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zyrcs1997
录取:
· 帝国理工学院 IC Economic and Strategy for Business(已定)
· 华盛顿圣路易斯 Wustl BA
· 约翰霍普金斯 JHU BARM
· 哥伦比亚大学 SPS 学院 Applied Analytics
· 布兰迪斯大学 Brandies MA
· 迈阿密大学 Miami BA
背景:
普通 211 金融学,前两年均分 90+,第三年英国均分 80+,GMAT 700, 雅思 7, 四份实习(500 强市场部,咨询,BA)
10 月下旬递交英国申请,LSE 和 UCL 11 月拒信,12 月初 IC 面试邀请,过年前一周拿到 IC 的 con offer.美国学校全部第二轮申请。
找中介 or not?
我自己找了中介,因为英国回来以后忙着刷 GMAT,自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写文书,修改,搜索资料等等,所以中介是很好的助力。虽然英美混申的中介非常贵,但是这个机会成本我耗不起。所以在辗转上海和杭州三四次,聊了四五家中介之后最终选了其中一家。
一定要亲自去见中介,现场聊的感觉中我可以感受到这家中介是否专业,和你的理念是否一致,毕竟申请是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彼此相互鼓励。
一定要当场看他们的文书,判断是否符合你的标准。如果文书做得不行,会导致双方在申请期间相互拉扯,一遍遍返厂重修。
签合同最好挑那种不是一次性付清款项的。比如你最终申请到什么结果再付多少钱,或者最后几个月再付 10% 这样。这个可以提高中介的积极性,不至于推脱不帮你做事,不然自己会很被动。
挑见过的三家中介来说一下我的选择思路:第一家的创办人是美籍韩国人,收费在市场上算正常水平,他们接的 case 是复旦交大的比较多。我跟他聊了以后明白为什么复交的学生居多,因为跟外国人用英文讲清楚大学四年做的事情实在是太难了!虽然他本人是很好的商学院毕业,文字功底也很强,但对我来说实在难以交流,可能会遗漏很多细节,遂放弃。
第二家是小工作室形式,费用一般市场水平,老板个人很懂留学申请,好像也是自己留学回来的。但我看了他家文书,感觉辞藻华丽,全篇讲的都是浮于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体现 personal 的素质(就是我看完以后没有很立体得浮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优秀和出彩的点在哪儿)。放弃。我不是说这样的中介一定不好,事实他家最后也帮我绩点 3.0+ 的朋友申请到了 JHU 的经济学,但是不符合我的标准和喜好。
第三家是杭州的一家中介,费用贵,但是老板很诚恳,也是我朋友介绍的,看了文书之后觉得比较接地气,而且跟我个人的理念也比较契合。在我犹豫期间她还主动打电话给我免了不少费用。彼此都聊得不错,也有朋友背书,就选择她家了。(我后面会讲到和中介的矛盾,不是全程都愉快的)
1.Timeline
很多人可能是大三结束了才决定是否要出国还是保研、工作。我觉得最好的状态是大三结束前先把标化成绩搞定,比如 GMAT/GRE/雅思/托福。理由:
1)这样你有充足的时间赶第一轮申请。我依然认为第一轮申请是最好的,很多人会说第一轮会有很多大神,那至少第一轮你先去申请几个在你心中中等偏上的学校,如果能拿到 offer 就会让你心里很有底气。而且第一轮的面试等等反馈会让你对自己有一个评估:我在整个申请的池子里是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比如我 12 月底面了迈阿密大学的真人面,面试老师说我的口语很好,后来系主任还特地跟我约了时间聊天,同样夸了我的口语。当时心里大概就有个底,如果是面试的话自己差不到哪儿去,这种评估是可以帮助人提升自信心的。所以 Miami 发来 2 个星期后 deposit ddl 的 offer 时果断拒绝了(对不起),因为觉得自己值得更好的。对我来说安全感在申请季中很重要!
