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家长入门手册
前几天一个活动中,听到一个刚从公立学校转入国际学校的爸爸说,转学后,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做家长了。此语一出,引来一片附和之声。回想自己孩子刚转学时的经历,也有过类似的迷茫,毕竟国际学校的教学理念,管理方式,甚至对家长的要求都与公立学校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公立学校时,家长和老师会建立微信群,小学老师会把每天的作业发在群里,家长们在群里反馈对作业的监督情况。家长会、考试等重大事件,群里经常会有提醒。孩子的某些阶段性问题,上课开小差了,作业不认真了,老师也会微信跟家长私聊。
而国际学校的老师们倾向于邮件沟通,重大事件参见校历,孩子的成绩及报告固定时间见邮件,其他时间,似乎是你好我好他也好的状态。孩子每天高高兴兴地上学,一问作业都完成了,反而让家长们有种莫名的失落感,不陪写作业,家长还能发挥些什么作用呢。
我的体会,进入国际学校后,家长需要对教育投入更多的关注度,最大的不同是从陪写作业这种细节的关注跳出来,转变为对教育理念及孩子长期发展的关注。
01转变理念
我们这届家长大都是从公立教育体制一路考上来的,对公立的教育体制有着切身体会。大部分人选择让孩子就读国际学校,是看到了公立体制的一些痛点,比如流水线作业、填鸭式教育、过量重复性刷题、无法关注到孩子自身的特点、重视成绩多过能力等。然而到了新环境,开始了期待的全人教育、素质教育,我们又看到了公立教育的优点,比如目标明确,学术抓得紧,考评排名清晰等。国际学校在学术方面的进展和要求好像远远达不到家长的期待。
其实,不同的教育体制没有优劣之分,各有利弊。但对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来说,选择了不同体制的学校,往往意味着选择了不同的教育路径,也难怪家长们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相信大部分家长的理念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而非一味注重学术成绩。只是我们往往会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被自己原有的惯性思维带回去,从而做出一些跟初衷相悖的行为。比如国际学校小学阶段作业少,没有按分数来排名,甚至没有教材。每次跟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业,老师往往告诉家长,孩子没问题,都挺好的。这种状态会令家长们心里没谱,但是看到孩子每天开开心心,很多家长也就放松了。然而就怕比较,跟其他孩子一比,哎呀!人家的孩子已经可以读章节书了,我家孩子怎么连绘本都不愿读?人家的孩子作文已经工工整整能写300字了,我们怎么还只会鬼画符一样地瞎写?老师为什么不及时告诉我孩子的问题,是不是太不负责了?关于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过一位国际学校的校长。她告诉我,老师的理念不同,导致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会不同。国际学校的老师倾向于更多的看到孩子的优点;某些问题,她们会观察分析,如果认为是阶段性的,不需要过多干预,会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自我修正。比如女儿刚到新加坡时英文跟不上,老师从不给我施加压力,反而不停地为我缓解焦虑。告诉我,孩子刚到一个新的环境,需要适应,要相信孩子,多鼓励她,学校会提供足够的支持帮她完成阶段性的过渡。于是我站在了妈妈的角度,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适应和交友问题,看到孩子一天天自信开朗起来,成绩也自然随之提高了。
很多中国老师的习惯做法是,看到问题,尤其是成绩的下滑,就要尽快跟家长沟通,把不良倾向扼杀在摇篮里。
有时候反而不见得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有利。比如我儿子的初中老师就曾跟我谈话,“这孩子月考成绩排名远远低于入学排名啊,是不是最近玩游戏多,分心了?”我赶紧跟他爹一起搜查他的书包和房间,把手机找出来,拿着罪证跟我儿子谈话:“禁止玩手机,好好学习才是正道。”
几年后,儿子告诉我,那个时期是他刚进入中学,还没有完全适应,特别自卑的时候,只有在玩手机的时候才能找到一些自信。而在老师和父母的眼里,只看成绩,越发让自己没有信心了。我特别后悔自己当时的态度,可如果重回那个环境,我可能还会那么做。因为成绩和排名就是当时学校和家长所追求的目标。
学了教育心理学后了解到,人的发展是有层级的。人在温饱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不可能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孩子在没有爱和安全感的环境里,很难发展出完善的品格。
如果内心没有真正的学习动力,在环境的压迫之下提高了成绩又有什么意义呢?更可怕的是:为了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肯定而去拼高分,到了一定阶段,发现成绩并不代表能力,或者在成绩的比拼中受到挫折,孩子是有可能失去精神支柱,轻易放弃自我的。
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如何提高成绩,而是孩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肯定,保有对世界的好奇心,终身学习的兴趣。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了能够真正发现自我,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如何能让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内心根植下生命的内在力量,才是每位家长最该做的功课。进入国际学校后,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自己的观念,放下对成绩的执念。关注更能决定孩子长远发展的品格和能力。比如IB 十大培养目标Thinkers 勤于思考Balanced 全面发展Principled 坚持原则
Risk-takers 勇于尝试
Caring 懂得关爱
Open-minded 胸襟开阔
Knowledgeable 知识渊博
Inquirers 积极探究
Communicators 善于交流
Reflective 及时反思
如果这些目标都达到了,孩子的成绩还会是问题吗?
