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一样的自己!
大家常常在电视荧屏上看到穿着光鲜的少男少女在蓝天白云下唱着跳着喊出这样的口号,看着很是激动人心,仿佛只要拥有了某某产品,就能改头换面,让自己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然而当美国大学的招生办一本正经地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要怎样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许多中国学生就会在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面前踟蹰不前。
——是啊,我到底有什么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活不是广告,要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也并非像广告中描述的那般简单,只需一片口香糖,一件新衣服,或者一个新化妆品,就能让你变得更有个性。“个性”(identity)是更为深层次的概念,它深深根植于一个人的性格、思想、爱好、经历、背景,它就像是鲜明的标签,让一个学生能够在申请中展现出独特的色彩,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招生官的眼球。这么说还是有些抽象,我们先来看看申请中我们最常用到的通用表格(common application)的一道文书题目:
Reflect on a time when you challenged a belief or idea. What prompted you to act? Would you make the same decision again?
回忆一下,你是否曾经挑战过某种信念,或者质疑过某种想法。你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如果给你第二次机会,你是否还会这么做?
这个文书题目,被我的学生们一致评价为通用表格中最难写的一道题。为什么?因为它需要申请人展现出自己特立独行的一面,勇于挑战权威,勇于质疑观念。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挑战权威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着在家里要听家长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即使是成长环境相当宽松的95后,也难免碰到社会固有观念的壁垒,不敢轻易逾越。然而这种不轻信权威的能力,正是美国大学所珍视的“个性”的重要部分——没有独立的思考,就不会有独立的人格,那么也就不会有个性可言。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独立的思想,这个概念跟美国大学经常强调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类似,是一种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经过缜密的分析和考量,得出自己的见解的过程,并不是对别人的观点一律进行反对,那样只会被学校当作头脑简单的激进分子。“权威”并不等同于“错误”,它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更有可能的是正确的和错误的观点都参杂在一块儿。学会将错误的观点筛选出来,是培养个性的必经之路。
除了独立的思考能力之外,美国大学还非常看重学生改变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能力。“改变世界”听起来好像很恢弘壮观,但是落到小处,无非就是让自己周围的人生活得更舒心一些,方便一些。比方说某个生活小区里的运动器材已经十分老旧,许多都不能使用,学生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拉赞助的方式也好,自己卷起袖子修理的方式也好,把这些器材恢复如初。这样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一批人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便利。而这个点说到底,其实也是“个性”。为什么别人觉得保持现状挺好的时候,你要寻求改变?为什么你就不能跟别人一样呢?因为你是一个需要用行动来展现自己的不同之处的人。塔夫茨大学的文书题目就体现出了美国大学的这种价值观。
Nelson Mandela believed that "What counts in life is not the mere fact that we have lived. It is what difference we have made to the lives of others that will determin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ife we lead." Describe a way in which you have made or hope to make a difference.
纳尔逊·曼德拉相信:“生命中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我们活着这个简单的事实。我们给他人的生命带来的改变,才能决定我们自己生命的意义。”描述你曾经带来改变的一种方式,或者是你希望带来改变的方式。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个性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要用行动来证明的。一个离群索居,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也许会被别人称赞上几句“很有个性”,但是这种孤立并不等同于真正的个性。如果你的人格没有很好地折射在你所做的事情上面,即使用再华丽的语言来描写你的人格有多么深刻磅礴,也难免显得单薄,无法与那些脚踏实地做了事情的申请者抗衡。行动始终是最有分量的说明书。
分析了两种常见的要学生展现个性的题目,我们就可以总结出来美国大学希望从哪些方面来审核一个“有个性”的学生了。
只要能够在文书中体现出这两个点,那么向学校展现自己的独特之处的任务,也就算是圆满完成了。这个时候屏幕前的你大概已经把眉头皱成了“井”字,开始苦苦思考着表面上看起来平凡的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具有如此高大上的品质。其实,“个性”固然是中国学生普遍的一个软肋,但也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难关。接下来我会结合我们的学生往年录取的实际案例来讲解几个小技巧,让你能够更加轻松地在申请文书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在阅读的时候,也请牢记,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小技巧,大前提都是要在文章中遵循上面提到的两个黄金原则: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带来改变的力量。
