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岁出国到现在,一晃眼在英国已经呆了四年了,我觉得这四年也是我人生中成长与改变最快的一段时间。今天就想来聊一聊:英国留学的这四年教会了我什么?
在国内九年制义务教育下成长的我一直觉得学习好就完事儿了。学习好就能获得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奖励,考上好的高中、大学,似乎前程就是一片光明。出国前的我从未想过以后要做什么,但临近出国时却瞬间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英国高中Alevel的选课直接决定了以后大学可选专业的范围。
比如大学想考医学、心理相关的,Alevel就必须学生物化学。于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思考自己未来想学什么、想做什么。这样的思考一直持续到现在:从Alevel选课、本科选专业到现在即将考硕士的我又开始纠结硕士学什么。总说大学生是迷茫的,或许就是因为难以找到目标,毕竟将兴趣与工作结合实在是太难了。
但在寻找目标的过程中,我在不断地进步、学习更多的知识、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我也曾经历过考本科时不断坠落的失意感,当时觉得天都要塌下来、失去目标和动力了,但进了大学以后发现不过如此、并不存在一考定终身的说法,大学也不是人生的终点,在失败中不断寻找新的目标。
我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学校就是以作业多出名的,当时每天从早到晚按照课表上课、晚上回家还得做一堆第二天必须交的作业。所有学科都会扔给你一堆卷子,让你反复练习、熟能生巧。但出国后,突然间就没人管了:学校作业很少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每天的课也不多,基本全靠自学。
刚出国时我还会每天早起,一下课就去图书馆自习,认真预习上课刷题复习,但渐渐地我开始变得懒散:逃课、上课睡觉、不再刷题...结果是悲惨的。
到了大学课更是少得可怜,一周需要打卡的课不过3-5小时,剩下不用打卡的大课一周也就8小时左右,平时基本没有作业,一年也就两次小考一次大考,一年下来可能老师根本不认识你是谁,全靠自学。当然,我说的是我的大学我的专业,不会一概而论,但身边很多朋友都是如此。
于是我被逼着自律,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善用日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娱乐、实习、社交等各方面的事儿。我还是无法做到完全自律,也会经常偷懒、被糟糕的心情影响,但我在“自律给我自由”的路上不断前进。
相信很多人都有听说过,西方教育理念就是希望从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很重要。不然你只会像一台没有脑子的机器,一板一眼、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Alevel的时候选了历史,后来大学又选修了哲学与政治相关的课程,都是需要写论文的。
这儿的教授不会教你怎么写、也不会给你提供思路,只会引导你自己思考,所以很多时候,我只能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先去理解别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再给出自己对这个问题及别人看法的见解。这很难,我还在不断地学习,但至少我愿意去思考,而不是等着别人来告诉我要怎么做。
在国外留学的人基本都会感到孤独,因为我们长大了、身边的朋友少了,再加上在异国他乡没有父母亲人的陪伴。我是很害怕孤独的人,却也被逼迫着不得不慢慢习惯孤独(虽然现在还是没能做到)。
大部分时候都会一个人去超市、拎着很重很重的两大袋东西走二三十分钟回宿舍;一个人在半夜游荡在伦敦市中心的街上,看着人来人往的人;偶尔一个人去吃火锅或是别的非快餐类餐厅,会面对服务员诧异的眼神;经常面对生活中突发的各类状况:银行卡被盗刷、包裹不知道被寄去哪儿了、巨麻烦的搬家...需要一个人打很多电话发很多邮件去处理。
我不能说我做到一个人把生活过得很好了,但至少我经历了这些我在国内不会经历的事儿,变得独立、变得成熟。
我不能说以前的我是个很自卑的人,但那个时候的确没有看到自己身上的什么闪光点。出国以后在一次次的社交活动中,我变得自信、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在哪儿,并学会展示自己的优势。因为你不展示,没有人会看到;因为当你自己都不欣赏自己的时候,没人会欣赏你。
自信是自己给的,自信也不等于自傲。不管是去什么样的活动/实习,总会有一个session叫做public speaking,就是教你如何在公众场合演讲,而想要成为一个好的演讲者,自信不怯场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变得自信以后,拍照和走在路上,人家也会觉得你气质超好!很多人出国后学会了烧饭,但这个技能点并不属于只会吃的我hhh。我不知道若是没有来英国,是不是我也能学会这几项,毕竟人生不能同时选择两条道路。
但却心存感激、并不曾后悔当初自己一意孤行地出了国,希望今后的那些年,可以收获更大的成长。
也祝愿即将来英国的你们,能够个有收获、不虚此行。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