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赫德双语学校建校3年来,她在上海诸多学校中率先践行“设计思维”教育理念及课程;用“中文全课程”攻克国际化教育的语文痛点;用古琴、土布特色课程打造学生的“中国灵魂“…… 而在今年毕业季到来之时,我们得知上海赫德学校3位八年级学生“8升9”被优秀美国高中录取,不禁由衷为他们感到高兴。要知道,中国大陆学生申美高多半是“9升9”,赫德学生能与美高无缝对接,正体现了他们的实力。于是,我们重访了两位中学部的校长——中方校长车校长和外方校长被大家亲切地称作Mr. V,还访问了几位学生,期待从他们那里了解:上海赫德学校是如何培养在国际升学方面有竞争力的孩子的?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学部校长四川大学语言学硕士、英国巴斯大学国际教育硕士,拥有超过20年的公立及国际学校教学和管理经验,曾在成都美视国际学校担任高中IB课程教师、中文课程主管,并在重庆耀中国际学校担任中方校长。Mr. V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学部校长Mr. V先生曾在美国担任英语语言艺术和政治学老师。2010年,他加入了耀中国际学校(重庆校区)负责中学部学术发展,并且担任学校副校长兼中学部校长。他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IGCSE、A-level 和IB 课程教学方面享有盛誉。
面对我们的问题,两位校长从三个方面讲述了赫德为学生做的准备:
学术上“初中是国际化教育的‘薄弱环节’,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在学术上做好承上启下。”能力上“初中阶段的孩子需要完成一个特别重要的‘内部转化’,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转化,赫德有时候会引导学生,有时候则需要‘强迫’学生。”心理上“美国和中国高中生的差别,极大程度上在于成熟度,这可能是最容易被家长和学校忽略的。要让学生适应国外高中的学习,培养他们成熟地对待学习和生活的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将采访整理成文,看看上海赫德学校是如何做好这三方面准备的。
但也是奇迹发生的“黄金时光”
国际化教育的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到了高中阶段,学术难度急剧上升,学生要应对各类标化考试,这就把艰巨的挑战压到了初中教学上面。因此,初中一直被称为国际化教育的“最弱一环”。
那么,该怎样做好初高衔接,孩子才能为美高或者国际化高中做好学术准备呢?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棘手,但两位校长却一下子提起了兴致,车校长还告诉笔者:“我们两位校长特别喜欢回答这类问题,可以说,这就是包括我俩在内的整个中学教师队伍会在初中开始践行融合课程的原因。”
英文&中文 千万别太早考托福,整本书阅读是关键
车校长说,国际化学校的英语学习中,可能有一个重要的误区,那就是“托福考太早了” 。
“很多孩子都在初中开始阶段就考成人托福,有些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准备。我们不否认作为中国大陆的学习者,要想进入美国高中和大学,托福考试是必须过的一道坎,但千万别以为学好‘托福英语’就够了。”
太早进行成人托福考试,会让学生误以为“托福阅读”可以替代日常的多题材阅读,误以为托福的八股文写作模式就是正常的写作要求,脱离文本和上下文语境的割裂的单词记忆就是成功之道。大量的托福辅导和考试占据了学生本来就宝贵的学习时间,很多情况下事倍功半。
“事实上,就算你托福考100分,写出来的东西拿去给美国高中的老师看,他也未必看得懂。要对接美国高中、大学阶段的学业,针对中国孩子特别设计的初高中英语课程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车校长介绍说,赫德初中对标的是IGCSE课程,它也是目前大量中国学生用于衔接高中IBDP、A-Level的初高衔接课程。就英文课来讲,初中的融合课程和初高衔接课程(IGCSE)重中之重都在于加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以应对高中英语“写论文”的要求。
比如,7年级英文其中一个单元是学习诗歌,老师选取了世界各国10位诗人的10首经典诗歌。学生需要一首首学习、解读、赏析,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阐述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写出10篇500-1000字左右的论文,每篇论文都要修改三稿。
在语文方面,赫德的理念是培养“出得去、回得来”的孩子, 针对国际化学校普遍存在的母语教育薄弱、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缺失的痛点,赫德采用的是“中文全课程”,强调中西融合、彰显传统文化和综合性学习,这受到家长们的一致肯定。
车校长说:“初中语文课程在满足国家课程要求的前提下,注重 ‘整本书阅读’,每年精挑细选至少4本古今中外经典书籍,要求学生共读。古典诗词和古文的学习也绝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有机整合成了课程。比如6年级的古琴课程‘寻琴记’,就是选取了‘琴’这件整个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的正心明德之器,去了解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认识。”
“寻琴记”中,学生要在课堂中学习“伏羲制琴”等篇目,略读《道德经》;在游学中了解丝弦和斫琴工艺,去竹林七贤旧址举行雅集,体会琴与当代中学生的互动;最后,还要分组创作剧本,用舞台表演呈现他们对于琴、古代琴人及中国文化的理解。
数学&科学 用母语学数学,双语学科学,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国际化学校的确要中西融合,但对于不同学科,融合的方式、步骤都是不一样的。上海赫德的初中阶段,数学是用中文母语来学习的,科学却用的是双语,这背后也是有深思熟虑的。
车校长解释说,很多孩子在进入初中阶段以前,一直在用母语中文学数学。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原理的思考、探究学习的过程,是需要母语的支撑和有经验中方老师带领的。这时如果强行换成英文,效果其实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舍本求末了。
上海赫德学校数学强调让学生“发现数学“,更重视让学生去思考数学本身,比如一个概念怎么演化出另一个概念,学生作为主动学习者怎样去探究,去表达。初中前三年打好了知识、技能基础,学会用发现数学的方式去思考和探究数学问题,初高衔接时再有步骤地把英文数学加强,这样,学生的数学不仅基础打得很牢固,更能触类旁通,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