02 学习与沟通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希望孩子热爱学习,先看看自己工作之余是在刷手机还是在读书学习?希望孩子接受好的理念和观点,先看看自己是不是保持着开放的心态。有时候我很想劝说身边的家长们,把关注点从孩子身上转移一些吧,先过好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把你的人生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国际学校给孩子和家长都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平台,不了解学习体系,那我们自己先去了解、学习啊!不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管理模式,可以积极去参加学校组织的讲座和活动,多方收集信息了解情况。这种积极的态度对孩子也会是极好的正面影响。
当然,在加深了解的过程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沟通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尊重。
这也是来国际学校之后感触最深的一点:尊重——才能做到真正平等意义上的沟通。
我接触的每一位老师,他们对孩子,对家长都是尊重的,不是权威地高高在上,不是专业者对非专业者无知的不耐烦,而是平等地尊重。
这种尊重也更能建立起双方间的信任。因此,建议家长们抱着尊重和信任的原则来跟学校及老师沟通,提出问题而不是指责和抱怨。如果有可能,可以同时给出建议和解决办法。或许你的建议并不专业,但至少表明了一种态度:我是作为一个社区成员来提出问题的,我的目的是希望学校做得更好,是充满诚意的。
在与学校沟通时,还要注意沟通方式的问题。西方人的沟通方式,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问题,不要含糊不清,更不要把观点作为事实去反映。比如有人在家长群吐槽,看到很多孩子在课下玩手机,希望学校管一管。马上有很多家长附和,学校管理是不是不到位啊,人云亦云。
首先,大家需要了解的一点是,现象不一定是问题。打游戏这个问题,家长们的观点就有很大分歧。有人觉得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不应该在学校打游戏;有人认为,现在的时代,完全不接触游戏是不现实的。还有人说,孩子们之间互相影响,不玩游戏就交不到朋友,校风都不好了,一定要跟学校反映这个问题。我把这个问题拿去问了几个六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回答令我很惊喜。我说,“有些家长看到你们学校的孩子玩游戏,觉得这样会影响校风,你觉得这个问题严重不?”
孩子回答,“这要先看校规啊,学校是否允许课下玩游戏。如果不允许,就是不对的。但我没觉得校风不好,也没觉得不玩游戏就交不到朋友。比如我就不玩游戏,但我踢球一样可以交到很多朋友。有没有朋友跟玩不玩游戏没有必然联系。”
我觉得孩子的逻辑推导能力很强,很理性。相比之下,很多家长在这方面反而逊色了。某天听到家长们吐槽孩子近视是因为教学设计不合理,着实佩服家长们的联想能力。很多家长欠缺的是依据事实,理性判断,冷静客观分析的能力。
再遇到这类问题时,请大家先问自己几个问题:1、这是你发现的问题还是你听到的问题?2、它究竟是问题还是现象?3、它究竟是事实还是观点?
