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斯坦福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在我来美国一周前发生的事情。
我带着一个好朋友去另一个朋友家听古典音乐,晚上大家一起吃饭。和我同去的好朋友是哈佛本科毕业的,当被问到“在哈佛读书是不是压力很大?”,当时好朋友的回答是:我在哈佛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压力大,反而是之后回想当时这个过程的时候,才觉得当时是有压力,只是我自己没那么在意。
后来到了社会上,这个压力就被诠释得更清楚:你是一个哈佛的人,你身上背着的是全世界的—因为哈佛,所以社会上会对你有各种各样的期待。而这种期待就会变成:你为什么不行的压力捆绑自己。
其实不只是哈佛,斯坦福也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学生说自己是斯坦福毕业的,专业又是computer science的话,那身边的人对你一定是众星捧月的。这样的状态对于学生本人是诚惶诚恐的。当然,任何事情都是要有双面性的。名校带来压力,也带来了馈赠:就是将来走上职场以后,名校毕业的学生在尤其是最开始的三五年甚至十年里的晋升平台要远远快于其他学校毕业的同龄人。
我们公司的所有老师为什么现在让小朋友一定要努力上个好大学,其实并不只是因为所谓的名校情结。
而是因为一个好大学可以给一个学生换到十年的自由,一个好大学可以给一个学生换到至少前五年的快速晋升,让他能快速地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拿到一定的相对优势。
自由太宝贵了,当你跨入社会的那一刻,你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什么都没有,所有东西都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积累,很多时候别人给你资源、给你机会,其实就是看别人是不是瞧得上你。名校毕业的学生因为有学校平台的支撑,别人就算不见得会直接相信你这个人怎么样,但他会相信这个学校的水平是很高的,所以在申请时越难进的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越具有竞争力。这就是名校给学生的馈赠。
公司会在意毕业学校的另一个原因是:名校人太少了,物以稀为贵。但不过,我们也不得不说从像斯坦福这样的名校毕业的学生确实是会比一般学校毕业的学生实力强很多。在我自己的公司里就有这种非常强烈的感觉。例如我们公众号的翻译、文章整合等等,为什么我们都是找藤校的学生来做这件事情,就是因为发现这是最节约沟通成本的方法,做出的东西质量确实高,实力确实强。以至于我们的家长有时候跟我讲“你的员工们太能干了,比我的好多了。”我会调侃“你要什么样的,我每年都在美国高校找,下次给你在IVYs找……”
为什么名校毕业的学生实力会更强?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在大学阶段学校给了足够多的机会和支持。一般的学生在十几岁的年纪,智商又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个时候一些学生之所以能够快速取得竞争优势,就是因为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而像常春藤、斯坦福这类学校就给了学生足够的机会去锻炼。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室和lab的区别。在斯坦福选一门哲学或者社会学或者心理学的课,就拿每周的reading任务量来说,平常在教室里学习:哲学课和社会学的课可能会要求学生一周各看完一本两三百页的书,还要写一些response和paper,而心理学的课可能会要求每周看两篇paper,一般一篇20页。而如果是进lab也就是心理学实验室,斯坦福的标准基本上是每个周末看五十篇左右的paper,那五十乘以二十就是一千多页。做literature research的时候,就是周六起来,从早晨到晚上,两个电脑对着,看完这50篇。有一些paper可能快速了解大纲就可以,而有一些paper则需要仔细看,看paper需要skill。一般学校大一学生可能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在教室里完成的,直到大四才有机会接触实验室。但是在斯坦福,只要学生提出要求,学校就能给出相应的资源,学生从大二就开始在实验室中历练,不到一个月学的东西比在教室学习一个学期都多。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读三年,本来就已经经过严格审查才被录取的学生, 就可以飞速成长。而一般的大学,大家可以问问身边留学的孩子什么时候进lab?加州理工是大一暑假开始,TOP30往后的学校,进lab的机会越来越少,有的学校得研究生才可以。本来读大学的时候就pk下来了,继续学习慢下去,最后的结果为什么不如人家就理所当然了。
这里我顺便说一下夏校。各位家长听到的市面的夏校毫不夸张地说几乎90%都是“坑”。我说“坑”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有问题,而是他们真的无法满足各位心里假设的要求:“对申请有帮助”。我在各个学校走的时候会问负责夏校的招生官“上过你们夏校最后能被录取的比例是多少?”比如芝加哥告诉我33%,芝加哥的大学实际录取率是8%左右。那我接着就问下一个问题“被录取的学生主要来自哪些program?或者那些人都选过哪些courses?”包括每次访校的时候,我会一个一个学生问下去“之前你参加什么夏校?哪一个项目?你上的course同学去哪了?”等等。问这些就足够我们判断一个夏校是否对申请有帮助吗?
不是的,你还需要其他信息。升学顾问之所以是升学顾问而不是中介,是因为升学顾问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教学阶段需要满足的能力,有着非常敏锐的判断。比如,斯坦福的夏校是分为undergraduate学生和high school学生的,你在undergraduate拿A将证明你的确比for high school的program好,但是如果你是读paper出来的,那可不是听lecture的能力能比得上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斯坦福录取的学生背景大约是:某学术活动全国甚至是国际奖,做过哪些research,在哪些地方发过paper,做的志愿者活动涉及到的能力需要有多扎实的leadership等等。
请大家记住,在这种5%录取水平的学校,一切的结果都只会是:你长期积累最后内化成不可磨灭的能力让你脱颖而出,没有什么侥幸。人家又不差钱又不缺什么名人总统孩子贵族后代,你捐个多少家底、在中国有多厉害的背景,人家也完全不在意,对录取有多少帮助也是两说的事情。你家的钱你家的背景,可以请不同的名师来打造孩子的能力,但是孩子最后能力出不来,斯坦福也不会为ta破例。
因为我们的小朋友要学建筑,所以我们就在斯坦福预约了这节131C的基础课:How Buildings are Made: Materiality and Construction.
我们一进教室,教授就说“今天有guest”,然后大家很热情地请我们吃东西,4点半课总是容易饿的,桌上摆了不同的小零食和水,大家边吃边上课。在教授得知我们的小朋友将来想要学习建筑,立马给她推荐:RICE, 康奈尔,以及芝加哥的IIT program…. 好吧,“钢筋混泥土”的课,这个课是一个教授和一位建筑师同时上课,学生5个人,一个建筑学大三,两个学法律的,两个工程的。我从教学的角度谈一下这节课吧。
1教授和专家“双师课堂”的好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学生的成绩由两人同时给出来,就算和某一个教授关系好也可能因为另一个人不喜欢的时候“高分回归”到正常面。
2讲理论,几张ppt(ppt一半的位置是图),不到10分钟的时间,剩下全部是联系实际在讲。比如:讲钢筋在wall的reinforce作用,一堆堆photos展示钢筋是怎么在wall里放进去的 。讲房子是怎么靠这些砖用不同形式搭上去的,直接google map,然后点在不同的建筑物上,放大,我们就能看清楚去注意他说的construction。(这个我还是很佩服教授的,直接就能背出某建筑物的地址,在google上一下就能找出来)什么芝加哥哪条街多少门牌号……
3课程讲得非常细。绝对的重理解的讲解,学生基本不用记笔记,就是跟着教授来,离开教室的时候整个理论基本就弄得透透的了。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