幽默感是中国学生在申请中最为欠缺的东西。难道是因为中国学生比其他国家的学生都更苦吗?答案还真是这样的。很多孩子回想起自己以往的十几年人生,往往都充满了艰辛,于是写出来的文章也充满了血和泪,苦得像小白菜一样。再加上中国的基础教育往往强调严肃的、抒情的文风,不鼓励轻松俏皮的文风,导致众多学生的文章都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似乎不把招生官煽情得掉下几滴眼泪来就不算成功。这个时候如果有一篇文章能够表现出幽默感,让招生官嘴角上扬,就会很容易地跳脱出来,显得与众不同。
拿我以前辅导过一个拿下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录取的学生做例子。他的分数在众多竞争者中并不具备竞争力,而他的秘诀恐怕就是文章中的幽默感。他二萌二萌地描述自己怎么试图做一个特斯拉线圈给手机充电,结果把手机给啪叽打坏了,然后又描述自己想要检验电视广告里常说的震动式腰带能不能减肥,所以给几只小白鼠的肚子上捆了个小马达,让它们每天都震上两小时,很是销魂。最后他满足地总结道,科学真好玩啊。他的重点不在于炫耀自己做的这些实验有多厉害(事实上实验失败的远远多于成功的),而是欢快地描述实验中的小细节,把读者拉进了当时的情境之中。
在激烈的申请竞争中,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大神”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爱好,比方说我们获得达特茅斯全奖录取的孩子从八岁就开始学习说快板,获得康奈尔大学录取的学生则能够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一条栩栩如生的喷火龙,不用胶水、剪刀或者木棍,只凭借一双手就完成全部工作。他们把精力和时间放在一般人不会注意的领域,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使得他们显得非常有个性。如果你现在离申请还有一段时间,也不妨多关注关注这种生僻的领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你能够在某个领域做精做专,在申请的时候也能拥有独特的优势。
但是如果你没有过多的时间,也没有这种另辟蹊径的兴趣爱好,就尝试在看似平常的兴趣爱好里挖掘出不一样的点来。这里我要用一个录取了纽约大学的学生做例子。她的兴趣是享受美食,想必许多吃货都跟她有深刻的共鸣,没有人会拒绝一顿丰盛的佳肴。可是仅仅在文章中描述自己有多么喜欢美食,这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指导着她去思考美食与生活的关系,寻找一个可以切入的点。最后我们将切入点落在了“乡愁”之上。一个地方的美食,往往是与这个地方的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能够通过品尝美食,回溯家乡的文化,乃至祖国的文化,那么“吃”这个活动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于是在她的文书中,她描写了自己因为在海外求学,总是很馋外婆做的辣子鸡丁,于是在美国高中办了个“文化厨房”的活动,让大家把自己的家乡菜带来厨房烹饪,分享自己儿时记忆中最好吃的菜。这样她就超越了一般吃货的境界,把品尝美食变成了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活动。
说到家庭背景,这个往往是中国学生忽视了的资源。父母的人生经历要比学生本人的丰富得多,父母的身上也许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可以诉说,成为学生自己的故事的楔子。比方说父母早年在商界的艰苦打拼,可以作为学生从商的动力;又比方说父母对国学的热爱,可以启发学生在传统文化领域的探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在文书中适当地展现自己的家庭背景,有利于招生官了解到你成长的环境,从而对你有个更好的认识。不过家庭背景固然可以凸显,写的时候要注意主次分明,不要让一篇文章变成专门介绍你父母的个人陈述,让你自己变成陪衬。我曾经给一个孩子修改过个人陈述,他在文书里特别自豪地描述自己的父亲是怎样一个脾气火爆、个性强硬、工作能力极强的人,每一段写的都是父亲的故事,最后结尾深情地总结道:这就是我的父亲。这篇文书本身写得不错,但是看起来更像孩子父亲的申请文书,而不是孩子自己的申请文书。如果这是要申请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也许没问题,但是如果申的是本科,那就离题千里了。
为了让大家把握好描写家庭背景的度,我要用一个录取了史密斯学院的学生的主文书做范例。她的父母因为工作关系,在非洲的苏丹驻扎过一段时间,她也在那个极度贫穷且面临着内战危机的国家呆了一整年的时间。那个时候孩子的年纪并不大,只有八九岁。所以她在初稿里完全没有提到这段经历,认为不是很重要。但是我和她面谈之后,意识到这段经历是让她与同龄人区分开来的重要的点,童年时期在苏丹的经历,能够跟她之后的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很好地解释她为什么要关注那些社会边缘的人群。于是我指导着她在主文开头,描述她在南苏丹的时候,见到那些因为内战而逃亡到城市里露宿街头的人们的震惊感,然后再接上她长大之后帮助他人的行动。这样,她的家庭背景让她的活动升华了一个层次。
读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开始思索,如果缺乏幽默感,又没有独特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也非常普通,是否就很难在申请文书中表现出个性来了?先别急,还有一个能够迅速上手的技巧,那就是寻找出你的两个差异最大的特点,将他们放在同一篇文章里。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娇小可爱的女孩子,你可以描述自己特别喜欢看橄榄球联赛,还想去打一打,体验一把在赛场上撞人或者被人撞飞的豪爽感觉。在现实生活中,反差可能会出现在各种各样的领域,如果能够把这些反差提取出来,写到文书里,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之前我辅导过的一个学生,就抓住了这种反差的精髓。他是个身高一米九三、身材健硕的运动员,却在文章中描述自己怎样给一群两三岁的聋哑儿童当保姆,照顾他们的事情。他写到那些小孩把他当成大树攀爬,他的身上总是挂着好几个小家伙,让人忍俊不禁。这种鲜明的反差很好地烘托出了他的心地善良的特质,让他获得了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学院的认可。
寻找“个性”之路看似漫漫,其实也没有那么遥远。个性往往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里,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里。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希望你能够找到克服中国学生的软肋的方法,自信地对自己说一声:“做个与众不同的自己!”
本文为AADPS原创。我们每年夏季会更新最新美国大学本科申请文书题目和权威院校指南,欢迎把网站aadps.net加入电脑浏览器收藏夹。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