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我们对伦敦政经大学的介绍与答疑,同学们是不是对学习A-Level经济学课程更有信心了呢?A-Level经济学专业词汇是一大难关,不过,如果理解了每个词汇的内涵,难关便不攻自破了!
跟大家分享部分常见的经济学词汇
1. 替代品 Substitution Goods
火柴和打火机有什么关系?显然,它们的用处差不多。如果火柴的价格上涨了,人们就会更多地购买打火机,打火机的需求量就会上升。经济学家说,具有这种关系的商品互为替代品。替代品的存在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个福音:他们至少可以不必“从一而终”。
2.替代效应 Substitution Effect
如果CD唱盘的价格上涨了,音乐爱好者们会怎么办?他们或许还会继续买CD唱盘,但恐怕不会像以前买的那样多。他们会被迫以磁带、电台的音乐节目,甚至现场的音乐会等等这些东西来替代CD唱盘,这就是CD唱盘价格上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
3.互补品 Complementary Goods
有新闻报道说,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电价大幅下调之后,不但农民高兴,连电视机的生产厂家也跟着喜出望外,因为农民纷纷进城把电视机一台一台地抱回家。这个结果恐怕是许多人都不曾想到的。但经济学家说,这不足为奇,因为电视机与电是互补品:它们必须同时消费,其中一种的价格下降必定会导致另一种的需求量上升。
4.偏好 Preference
消费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件物品而不是另外一件?经济学家回答,因为他对前者的偏好甚于后者。偏好表明了消费者的态度:相对来说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经济学家认为,人们的偏好是稳定的,正是这种稳定的偏好决定了人们在机会集合内的选择。
5.效用 Utility
人们为什么要消费一种物品?所有的回答可以归结为一点:它能给人们提供满足。这种满足被称为效用。效用这个词在经济学里的命运颇为坎坷。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计量效用,就像长度可以用米、时间可以用秒计量一样。这种努力失败之后,他们甚至宣称,选中效用是一个不幸。后来,经济学家们注意到,问题并不像前人说的那样糟:当一个人选择苹果而不是橘子时,我们只需要知道苹果带给他的效用比橘子高就足够了,至于高多少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在这个意义上,效用与偏好殊途同归。
6.边际 Margin
边际是在“增加的”或“额外的”这一意义上来使用的。比如说,当你吃一个额外的蛋卷冰淇淋时,就会有一个增量,而这个增量就被称为边际效用。经济学家们非常热衷于使用边际这个词,似乎离开边际分析他们就会一事无成。
7.弹性 Elasticity
在1881—1882年冬季的某一天,经济学家马歇尔一定非常快乐,因为他刚刚把“弹性”引入到经济学里。这个概念描述了因变量相对变化同自变量相对变化的比率——若价格上升1%将导致需求量下降2%,那么需求的价格弹性就是2。这个概念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已经被经济学家们广为使用并习以为常,但在当时它绝对是新颖的和激动人心的。那时,经济学家们已经注意到需求(或供给)变化与价格变化的幅度常常并不一致,但进一步的研究却需要把这种不一致明确地表示出来。弹性概念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
8.效率 Efficiency
效率意味着不浪费:经济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同时使自己的境况变得更好。这样定义的效率被称为帕累托效率,得名于伟大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如果一个人可以在不损害他人的同时改善自己的处境,经济学家就说经济的效率提高了,并将其称为帕累托改进。
9.公平 Equity
在一种分配中,如果没有任何一个人羡慕另外一个人,那么就可以把这种分配称作是公平的。显然,均等分配一定可以实现公平,但公平却并不一定要求均等。如果亚当喜欢苹果,夏娃喜欢橘子,而上帝只赐给他们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那么均等分配(每个人半个苹果半个橘子)虽然公平,但显然有一点愚蠢。较好的做法是把苹果给亚当、把橘子给夏娃,这样他们两个都会更满意一些。经济学家通常认为,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并不自动带来公平。为了实现某种程度的公平,政府就要有所举措。
10.需求 Demand
需求描述的是某种商品的各种可能价格与在这些价格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消费者”与“能够”尤其值得注意。消费者既可以指一个,也可以指消费者的全体,同前者相对应的需求是个人需求,同后者相对应的是市场需求。而“能够”是决不能被忽略的,它表明了需求与需要的差异。你可能需要大一点的房子、好的音响、山地车、漂亮的背包……但是当你买不起它们的时候,它们仅仅是你的需要,而不会构成你的需求。
