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重境界
已经上过一轮学术活动班,跟着进度书本上每章节题目零零碎碎做了一些。踌躇满志,看看学校里做的简单题目,觉得自己偶尔能解几道难题很厉害。但是学校里面的考试也不是次次能考高分。为此你会自己安慰自己:“学校里考的都是学术活动不会考的细枝末节”;会在心中感叹:“那些实验步骤记住有什么用啊!”。觉得自己生来就是应该属于学术活动,属于难题的。
第二重境界
参加过学术活动班级几次考试,发现自己成绩平平,在班中虽然没有落在很后面,但也没有能出类拔萃。这时班中那些一直拿前几名的同学已经被大家送上“大神”,“学霸”的称号,看着他们,心中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学术活动方面没有天赋?”与此同时,学校里面虽然每次作业做得仍然很快,但错误仍然不断,校内考试名次也未能出挑。
第三重境界
经历过犹豫彷徨,还是咬咬牙决定走学术活动这条路。开始打听“大神”们除了在上公开机构的大班外,有没有什么“小灶”,开始拜托父母寻找老师团小课,希望听了某老师的课后能豁然开朗,成绩大幅提高。父母帮你报了很多的辅导班,每个老师各有所长,周末疲于奔命,上课时候的确感觉很有收获,每个老师对相同的题目会有不同的解法,让你感觉眼前一亮。但上课过多,导致课下来不及做老师布置的作业,真正一套完整的考卷考下来发现分数也不高。
第四重境界
这个阶段,你已经开始意识到做题目的重要性,开始“刷题”了。看到“大神”买了什么书自己马上买一本一模一样的。同一个章节,你会把你所买的书的各个章节都看一下,把书上会做的题目都做一遍,不会做的题目参考不同的书,有答案的就看一下,没有答案的先放一边,心中对自己说“等以后有空再看”。学术活动班考试时,你会发现有不少你做过的题目了,这时你的成绩会有一个提高,甚至有几次能考到班级前几名了,不少同学开始称呼你为“大神”。你表面谦虚,心中发虚。因为你知道考的高的几次正好是因为那张卷子中大多数题目你见到过,而不是解题能力真的很高。你对没见到过得题目仍然心生恐惧,束手无策。
第五重境界
不同书上会做的题目你都会了,你开始重新一本一本翻书,去看那些当初不会做的题目,你发现自己还是很多不会做。你开始急切的希望能有人能为你针对你不会做的题目为你答疑。你开始请教“大神”或者身边老师,希望他们能回答你所有疑问,心里默默的许愿:“希望把这些以前不会的题目搞懂后水平再上一层楼”。
第六重境界
你仍然在大量刷题,也不断发现新的不会做的题。你发现你身边的答疑渠道无法满足你的需求,你会上网加入一些讨论群,把不会做的题截图发到群里寻求解答,你会发现原来你不认识的“大神”还有很多。这个阶段,随着你题目越做越多,你的学术活动成绩慢慢稳定下来,虽然没有班中前几,但已经紧跟“大神”步伐了。但你还是会心中忧虑,你不清楚你考得的分数究竟是你做过了这道题所以作对,还是由于你的水平已经还不错了。
第七重境界
市面上的题目几乎你都已经做过了。身边不时有同学来问你问题,你也在网上开始解答别人的疑问。你发现,好像帮助人家也能使自己水平提高。为了帮别人搞懂认认真真写下一道题目的解答过程好像对自己思路也是一个很好的提升。你仍然渴望接触新的题目,所以你会央求“小灶”老师不断出新的题目来考考你,其实你心里是想不断确认一个问题:“对于新的题目,我究竟有没有解题能力?”
第八重境界
你不再刻意追求新题,回过头去重新看当初做过的一些题。你选择一本书,从第一章看到最后一章,你开始思考作者为什么每个章节选这些例题,这些例题有什么特点。你开始一题一题看做过的习题,心中好似有一只打勾的笔,在每道你会做的题目上打勾,在稍微有点卡壳的题目上多多思索一段时间。你开始思考每道习题分别考察了哪些考点,你开始回顾整个章节,你会思考,这个章节除了这些习题考察的章节外,还有没有漏掉的典型考点。这个境界,你的成绩已经稳定在班级前列,你掌握的知识体系已经完善,你回过头再去考学校里的考试,虽然有些知识点并不是你学术活动中的重点,但你往往能高屋建瓴,一眼看出题目的考点,在学校考试中也能名列前茅。
第九重境界
你温习过所有你已经做过的题目,你开始心中形成一个个模型,你知道这些模型能演化出的不同考点,任题目如何变化,都不离其宗,你不再害怕新的题目。考前你胸有成竹,你知道可能每次考试会有些许意外,但你知道,按你的水平,这些意外都是可控的。你知道该做出的题目你一定都能做出,你做不出的题目一般别人也做不出。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