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产阶级”内部踩踏、内部鄙视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台媒称,随着大陆中产阶级崛起,基于父母想要孩子未来要更好的心态,生活中产生一条又一条的教育“鄙视链”,包括绝不让孩子与没有英文名字的孩子同读没外语教学的幼儿园。圈圈只想甩一个“呵呵”过去,冷静一下,看看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教育观。
香港电视纪录片《没有起跑线》,描述一对中产父母为了让孩子入读“只收10名1月份出生学童”的学校,夫妻精准计算受孕时间,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让孩子“赢在子宫里”。 对于中产阶级为子女教育而产生的内部踩踏、形成的“鄙视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笔者听到的教育部门官员对此的解读,十分有意思:这充分说明目前中产阶层的教育需求严重过度,这也是让择校热、培训热高烧不退的原因,这种过度的教育需求,也是无法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加以解决的。
其实,把目前的培训热和择校热,归因于家长的不理性教育消费、子女教育攀比,这并不新鲜。可是,大家并没有深入分析为何有这种过度的教育需求。 仅仅是这些“中产”,从可送得起孩子读高价培训班、天价幼儿园,到高人一等的“自我满足”吗?不排除有个别中产,不是富豪却炫富。
但是,更多有经济条件考虑子女教育问题的家庭,确实存在严重的教育焦虑感。 中产的教育焦虑,根源是我国社会“人上人”的传统教育观遭遇等级化的教育现实。
为了让孩子成为“人上人”,就得让孩子进更高等级的学校,而所谓更高等级的学校,有体制内已经形成的,也有体制外家长们自己逐渐“塑造”的,家长根据孩子接受教育的“等级”,来实现让子女成为“人上人”的成才追求。 “吃得苦中苦,方为上人上”,这是我国极具励志意味的老话,今天还有人经常说。
但是,“人上人”,是等级社会、特权社会的陈旧人才观,按照“人上人”的说法,今日的“中产”,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人下人”,他们可能鄙视比自己条件、地位差的人,而自己也会被他人鄙视。 严格说来,在“人上人”观念盛行的社会,“中产”这样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的权利、地位也得不到保障。
每个人都是“人中人”,教育孩子也要成为“人中人”,这才是现代社会的人才观。
所有受教育者是平等的,有平等权利和人格尊严,不要追逐拥有社会特权,高人一等,而是要消除特权。陶行知曾说:“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也没有人下人”。 “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要把自己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
但是,“人上人”这样的人才观,在我国社会却很牢固,近年来,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是因为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在制造“学校上学校”、“学历上学历”,学校等级化,有严重学历歧视。 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名牌幼儿园、特权园(机关办园)、普通幼儿园和“黑幼儿园”(不合格的幼儿园,因学前教育资源不够而存在),小学则有名牌小学、重点小学、国际小学、普通小学、农民工子弟小学,初中也有名牌初中(包括民办)、重点初中(主要指公办)、国际初中、普通初中,高中则分示范性高中、国际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而大学分985、211、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
由于存在这样的学校等级,家长们于是把孩子成为“人上人”的希望寄托在走通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名牌初中、超级高中、名牌大学这条教育“升级”路上。
我国《义务教育法》虽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重点校、重点班,但是由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大学985工程的出现,新世纪各地高中出现超级高中,不是平等化、个性化发展,而是等级化、身份化,目前各地义务教阶段,名牌、重点的概念并没有消除,反而更深入人心。
换句话说,只要学校存在这样的等级差异,“人上人”的观念就不会消除,你告诉家长,你的孩子读一般普通学校,也没有关系,可哪个稍微有条件的家长,会相信呢?
而由于学校等级的现实存在,人们也相信,只有进入这一阶段的最高级学校,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变为最终的“人上人”。对于中产来说,于是尽其所能地让子女能进更好的学校,担心被沦落为“人下人”,而对于贫困家庭子女来说,要靠自己的能力走通“改变命运”的通道,则难上加难,故而,社会有阶层固化、寒门难出贵子的概念。
对教育的过度需求,就是这样被制造出来,中产内部的鄙视链,对于“中产”来说,也是十分悲催、心酸的,如果都是“人中人”,何苦要去做“人上人”?
政府部门要做的是,不是任由“中产”踩踏,推卸自身责任,也不是去满足这种过度需求,这是无法满足的,因为按照“人上人”的观念,大家追求的是要比别人更高,这种诉求显然是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对于这种需求,需要是通过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加以引导,这就是政府保障的所有公共教育,立足于公平,消除等级和歧视。
笔者理解政府教育部门官员,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缓解择校热的无奈,因为当高中有超级高中、示范性高中,大学有985、211等层次,社会看学历,不看能力时,怎么才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消除教育等级,以培养“人中人”教育价值理念,来构建教育体系,给受教育者多元选择,这是避免“中产”在培养子女成为“人上人”单一通道中踩踏的出路。
本文出自:教育思想网(eduthought)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