规划自己的时间。最后一个挑战应该就是压力了,我来自西工大附中,也在重点班,理应说压力不小,但是美国大学里学生间竞争的压力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实际上我自己后来反思这些压力主要源于学生对自己的高要求,不想甘于人后的心态使我有一段时间非常颓废,经常失眠;我认为克服这一困难的主要途径就是去寻求一种平衡,既不会放松学业,又不会给自己施加特别大,以至于危害健康的压力;当然,适当的游戏,锻炼,社交活动都是很好的放松,缓解压力的手段。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