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晚上9点20分,我接到了Max打来的电话,得知他刚刚获得耶鲁大学offer的喜讯。或许是这一路走来,积淀了太多的努力和期盼,当梦想真正实现的时候,我俩反而多了一份冷静和释怀。
从南外理科班的种子选手,到放弃理科学术活动,一年阅读30本中西方人文经典;从高中课堂走入社会底层,用心辅导外来流动儿童;从提前批哥大被拒到常规批逆袭耶鲁......
作为他的导师和最亲密的战友,我有幸见证了Max高中生涯的内在重塑与自我超越。在此分享他的成长经历,希望对未来美本申请者有所帮助。
初次见面时,Max留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好学生”,优势是成绩出色,学术功底扎实,劣势是缺乏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行动,少了“美国好学生”身上往往所具有的公民意识和家国情怀。
我判断,造成此现状有主要两个原因:
其一,缺少足够的课外学术阅读,从而无法真正了解这个社会是什么样,面临哪些问题,以及为什么这些问题是值得被讨论而解决的;
其二,缺少合适的契机,走出高中校园,去亲身感受并建立自我和社会的联系,从而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令人遗憾的是,Max的情况并非个例,缺乏阅读和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中国高中申请者的通病。
过分重视单一的“校园课堂”,而忽略了另外两个重要的人生课堂——“阅读课堂” 和 “社会课堂”;学生们忙于应付各种考试,积累各式荣誉,却忽略了美国大学教育哲学的本质。
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曾说过,今天的学校等于明天的社会。而美国大学的建校初衷,就是为了更自由公平的社会而培养接班人,从而成为“美好明天的守护者”。
所以,通过阅读,来帮助Max更全面和深刻地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每一个年轻人肩上的责任,就成为了我最重要的任务。
过去的一年里,在我们自身 “思泉” 人文阅读项目的基础上,我们为Max制定了一份涵盖30本中西方人文经典的个性化书单——
其中包括一些大部头理论著作,如罗尔斯的《正义论》和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也包括一些紧跟当下社会热点的通俗类读物,如《守护全球化》及 《乡下人的悲歌》等。
通过阅读这30本书,以及我俩每周甚至每天的不断交流和思维碰撞,我在Max身上渐渐看到了阅读的力量。
Max不仅在耶鲁的文书中开始言之有物,引经据典,还可用书中的观点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质疑自我曾经的幼稚和偏执。
比如,他开始意识到学习成绩不好,不一定是学生自己的错,而从小到大父母引导的缺失或许是更主要的原因。反之亦然,他自身成绩好,也并不一定是因为自我天资聪慧,而只是因为“运气好”——出生在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
阅读所带来的思想启迪之光,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照耀在字里行间,浸透于言行举止。渐渐地,Max不再恃才傲物,而能换位思考,同情弱者;他开始走出自己的“小我”世界,开始关注“更大”的社会变迁。
好比哲学家罗素形容著名思想家维尔根斯坦的一生为 “天才履行其责任”的一生,我很欣喜地在Max依然稍显稚嫩的脸庞,看到了“那使命感照耀的眼神”。
西方有句名言,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意即语言永远是苍白的,只有行动才具有说服力。
是的,如果Max满腹经纶,却永远纸上谈兵,空论天下事而无实际行动,那渐渐地也将沦为键盘侠,也注定无法打动耶鲁大学招生官。唯有知行合一,才能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完成对社会进步真正的助力。
所以,当Max基本完成对自我与社会认知的重塑后,我开始引导他思考以下重要的问题:这个社会与我何关?我能让未来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吗?如果能,我能做些什么?
通过进一步的对话,Max选择教育公平作为他未来奋斗的方向。他开始关注大城市里的外来务工者和他们背后成千上百万留守儿童,他开始探索帮助这些儿童获得更好教育的方式。
通过我们的牵线搭桥,Max决定利于高二高三寒暑假和周末的所有课余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某公益组织中,成为了一名全职实习老师。
他的任务简单而艰巨,教好5位高中辍学生(均为外来务工者子女,因为所在城市不允许他们继续在当地高中上学,又因种种原因无法返回家乡,从而进退两难)的数学,让他们在未来获得进一步受教育或求职的机会。
如今一年过去了,Max的数学教学成功吗?实话说,效果难以衡量。但这段经历至少让Max收获满满。
首先,他通过“社会课堂”,对原本只停留在纸面上的概念,如教育公平,社会分层,贫富差距等,有了具体且深度的认识。
相信未来当他在耶鲁课堂里谈论起中国城乡教育公平的问题的时候,他眼中必是那一张张批改分析过的练习卷和他5位学生时而求知若渴、时而迷茫无助的眼神。
其次,他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人生发展的方向。
因为这段经历,他打算在耶鲁同时学习社会学以及数据科学,希望未来像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一样,通过现代科技,提升教育公平。
最后,也是最令我感动的一点,Max在他学生身上,在所谓的“弱势群体”身上,感受到了“强者”的勇气,和对美好生活不懈的动力。
不少学生,哪怕父母要求他们回老家找份工作嫁个好人,都坚持留了下来,只了更好的教育和未来。“成为一个普通的学生也需要一种特殊的力量。而只有奇迹般的毅力和勇气才能和她一样。” 他在耶鲁文书中如此写到。
Max用自己的汗水和思考,向我们诠释了如何才能做出美国名校所真正欣赏的课外活动——是学生真正想为这个社会所做的;无私投入、无问西东的奉献。
Max每天来回坐4小时地铁,就为了给学生上2小时的数学课;这更是一次重塑自我、重新受教育的过程。就像杜克大学所宣传的一样,“Challenge Yourself. Change Your World”. 学生不单单在活动中帮助影响他人,也同时被影响,被感染,被鼓舞,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