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教史
本文是《追寻自己想要的教育——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学习、生活与文化冲击》的续篇,上篇的观察点立足于整个大学,此篇则聚焦于该校的历史系。在完整地上完一学年的课、参加了系里的多项活动和了解大四的安排后,此刻是提笔作文恰当的时机。“何以”有两重意思,一为“用什么”,二为“为什么”。我站在学生的角度叙述,第一部分将系统介绍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以下简称UAlbany)历史系的本科教学制度,美国历史学本科生培养方案与国内有哪些异同,教授在课堂教学中用了哪些创新教学方法等。第二部分将探讨这些制度和所见所闻对我的启发,探讨历史学本科教育的价值,通过如此不惜血本地投入历史教育美国人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公民,以期为国内大学历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提供他山之石。然而,我仅是在美国一所排名不甚高的公立大学就读,囿于有限的师资和财力,其历史系培养方案需在精英和普惠教育间寻求平衡。虽然我校历史系培养方案在美较为常见,但毕竟不能以一概全,欢迎读者补充美国其他大学历史院系的独特教学制度。
首先,从组织架构上介绍历史系。全系有22位全职教师,只有1位行政人员。大部分事务由教授亲自操持,一位系主席,一位研究生主任和一位本科生主任组成领导班子。有三个机构隶属于历史系:“犹太研究”、“纪实研究(Documentary Studies)”和“历史与公共参与研究所(Institute for History and Public Engagement)”。系里还有22位兼职教师,承担一些低阶课、寒暑假课和隶属项目的教研工作。一位教师大概要做八九位本科生的导师,我很幸运,我的导师不仅协助我选课,还乐意与我讨论生涯规划和假期安排。本科生主任像是辅导员,一周三天有“办公室时间”接待学生,学生事无巨细都可以找他,他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都记在心上。从他发送邮件的时间能看出,兼顾科研和行政的本科生主任休息时间很少。
其次,从项目和课程上看历史系。它连同隶属机构一起提供主修、辅修、本科生/硕士生联合项目(Combined B.A./M.A.)和多种硕博项目。历史系对辅修学生的学分和选课要求较低,助力历史学成为全校最受青睐的辅修选择之一。本科生/硕士生联合项目为申请者提供一些课程同时算作本科学分和硕士学分,以帮助他们用较短的时间同时拿到学士和硕士学位。我因为没有亲身经历硕博项目和课程,故不妄言。历史系所提供的本科生课程分为一百至四百四档。编号为100~199的课为基础通史课,例如“美国政治社会史”、“欧洲文明史”、“自阿兹特克以来的拉美”和“二十世纪世界史”,其中很多课可抵作“美国史”、“21世纪挑战”等全校通识必修课,所以一个班人数往往有上百人。
编号为200~299的为难度较低的专门史,例如“美国婚姻家庭史”、“艺术、音乐和历史:多媒体方法”和“现代世界的非洲”,其中很多课也算作是“纪实研究”、“东亚研究”和“非洲研究”等专业的课,为辅修了这些专业的同学提供便利。以上介绍的是低阶课,接下来是高阶课。编号为300~399的为难度较高的断代史、专门史和方法论课,例如“罗斯福到里根,1933-88”、“美国工人和工作,1600至今”和“历史学家的技艺”,基本上是四十人左右的小班课(对于公立学校来说,这已经算是小班了)。编号400以上的课是论文写作和实习。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历史系开设的课程跨学科属性强,又具备现实关怀。