11.供给 Supply
供给描述了某种商品的各种可能价格与在这些价格上企业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其要领与需求的定义如出一辙。这似乎表明,供给与需求在经济学里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事实上正是如此。供求分析是经济学家的看家本事,供给和需求就像一把剪刀的双刃,是经济学家手中不可多得的锋利武器。
12.价格 Price
当供给和需求可以自由发挥作用时,价格衡量稀缺的程度。对于经济学家来说,价格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东西,因为它们传递关键性的经济信息。假设国家遭受了旱灾,谷物供给大幅减少,人们必须因而减少对谷物的消费。但是他们怎样才能了解这一点呢?一种可行的办法大概是在全国发行的报纸上登载一篇报道,通报人们不得不少吃一些谷物。但它会被看到吗?即使它被看到,人们会重视它吗?人们为什么要重视它呢?作为替代报道的办法,谷物价格的提高似乎更为有效。家庭不需要知道价格为什么提高,人们不需要知道详细的灾情,人们需要知道的全部就是,在高价下明智的做法是减少对谷物的消费——价格传递了谷物短缺的信息,鼓励家庭减少谷物消费。经济学家以外的人在价格中看到的东西要丰富得多。
13.均衡 Equilibrium
在经济学中,均衡指一种均势状态,在此状态下,经济内部不存在变动的力量或原因。这或者是一种皆大欢喜的状态,每个人都乐于接受它;或者是一种作茧自缚的状态,每个人都被迫选择它。但不管人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种状态,这都是他们能够作出的最好选择,因此没有人愿意改变它。
14.利息 Interest
当我们把钱借出去时,对方不但会承诺一定在将来归还这笔钱,而且通常会答应付给我们一些“额外的报酬”,也就是所谓的利息。借钱的人为什么要支付利息?答案在于货币的时间价值:今天的一元钱要比未来的一元钱有更高的价值,或者说,今天的一元钱同未来的更多一些的钱具有相等的价值。因此,我们收到的利息并不是什么额外的报酬,它们仅仅是我们应该得到的补偿。
15.租金 Rent
对固定供给的要素所支付的报酬就是租金。大多数篮球运动员只能挣取工资,因为训练出一名球员并非难事,但迈克?乔丹赚到的就是租金,因为乔丹只有一个。一个人能达到收取租金的地位,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因为租金是容易赚到的钱——它们是完全由需求决定的收入,这种收入大大超过需付出的努力。
16.资本 Capital
资本是人类生产出来又投入到生产中去的东西。使用资本进行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使人类获得更多、更好、更丰富的产品成为可能。工业革命之后,在生产中大规模利用资本成为生产的主要特色,“资本”甚至享有了与“主义”并列的殊荣。
17.固定资本 Fixed Capital
像厂房、设备等可以长期有效使用的资本就被称为固定资本。其实,固定资本并不完全固定。厂房、设备在使用时肯定有磨损,它们最终也一定有寿终正寝之时。在经济活动中,固定资本的性能既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又会对此后生产力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
18.流动资本 Circulating Capital
在生产中只能使用一次或在短期内就被消耗掉的资本,像原材料、燃料、半成品等被称为流动资本。用流动来形容资本真是再形象不过:它们总是被源源不断地投入生产,以致生产线干脆被一些人称为流水线。
19.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
日本和德国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在二战的废墟上奇迹般地起飞?一些经济学家回答,虽然战火摧毁了几乎全部物质资本,但人力资本——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和生产技能却保存了下来。有了人力资本,生产的恢复就不再是个问题。人力资本对于生产的重要意义逐渐被人们认清,连比尔?盖茨都承认,他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花在了招聘人才上。
20.资本形成 Capital Formation
资本形成是增加未来生产的手段。无论是哪一种资本形成,都意味着对当前消费的某种放弃或节制,这是为了在将来生产出更多的消费品。不过在技术水平不变时,资本形成提高未来生产的能力将是递减的。对于大多数具有正的增长率和时间偏好率的经济来说,只有当资本形成达到这样一个临界点:在该点递减的资本边际净产品刚好下降到为维持资本—劳动比率所需的边际投资量上,社会才能实现未来消费最大化,即满足积累的“黄金规则”。在市场经济中,利润动机未必能容易地保证企业的资本形成达到最优规模。而宏观经济的停滞或衰退又会导致企业资本形成的大量减少。因此,为利润导向的私人企业提供一个普遍的繁荣气候以便使其资本形成达到最优规模,便成为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