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前的规划,父母须关注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今天,我尝试从低龄留学规划管理系统的角度,带大家在以下几个方面再作深入探讨。
留学是孩子独立迈出新生活的第一步。独自前行异国他乡的15岁上下的孩子,是3、40岁左右父母最为牵挂的心肝宝贝。
心之所系,情之所牵;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对孩子未来的期待,对加拿大生活的憧憬,这一切都令父母们关注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即使你是360度全方位关注、重视,留学路上仍然会有“盲点”的。因为,人是有限的。
1、公校国际学生比例;
2、私校中国学生比例;
3、寄宿学校还是寄宿家庭;
4、地理位置;
5、升学率;
6、课程设置;
7、周边安全环境;
8、学术水平;
9、监管情况;
10、学校排名
这几年我有机会认识不少的低龄留学家庭,当我们交流留学前的规划,大多数的家长们关注的话题,仍然是沿着眼前目标、具体可操着性的方向展开的。不错,低龄留学是人为地中断孩子自然成长状态,提前让其进入独立自主的生活和学习模式。这种人为的干预如果不是从过程管理的角度进行考虑和规划,只以最终结果为目标,难免会造成留学过程的曲折或结果的不理想。但是,对于低龄留学来说,父母是孩子学业规划的指导者和过程管理的监督者,把孩子送出国去读书, 绝不是一劳永逸的决定,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开启。
作为一个系统化规划与全过程的管理项目,低龄高中留学的规划与过程管理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留学前的规划;二是高中阶段的学业规划;三是过程管理与保障。
规划好了留学事宜,做好留学前的准备,有许多具体的事项要留意。这一阶段父母的关注点须要放在孩子心态的调整以及未来生活与学习能力的提高上。提前做些必要的准备有利于缩短孩子在国外学习的不适应期,使其尽快进入理想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说:“心态若改变,态度就会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改变,性格也会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也跟着改变”。可见心态对一个人未来人生的重要影响。对于留学生父母来说,应该引导孩子对留学保持一个平和又积极的心态。引导孩子带着一颗开放包容的心,去应对未来新的环境与文化,去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交往。
我们在监护过程中,经常发现有的孩子与寄宿家庭关系处不好,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个方面,一是把国内的生活习惯带到了国外。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入乡随俗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到了国外,我们不可能让别人来适应我们,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不要渴求其他人能够包容孩子的任何缺点。只能引导孩子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适应新的文化、新的环境和新的家庭。这就需要家长在国内给孩子灌输一些常识,提前了解一下西方的文化和习俗,以及国外家庭的一些生活习惯等,为孩子下一步的适应做好准备。二是有的孩子容易把与寄宿家庭的关系看成纯粹的经济利益关系,这就很难以家庭成员的心态融入进去。尊重是相互的,关系是平等的,聪明的孩子会主动融入寄宿家庭的生活,每天的礼貌问候,周末积极参与家庭的清洁,主动帮寄宿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冬季的铲雪,夏季的割草。相信每一个做寄宿家庭的家长都会有一个与孩子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但这个愿望的实现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更需要双方都具有包容的心。
目标是行动的引导,有效的学业目标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是否具有有效性,必须看其是否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01目标的具体化
02可量化性
03实现的可能性
04目标要以结果为导向
05具有一定的时间期限
目标的制定和整个学业的规划思路是一致的,由远及近,由高到低,逐步分解细化。即用“逆推法”把目标量化分解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反过来则是目标的实现过程,即由小及大,由低至高,由近及远。对于一个高中出去留学的孩子,家长应引导他在出国前制定出在留学期间预备达到的最高目标,比如某类大学的某些相关专业,以此目标为依据制定高中的学业计划。
以一个准备出国读十年级且目标为滑铁卢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孩子为例,如果孩子把最高学业目标定位到该大学的该专业,则整个学业目标规划可以表示如下:
滑铁卢计算机专业(最高学业目标)
高中12年级获得较高的平均分,完成义工小时,攻克雅思(三年内的长期目标)
11年级参加滑铁卢数学学术活动,选学相关AP课程(中期目标)
10年级通过英语省考(近期目标)
攻克语言听说读写关,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打好出国读书基础(眼前目标)
制定目标之后,即可从眼前目标开始分阶段实施计划,最终实现规划中的远景目标。上述只是一个粗略的目标概览,实施起来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比如,12年级的平均分目标,具体到相应的数字如95-98分等,目标越具体,越量化,越具有可操作性。此外,目标的制定还要把孩子的现状考虑进去,不能好高骛远,否则,目标超出孩子的努力可及范围,自然也就没有了行动及实现的动力了。
加拿大学校的教学更多的看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空间全部放手由学生自己主动安排和支配,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就需要学生自身有着极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时间的管理。美国的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曾提出了时间“四象限法则”。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用“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分为了四类:紧急且重要、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把日常事务按轻重缓急的重要性依次合理地把日常事务做个次序排列,依次展开,即提高了效率,又不至于在非重要的事情上耽搁时间太多,而重要的事情却草草收尾。而且,如果事情没有轻重缓急的归类,就容易造成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两个极端,一是把所有的事情都当作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来做,使得自己压力倍增,难以实现既定的学业目标规划。二是把所有的事情就当作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每日里拖拖拉拉,见不到学习的成效。三是还有一些人把不重要的事当作紧急的事情来做,每日里忙忙碌碌,却总看不到进步。