历史系教授既毫不避讳地将课程名称冠以“现代”,也在教学设计中留出最后几节课来讨论所学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布置作业时要求我们作古今对比。另外,公共史学、社会史和女性史课程也是教授经常开、学生喜欢选的。培养方案中要求任何一名主修历史的学生需完成下列课程方可毕业:100档的美国史、欧洲史和世界(除欧美外其他区域)史课各一门,以及200档的课一门,以上至少有一门是在本校完成的,转学和国外学习不算;300档的美国史、欧洲史和世界史课各一门;方法论课“历史学家的技艺”和论文写作课“大四研究研讨班(Senior Research Seminar)”。其与国内的培养方案——大一大二通史课、大三大四开设专门史课及实习——差别不大,不同的是将写毕业论文放在一整年的周期内进行。普通学生先上方法论课,再用一学期的时间通过“大四研究研讨班”课在一位教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15-20页的学术论文,结课时向全班作报告。历史系还面向大三生开放“荣誉项目(Honors Program)”,只要你满足GPA所有课程3.25、历史学3.5以上和修够15个历史学分,就可以申请加入。
入选者将“大四研究研讨班”课置换成“历史学独立研究和写作”及“大四荣誉论文研讨班”两门课,前者是在一对一导师指导下做研究,后者是一个班容量更小(今年为7人)的论文写作课。获导师通过其40-60页的荣誉论文者,毕业时被授予“历史学荣誉文学士”。简而言之,UAlbany历史系对待本科生论文采取了差异化教学策略。无意从事科研的学生被分成两个论文写作班,一个班一位导师指导几十个学生;而“荣誉项目”学生受一对一指导,最大化地上协调了有限的师资和学生需求的矛盾。它将调研和写作两个阶段分开,避免了国内本科生写论文常见的边研究边写的现象。
毕业共需120个学分,其中历史学主修要求36个学分
现在按时间顺序,聊聊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新生报到时,历史系会举办欢迎会,由本科生主任和一两位教授介绍学历史的意义、出路以及培养方案。如果想认识学长学姐,本科生主任也会安排一位朋辈导师来解答你的问题。本科生主任每周会发给我们一篇通讯(Newsletter)以确保我们不错过系里大小活动和申请截止日。在开学前两周可以任意选退课,过了一定期限后退课不仅要付学费、还会在成绩单上标记。我就经历过一次是否要退课的抉择,彼时认为俄罗斯史老师讲授风格太过激情随性,难以做笔记,但后来还是不愿放弃已经付出了的学习时间,坚持不退课最后还是拿到了理想的分数。
我也遇到过课程二选一的纠结,在第一周试听后果断退掉了一位青年教师的课,他设计的每周介绍一个州的课堂活动太低龄化;转而选择了一门统计学课,以丰富自己的研究方法“武器库”、在右脑疲于重构历史时锻炼左脑。超前教学也是美国教育的一部分,高中生可以修大学先修课,本科生经申请可以修研究生课。我在大四上学期基本能够修满毕业所需学分,希冀能够在大四下学期上一两门研究生课,为即将开始的更高教育阶段做好过渡。
历史学课程的课本一般有:教科书、专著和读本(Reader)等。教科书是由著名出版社和名家合作编写,图文并茂,一般较贵。专著一般是高阶课教师布置的,较厚的专著在一学期内每周读一章节,较薄的则需短期内读完后交读书报告,有位教师在教学大纲里表明每周约有175页的阅读材料,估计吓退了一大批学生。读本是我的一大发现,由领域内对史料十分熟稔的教授把历史人物的言论、里程碑式的论文节选和文学作品汇编,既补充了一手史料,又提供了学界前沿观点,做到了史论结合、激发思考。
以 Robert McMahon的《Major Problems in the History of the Vietnam War: Documents and Essays》为例,作者按越南战争的各阶段划分,呈现了南北越和美国三方对战争的不同看法,为学生提供了多个视角,读完后我对该书所属的Major Problems in American History Series都产生了兴趣!国内也有盛嘉老师主编的《美国革命读本》可资借鉴。学校书店还卖“美国史年表”等复习工具。教授会为一些难以负担上百美元教科书的学生提供“3小时借阅服务”,将自己的书寄存在图书馆,学生可一次免费借3小时。
一期历史系通讯
记得一位教授说过:能留在大学任教的教授要么科研成果卓越,要么是一位极其优秀的教师。接下来,分享一些独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如何准确统计学生的课堂回答问题次数一直是老大难。而美国革命史老师在开学第一课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片,让我们在顶部写上名字,并每节课在上面记录自己本节课的发言梗概,下课后交给她,她带回去统计,以此作为我们的课堂参与成绩。本节课没发言的同学自己留着这张纸片;发言交了纸片的同学,下节课前发还。踊跃的学生写满了纸片后,可领新的,这还给一学期用不完一张纸片的、不发言的同学施加了一点同辈压力。史学生也能凭想象写作业吗?