4、如果你认为是事实,有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
想清楚这几个问题后,再去跟校方沟通,才是站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良性沟通。
03家校配合
家校配合的能力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国际学校可能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支持。家长们要做的是知己知彼,了解清楚自己的需求和学校的各种资源,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我所体会到的国际学校家长的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
我认为无论在哪类学校,这都应该是第一位的。家长应及时关注孩子的运动习惯,用眼习惯、孩子对学校是否适应、交友能力等等。在孩子压力大的时候,及时做情绪疏导。必要时找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如老师、心理辅导员。
国际学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部门,对家长和孩子会免费提供心理辅导支持。并不是孩子出现严重问题时才需要心理辅导。比如我女儿第一学期不适应中学部的学习节奏,做作业总到晚上十一二点,早上困得起不来,上课也没精打采的。我觉得有问题,就带她去跟学校的心理老师沟通。老师帮我们分析了原因,并提供了切实的解决办法,教给孩子用番茄工作法进行任务管理,孩子的状态很快就调整过来了。
2、学术方面的配合:
学术不是第一位的,不等于学术能力不重要。小学阶段,是关键中的关键,是孩子学习习惯、探究精神、反思能力和自我管理等能力养成的重要时期,作为家长绝对不能放任自流。
比如,在教学资源上,孩子每进行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时,老师都会提供一些相应的书单、资料来作为学习辅助资源。一个合格的国际学校家长一定要了解这些资源。如果家长不用心去帮孩子寻找这些资源,并先弄懂这些问题,然后引导孩子深入理解,指望孩子自己去主动挖掘是不太现实的。(别人家孩子除外)
家庭作业是个很好的机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进程,也绝对是对国际学校家长的考验。孩子们的作业,可深可浅,就看家长如何引导及设定怎样的标准了。孩子的作业质量反映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深度,也侧面反映了家长对他们“深入探究能力”引导的用心程度。作业不仅考量了孩子,更考量了家长。在国际校,家长陪作业陪的是思路,方向,不是具体的答案。
3、氛围营造:
我们常开玩笑说,国际学校的家长要具备弹性,学校的氛围宽松时,比如party连着长假,我们要稍微紧一些,让孩子不至于轻易放弃之前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学校氛围紧的时候(summative连着formative),我们要松一些,少关注成绩,多关注情绪,给孩子足够的精神支持。
4、课外补习
是否补习的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我个人认为,在孩子的基础知识储备不够、家长自己的辅导能力又不足的情况下,是需要专业老师的帮助和支持的。
如果到了中学阶段,学科分数还低于4分,家长必须要考虑该如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了,尤其是英语。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中学阶段很重要的学习工具。语言的读写关过不去,不仅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当然,某些学校会免费提供课外的学习支持,家长们可以先了解是否适合自己的需要。但参加补习班也不是说交了钱就万事大吉,课后复习和作业还是要家长予以关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给孩子补习一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不能强压。要充分沟通并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力,并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
有人说,补习班是化肥,用来催苗的。我认为庄稼长到某个阶段还是需要化肥的,家长要做的是找到好化肥,不必一味排斥。
5、积极参加社团和学校活动,做好社区共建
国际学校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它可以提供给孩子和家长们一个开阔眼界、不断学习的平台。比如学校邀请各种大咖来开讲座,邀请世界级的演出团体来演出交流。参加这类活动越多,你也越能体会到国际学校的软实力。作为家长,一方面了解清楚学校的这类资源,激励孩子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一方面也可以身体力行,自己主动参加学校活动。在你融入社区的过程中,会对学校进一步加深了解,促进你更好地利用它的各项资源。比如我在学校听了某个讲座后,知道学校有一个学生主导的媒体中心,刚好我女儿对拍摄和编辑比较感兴趣,就鼓励她主动写信给负责老师,加入了这个团体。孩子加入这个组织后,在工作中学习自己所喜欢领域的相关知识,感到特别充实、有价值感。
没有完美的学校,在社区共建的过程中,也需要家长们贡献自己的力量,客观公正地向校方提出改进的建议。
比如在新加坡的国际学校时,日常跟老师的沟通不算,我曾以家长的名义向学校写过两次信。一次是关于小学孩子寄宿问题,一次是关于open-mind活动的环节设计,学校都很认真地给予了回复,之后也切实做了一些改进。
我还收到科目老师发送的感谢卡,鼓励我今后继续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育的主体是人,不立足于生活,无以成就教育。教育也从来不能仅依靠学校,家长的身教重于言传,生活的细节,对待每一件事的态度,都是教育的契机。家长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一个合格的家长也一定是懂得适度放手的家长。毕竟,孩子的人生之路需要他自己去走,过度保护过度干预反而会令孩子如温室里的花一样经不得风雨。相信孩子吧,他们一定比我们更优秀,因为未来是由他们创造的。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