引导孩子充分利用时间管理法,有助于孩子在没有家长监督的过程中,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日常事务。未来的留学过程中课堂占用时间较少,大量的课外时间和事务需要自己安排、支配:第二天的小作业,一周后的大作业,短期内要准备的PRESENTATION,期末前的ISU,还有要完成的义工时数,为申请大学准备的学术活动、雅思考试等等,如果没有合理的安排,一旦多项任务聚到一起,必定会造成顾此失彼或避重就轻的结果。
我们见过太多的学生因为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事务,导致留学了几年拿到了大学的OFFER,雅思考试仍然没有通过,只能在大学入学后读语言班,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更有甚者,19年的大学申请中,还有学生被大学录取后发现高中毕业尚有一个学分没有完成。更多的则是12年级进入高分冲刺,大学申请准备期时突然发现义工学时差得太多,只得一边忙课业,一边忙着完成义工时间,这种情况下安排的义工只能追求数量,很难顾及到与自己未来专业的相关性,最终可能会造成较高的学分却申请不到理想的大学或专业。诸如此类的问题提醒未来的留学生家长留学前一定要关注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
有太多的家长在孩子出国后提及孩子的英语总是会皱紧眉头。有的会说,我家孩子在国内英语成绩一直不错,经常自己看外文电影,为什么留学后还是说不好?也有的说我家孩子在国内就读的就是国际高中,为什么出去后英语还是拿不了高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集中到一点上,就是英语能力的培养。英语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英语日常交流能力。二是学术英语运用能力。三是英语思维能力。
国内英语教育以考试为重心,偏重于英语的词汇和语法,虽然现在学校也开始重视听说和读写,但总体离语言的自由运用还有较大的差距。曾经一个雅思阅读屡考却拿不到高分的学生忿忿的说:这种阅读如果是中文版,也太小儿科了,我完全可以考个满分,怎么换成英文理解起来就如此费劲呢。其实,这就是语言的差距,这种文章在本地的孩子看来,跟我们眼中的中文一样简单。许多重视语言学习的家长在孩子出国前也会关注孩子语言能力的提升,但却不知从哪一方面着手,于是有的家长就针对开学后要读ESL班,而在国内让孩子提前参加ESL培训,有的家长则在国内提前让孩子准备雅思考试,各种形式不一,但这种分门别类的语言培训离真正语言能力的提升还有一定的距离。而真正语言能力的提升除了日常的听说,还需要大量的原版著作阅读来支撑思维能力的提升,这种原版著作既包括英文小说,也包括日常的报刊文摘,英语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坚持下去,定有收获。
1、理性规划孩子的学业目标期望值。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及国内的传统升学思维模式,许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制定留学方案时习惯性地把院校的排名作为选择目标学校的依据。这就很容易下意识地瞄准国外的一些名校,或者所谓的“热门专业”,结果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在相对宽进严出的国外大学学习中,最终可能会造成进入了理想的大学却读不下来的结局。事实上,期望值的设立一定要立足孩子自身的实际,通过科学的留学评估,合理确定留学目标,而不是一味追高、追热。尤其是对于以移民为目的的孩子,一味跟风追求名校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世界大学的排名反映的是学校的综合学术实力,却不一定是包括就业率、薪酬状况等在内的整体实力。而以就业为目的学生则应该把学校的就业率作为一项衡量指标。
2、降低对留学国家生活及环境的期望值。在出国读书前,孩子对国外的感知多是从书本、电视或者短期的旅游、游学中获得的,了解的多是国外的先进文化、优美的环境,因而容易造成 “国外的月亮比国内的圆” 的错觉。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体制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如果对未来学习的国家和教育体制抱有太高的期望值,出来之后容易造成太大的心理落差。许多初来加拿大多伦多的同学第一感受是到了村里,因此,多伦多变成了他们口中的 “多村” “土狼屯” , 看似一种玩笑,也能从中体会到这种心理落差带给孩子们的冲击。
在尽量降低留学期望值的同时,还要适时适当地鼓励孩子,激励孩子留学的勇气和信心。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至30%,而当他受得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低龄出国留学的孩子尚没有完全独立于父母,因而,父母言行对他们的成长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在考试前几天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见自己在墙上种菜,第二个梦是自己雨天戴着斗笠还打着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自己跟喜欢的姑娘背靠背躺着。秀才心中忐忑,不知梦是何寓意,于是找来算命先生为自己解梦。算命先生的回答是,墙上种白菜意思是白费劲,戴斗笠打伞意思是多此一举,与喜欢的姑娘背对背意思是没戏,如此来看,此次赶考是肯定不中的。于是,秀才心灰意冷,准备打道回府。店主听说后,劝阻他说自己也会解梦,店主的解答是,墙上种菜意味着高中,雨天打伞戴斗笠是有备无患,背靠背躺着意味着下一步要翻身了。秀才听闻此解,大喜,前去应试,果然高中。虽然,这只是一则民间传闻,但细细口味不无道理,因为,对于困惑中的人来说,鼓励也许就是成功的助推剂。
留学前的孩子最大的焦虑来自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即便是国内的学霸也可能会担心自己能否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因而,这一时期,父母还应鼓励孩子增加自己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的信息,鼓舞孩子挑战未来的勇气。当然,这种鼓励与鼓舞不能只停在口头上,父母还应帮助孩子分析其优势与不足,通过强化优势,弥补不足的方法提高孩子未来留学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激发其内在的潜能。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