美国内战史老师布置了一项非常有趣的作业,我们要以一个会识字的平民的口吻分别写他或她在内战爆发前、刚停战和重建结束后的感受,需要体现这位想象的历史人物对当时发生的事件的立场。这项作业可不只是为了好玩,一方面督促学生复习该时期的史实,另一方面考察了学生对不同政治观点、职业、种族的人们对内战的立场的正确把握。教授还反复提醒我们不得用“现代主义(presentism)”——即现代人的眼光——考察过去。教授们为了鼓励学生多参观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往往会为参观了并提交报告的提供额外加分。俄罗斯史老师更“豪爽”,告诉我们:若去参观距离两个半小时车程的俄罗斯社群并回答完她写的问题,可用答案代替期中考试成绩。我到了地方后,兴奋地打开了她的问题,发现好几道要求每题回答不少于一页纸,而光问题她就列了多达一页纸!若历史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奖励和驱动力,相信会有更多学生愿意走出学校、走进古迹。
教授们十分重视亲历者的经验分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课上,教授请来了三位同事,分享“为什么和如何成为一名历史学家”,还布置我们课后去采访一位教授,通过这些互动让我们反问自己到底愿不愿意过历史学家那样的生活。越南战争史老师请了一位在世的越战老兵来课堂上做分享,要求我们提前准备好问题并撰写感受。文字永远赶不上历史亲历者的讲述,而老师们从来不提把这些亲历者请到课堂所付出的背后努力。美国大学教师同中国教师一样也面临着科研压力,但没人敢忽视教学。教师们基本上为每份作业写评语、做修改,回复学生的每一封邮件。原因一方面是每学期的学生给教师的打分与考评相挂钩,另一方面教学也是对自己科研的有益启发,很多教师在著作的题献和前言中感谢学生在课堂讨论时贡献的金点子。有趣的是,历史系教授一般要求学生称呼自己为“某某博士”或“某某教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授允许学生直呼其名,大概学了历史让他们更古板一点?但他们的敬业、师德是丝毫不逊色的。
同学是另一种“教师”。全班同学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肤色,年龄更是差别很大,教授们鼓励包容、互助的课堂文化,要求我们首先尊重彼此,再认真讨论。试举一例,美国内战史老师曾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引导我们讨论北方的胜因和南方的败因,而这种问题很容易引起家在南北方的同学间的争议。我记得有两位同学在讨论时声音高了起来,在你来我往的辩论中逐渐失去了风度,幸好教授及时制止,可这恰恰反映了大家对自身观点的坚持和讨论的深度。即使这样,教授们也仍频繁地在课上抛出问题,鼓励学生论辩古今。小组合作更是屡见不鲜,例如越南战争史老师把全班分成八个组,每组学生的期末论文需选择类似的主题,在提交论文前把全组研究成果汇总起来做主题报告。
在这里,博士生和本科生的联系十分紧密。在上百人的大课上,一般几十人配一个博士生助教。全历史系的博士生拥有一间很大的开放式办公室,每人一张办公桌,一到教学助理的“办公室时间”,他们就坐在靠门口的圆桌上等待本科生的上门。在系里举办本科生论文讨论会(Symposium)时,本科生主任也邀请了博士生为发言者提供一对一辅导,我就在这一过程中和辅导我的博士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博士生对本科生的指导一方面减轻了教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锻炼了博士生的教学水平,还满足了部分畏惧教授的本科生的需求,堪称双赢。期末考核的形式也十分多样。教师们可自行选择:开/闭卷考试、提交研究/感受论文(Reflection Paper)或作报告。名词解释的考察颇有新意,“美国政治社会史”教师要求我们解释一对名词:先分别解释这两个词的各自含义,再解释两者的联系。俄罗斯史老师依然是最疯狂的一个,她为我们作名词解释口头考核。四十个同学迎战五十个名词解释,教师抽一个人上来,同学再自己抽一个名词背完它即可,背完一个划掉一个。
有趣的是,你若是抽到你不会的,可以把它让渡给台下,再抽到第二个时就必须背第二个了。请想象:当一个同学宣布让渡一个很简单的名词解释时,台下踊跃的、疯狂的举手。老师还请背完了的同学拿一块甜饼吃,并送给每位大四生一本书。事实上,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比重反而不大,一般和期中考试或一篇读书报告相当,到了期末才意识到该学习了根本是女娲补天。举个例子,我的手机锁屏时间在国内时趋近考试月即呈暴增趋势;而到了UAlbany,每个月则基本相当。历史系对待学术不端采取零容忍政策。一经发现即上报学校,再犯者则面临停课或劝退的惩罚。对抄袭的定义是:借用或改述他人的文字或想法。学生在入学前就接受过相关教育,有责任了解学校的政策,写任何正式论文必须按美国史学界通行的芝加哥注释模式(Chicago Citation Style)作规范引用。若遇到特殊的作业或资料,不确定怎么处理的时候,须向教授提问。若想在一门课上提交自己曾在前一门课上写过的作业,需征得后一门课的教授同意。