然而科学却不一样,因为大部分中国学生学科学时,对于其中的概念,无论中英文都是人生第一次接触到。这就很适合使用双语来教学,这样学生在理解这些生活现象和抽象概念就有了双重抓手。英文较强的孩子可以记住英文的概念,英文稍微弱一点的孩子也可以用中文去理解。
车校长说:“在初中阶段的赫德,我们有一批优秀的中方双语科学老师,既知道国际高中课程怎样上的,同时又能针对初中生的能力用双语来上课。坦诚地说,这比不太了解中国学生情况的纯外教教学要高效得多。”
两位校长跟我们介绍说,初中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一个“内部转化”(internal transformation)一方面,他们要从什么事都听从大人的小孩子转化为有自己目标、能够自我驱动的青少年;另一方面,要从国内的学习生活转换到美国的高中、大学生活。
而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这个“转化”,赫德会给学生创造很多机会。有时候需要引导学生,有时候要“强迫”学生。
外方校长Mr. V说,为了让学生从“听大人话”的小朋友转换成有自己目标、能够自我驱动的青少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确保学生有很多机会对自己进行反思(reflection),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反思自己设定的目标。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上海赫德中学部会给学生很多机会,让他们能够跟班主任老师、学科老师进行互动沟通:我的人生中想做什么?我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如何有策略地设立“SMART目标”来去尝试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每年至少有一次家长会是由学生来主导的,也是由学生对家长说明:这一年来我数学课上学到了什么,英语课上学到了什么,我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水平是这样的,现在有了怎样的进步,离最终目标还有多远……让反思的过程成为学习的常态。
这样,等学生到国外后,在身边没有家长帮助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自我反思,独立地在学习和生活上取得成功。
车校长也跟我们强调,“反思”的机会,在上海赫德初中的课堂和课外都有很多。比如七年级学生去崇明的土布课程,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亲身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另一方面也是促进他们对小组学习和团队合作的反思。
车校长说:“这个年龄的学生家庭条件都不错,平时买衣服买鞋对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有没有想过,其实衣服并不是轻易得来的?只有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棉花怎么一步步变成棉线,纺成布,做出不同的图案,他们才知道这件事有多么不容易。只有接触到土布的传统艺人,他们才能知道原来身边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么博大精深,还有这么多坚持传统民艺的人,作为下一代,应该把这种精神和这些民艺传承下去。”
“在小组合作中,大家都要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去商讨、去妥协、去坚持。这些大道理不是老师灌输给他们的,而是在学生一次次的反思中渗透到思考过程中,内化为他们的学习习惯。这样就达到了反思的目的。”
对于家长来说,可能最关键的是要看到升学结果,但是车校长告诉我们:“教育中为了要产生持久而有影响力的结果,要重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他们在逐步深化的反思中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这反而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都知道,结果和过程这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学习过程扎实、学习体验充分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效率高,升学结果相对较好。”
在初中阶段,家长和老师通力协作,让他们身上发生这些关键的内部转化就会是共同目标。
Mr. V告诉我们:“自从投身中国学校的国际化教育,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美国高中生和我在中国见到的这些孩子们,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我得到的答案是:成熟度。美国孩子多半比中国孩子成熟。”
那么,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之间到底经历了什么,造成他们的成熟度有这么大差别呢?Mr. V说,根据他自己的经历,这是因为美国孩子多半从十三、四岁起就开始打工,接触社会。虽然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攒钱在16岁时买车(大家笑),但打工的经历确实让他们更加成熟,也善于和成年人沟通、合作。
于是,为了给中国孩子补上这一课,上海赫德在8年级下学期安排了实习活动,让每个孩子都加入学校非教职部门进行工作体验。而且安排岗位时,会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特点,比如喜欢体育的学生会被安排到体育部门当教练的“小助手”,喜欢画画的学生可以加入市场部参与学校的设计、美化工作,喜欢商科的学生则加入学校的管理部门。
这段实习经历,确实让8年级的毕业生们收获良多。车校长虽然对于赫德的毕业生们感到十分自豪,但也对我们强调:这一批学生毕竟还没有开始高中的生活,作为教育者,还是要关注学生们接下来3、4年在美国适应的情况,跟踪调研。毕竟,升入优秀的高中并不是终点,能够让学生在学业上、在生活上真正适应未来的美高或国际化高中,以及大学的学习生活,才是学校和家长共同都希望达到的目标。
在采访最后,我们问几位毕业生:“你们当年进入国际化学校读初中,是自己的决定,还是家长的决定呀?”
这个问题让大家都陷入了茫然的回忆:“应该是爸妈吧……” “好像没想过这回事。” “完全不记得了……”
“那么,你们现在去美高,将来去海外的大学,这又是谁的决定呀?”
对于这个问题,三个孩子一扫刚才的迷惑,给出了坚定的回答:“是我自己决定的。”“我去美国参加过夏令营,很确定这就是我想要的学习方式。”“我特别期待将来的高中生活,很想了解更多文化,看更多的风景,吃更多的美食!”
看着学生们坚定而又充满憧憬的神色,我们顿时感到,赫德的初中生们在这三年里,可能已经完成了校长所希望的“内部转化”。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