2)不会错过大三暑假的实习机会。至今很遗憾错过了实习的黄金时间。当时对自己进行评估后,认为脱产考 GMAT 是合理的选择,因此暑假一直在复习 GMAT,当然这也是基于我已经有了 2 份实习的底气。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因为我直到 9 月底才勉强刷到 700 分。如何来确定是否要边实习边准备标化考试呢?我认为这基于你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我朋友当中有暑假去可口可乐实习,后来 12 月才考出 GMAT 申请到西北大学的,也有手拿 tier 1 咨询实习,却因为没时间刷 GT(最终普通 71 党)结果只拿到西北和 IC offer 的(在我心里 TA 的 bg 值得美国 top 10 学校)
2.选校
这里只讲商科中我做过调研和感兴趣的。
我的大学四年一直是一个尝试去探索自己想做什么和擅长什么的过程。我本科学的是金融,但在整个金融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股票市场和会计不是很感兴趣,没有很敏感的 sense,所以开始尝试去探索别的行业。在做了咨询和市场研究的实习之后,我发现自己比较喜欢对宏观市场做研究,喜欢去洞察事件背后的共性、规律和本质,恰逢 BA、大数据这两年比较热门,在和 Duke 的 MBA 导师聊天之后也认为基于数据的分析是有真实价值的,也可能成为未来一个热门方向,所以决定以 BA 申请为主。
为了 BA 申请,我专门去做了一个偏人工智能的实习,用 python 做一些 machine learning 相关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 coding,而且也不是很擅长编程;另外,在申请的过程中也和一些 BA 行业的朋友交流,发现目前国内没有特别多适合 BA 的岗位,要不就是偏 data science 要不就是偏纯咨询(只会用到 excel 和 sql,更看重你的经验和 business sense),BA 学到的很难应用在国内市场。由于我本人的职业规划是直接回国求职,我会稍稍不那么看重项目本身的 quant 强度,更看重对 business sense 的培养,对分析能力的锻炼,以及学校综合的 reputation。
3.文书和 CV
很多人请中介的主要原因是需要中介帮助完成大量文书。这里我建议,在判断中介的文书写作能力是否靠谱之前,自己先要形成一个基本的判断水平。什么样的文书称得上是好文书?资料千千万,我自己是先看完了哈佛 MBA 文书,以及太傻十日谈,形成了对好文书、正确的申请态度的基本判断标准,之后再去 judge 中介的文书水平。
此外,每一个小细节都不要放过。我的 CV 改到第 10 版才满意,每个学校的 PS 也都改了五遍以上。你要相信每一份付出都会有好的结果。
4.如何和中介通力合作,达到最理想的申请结果
今日和一位朋友聊天,她说她在她最终录取的项目里面算是 bar 最低的那一档人。她分析为什么她的申请结果还不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是很完美主义的人:前后换了 3 个选校老师,2 个文书老师。而且 offer 学校的文书是专门找了熟悉该校风格的人帮忙全程改,来来回回改了四五遍,加上她自己的面试能力不错,才中彩票进了专排第一,综排前 15 的项目。
我的经验也是如此,选校基本是自己敲定,再和中介讨论调整一两个学校。每个学校的风格、这个专业相关的信息等等在 CD 用关键词搜索了个遍。比如迈阿密我是听了 CD 的讲座后直接和负责中国招生的老师约了面试,有些学校我看到它申请后可以 update 资料,特地更新了 500 强的实习发邮件给 admission...等等。中介不可能所有的经验面面俱到,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自己去努力打破信息不对称性。
除了选校,之后的网申、文书、提交的 timeline 掌握一定要自己把控,和中介 double check。我在网申过程中不止一次揪出中介的填写错误,申请 IC 的时候甚至提交了才发现我们双方都未注意到的一个细节错误。文书也是来来回回修改,有时候会出现意见的分歧,我自己额外找了藤校本科的熟人和 MBA 导师沟通来 check 谁的想法是对的。
5.标化趁早考,否则火葬场
IC 是 con 雅思小分 6.5,我在雅思上来来回回考了 8 次也是没想到。结论:HK 可能对写作压分(复议通过),中国区口语写作都会出现压分的情况,19 年雅思听力阅读难度增加一大截,剑桥系列能参考的难度所剩无几(18 年考了 4 次,19 年剑 14 出版之后考了 3 次)。另外对自己的 GMAT 成绩也不是很满意,但是在考了 2 次之后已经接近第一轮 ddl 了,大四上又需要补学分,实在是考不动了……也是申请季比较后悔的一件事情。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