教学大纲中对抄袭的警告
系里的课余生活也十分丰富。常见的学术会议、讲座不再赘述,在此介绍一些新发现。本科生论文讨论会(Symposium)是学生自愿报名,向全系师生汇报自己研究的盛会。系里接近一半的教授充满热情地来旁听我们的雕虫小技,在讨论环节向我们提(拷)问,最后评出了最佳论文、最佳研究与分析、最佳论证和最佳报告的奖项。休息时一位教授曾主动询问我研究的细节,当教授向学生提问她所不了解的史实,此刻两人像是成了互通有无的朋辈!中午还邀请了一位教授分享“关于教育的价值,大学招生丑闻教了我们什么”,她从历史角度回溯了高等教育的意义。她先请全体起立,若母亲、祖父母、曾祖父母没上过大学则陆续请坐,最后全场只有两位教授保持站立。临近结束时,她又请全体坐好,若祖父母、父母、自己上过大学则陆续起立,全场除了观众的孩子们都站了起来,教授意味深长地总结:“此刻,我们都一样。”即使你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站在这里的你已经赢得了和高门子弟同台竞争的机会。另外,本科生主任也向我们转发本校或外校的学术会议、期刊的邀请,鼓励我们投稿。全国性的历史学学术社团Phi Alpha Theta在我校的支部由系里直接管理,指派一位辅导教师,领导层由学生组成,举办年度讲座、集体参加全国社团会议、参观博物馆和历史电影之夜等活动。本科生需GPA所有课程3.0、历史学3.1和修够9个历史学分才能加入。可见,美国大学学术社团和校内项目的选拔就是“唯分数论”,低了一分都不能进。
书,是历史学师生永远的伙伴。系里利用办学术会议之机,还引进了书展,邀请周边的出版社、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来推介他们的新书和项目。我还见过研究生协会在公共教学区摆书摊,教授和研究生们捐出自己不用的或者旧版图书,以每本25美分到5美元的价格卖给学生们,成为课间的校园一景。每位教授都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我喜欢在办公室时间瞟几眼教授的书架,其藏书透露出的如山般的学养激励着我们后生。对一般美国教授来说,版税是很重要的一笔收入,这归功于美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书籍的高定价。他们认为有尊严地推销自己的书是件很正常的事,系里官网常常挂着教职工的作品,教授邮件签名都附有自己的新书名称,做讲座时也乐意介绍自己的新书。试想,若在中国加强保护历史学家的版税收入,既体现对知识分子合法收入的尊重,也能推动我国学术评估从重论文向重专著的方向发展。系里深知历史专业的求职困难,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实习。系里为专业相关的实习提供上限为6学分的奖励,还举办过实习经验交流会。公共史学教授利用自己在政府、档案馆和博物馆的人脉,经常向学生转发实习机会的邮件。教授们也十分乐意为学生申请实习或工作写推荐信。
在系里的新生见面会上,本科生主任向我们展示了本科读历史的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的照片,全校范围内辅修历史的学生一点不比主修历史的学生少:让我感到,美国人不把历史学视为一种职业教育,而视其为博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为小小的历史系买了22个数据库;“美国史”是全校十门通识必修课之一;系里每年发放总额1.3万美元的奖学金和每人125美元的考察旅行奖金等等,这些现象不禁让我思考:如此重视历史教学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个假新闻泛滥、谣言满天飞的时代,我们比以往更需要批判思维,去伪存真的自觉和检索真相的能力。百度、微信和微博互相闭源,搜索信息时如何避免遗漏?遇到问题是先去问人,还是先去查文献?高效的阅读和有质量的写作与表达,不经过训练能达到吗?而以上,都是历史教育可以训练出的素养。在美国学历史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本科生对一手史料的广泛涉猎。教科书上一般在页边附上一手史料卡片,附录加上重要文献(比如美国宪法)的全文。
史学贵在教人求真,本科生连真迹都接触不到,何谈求真?
也许有的教师认为本科生读不透一手史料,可越少接触越不会读,越习惯于服从权威越懒得看一手史料。也有的认为一手史料太长,讲解起来费时间,可是选不出短小精悍的一手史料放入课堂恰恰反映了教师对史料了解的匮乏,而学生特别喜欢听教师像法医一样解剖史料。学生往往对一手史料所传递的东西印象更为深刻,试问,把唐太宗的名词解释和《贞观政要》的选段摆在学生面前,哪个更能打动人心?历史学本科生尽早、尽多接触一手史料的好处多多,一是训练解析一手史料能力,为将来做研究打基础;二是感受与过去对话的魅力,提高学生上课兴趣;三是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如果一个人习惯于从事情本身寻找答案,他自然不会轻信他人的转述而是会主动去调查。上文提到的读本,就是对教科书没有足够篇幅容纳一手史料的弥补。美国大学很多历史课都把读本列入必读书目,史学生们通过阅读思想观点对立的史料来洞悉历史人物间的分歧,认识到胜利者的理论不一定绝对正确,失败者不一定从一开始就是“反动派”。读史使人包容,教人求真,皆有赖于一手史料。
很多课程作业都体现了教授对实践的重视,比如在图书馆上信息检索课、为亲历过越战的长辈做口述史以及学完拉美史后组团去墨西哥旅游。教授们知道,不是每位学生将来都能走上专业研究的路,学生通过不同实践的锻炼,为多样化的职业发展做好了准备。在美国这一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背书了。原因有很多:一是部分考试采取开卷形式,学生们可携带一页纸的笔记进场,教授旨在考察学生归纳重点、条分缕析的能力;二是美国历史从来没有定论和官方解释,只要有史实支撑、分析解释到位,教授就认可你的答案;三是大量的课下阅读材料与课本内容多有重叠,不知不觉在广泛阅读中巩固、印证了课上学的知识点。记忆力对历史学生来说很重要,但不是唯一值得考察的素质。论文、每周作业、读书报告、口头报告、期中期末考试、出勤、课堂回答问题等等在一门课的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分别考察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记忆力,阅读、表达、写作能力以及认真与否的态度。
美国史作为全美本科生的必修课,正是对钱穆先生所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的践行,使每一位大学生了解美国建国精神、开发边疆的勇气、内战的教训、无节制贪婪的代价、和平的来之不易和移民的美国梦……学校给历史系投入的资金不全是给该系师生的,也是给全校有志于跨学科研究、需要借用历史工具的师生的。历史作为美国博雅教育的关键部分,是在塑造一位公民:学习了世界其他区域的历史,自然具备宽视野、大胸怀;从古代学到现代,才能明白一切当今现象皆有其源头;领会了女性、少数族裔和性少数群体漫长的奋斗史,便能学会包容、博爱等等。
最后要说的是,美国的本科历史教学体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大学,但其具体方法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例如脑洞大开的教学方法,学校对教师教学的不加限制,教师对科研与教学的兼顾,开放自由的课堂等等。怎么教历史?为什么要教历史?期盼每个学校都能释放制度活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每位史学生都能不负光阴、学以成人。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