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美国本科申请,大家自然而然得会想到 GPA、标准化考试、课外活动、推荐信、申请文书和面试等一系列的申请要素。关于申请的内幕传说有很多,不了解美本录取环节的学生和家长们常常会被带入到一些误区中。
01.误区1:上最容易的课,拿最高的GPA
真相:大学招生官对各课程的难易程度都了如指掌,常常是一个招生官常年负责某方面的招生。他们不会只是单纯的看学生的 GPA 成绩,还会仔细研究成绩单上各个课程的难度,比如是否读了 Honor 与 AP 课程;IB 课程中与申请专业相关的科目是 SL 还是 HL。
02.误区2:过分投入标化考试,忽视综合能力提升
真相:标化考试和录取结果不是成正比的!和中国的高考不同,美国大学在收到学生全部的申请材料之后,会组织招生官审阅学生的申请表,阅读学生的个人文书和补充文书等一系列资料,然后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估,更关注学生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03.误区3:课外活动越多越好,重 “量” 不重 “质”
真相:课外活动的 “质” 更为重要。参加课外活动的数量多,只会让美国名校觉得你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但却不能令人印象深刻。而且,现在课外活动同质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你的活动列表和其他一大堆申请人的活动列表放在一起,你的未必就能被快速找出。
建议,学生应该先对自己已有的活动进行梳理,如果种类多且杂,可以做减法,把某一个或几个能突出反映你特点、优势或能力的活动找出来,将这些活动深入下去或挖掘到更高的层次。
04误区4:课外活动一定要 “国际化”
真相:美国大学从课外活动中来观察学生的特质、潜力、优势,看的是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哪些变化,而你又从活动经历中收获了什么。如果你就在你所居住的社区、你所在的学校参与能体现出你的个人能力、并且惠及到他人的活动,那么这样的活动同样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并不会被美国大学招生官忽略掉。
05.误区5:找老师写推荐信,就是和老师打声招呼
真相:在美国大学的申请中,通常需要递交一封 counselor(学校升学指导顾问,如学校没有,可以找班主任递交)推荐信和两封任课教师推荐信。要注意的是,学校 counselor 和任课教师只是熟悉你的某些方面,未必对你所有的课外活动、参与的比赛、标化成绩等都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推荐信不能全面反映你的情况。
误区6:学生英语很好,面试一定没问题
真相:面试不是考察学生的英文流利程度,而是他们的思想深度和谈话风格。第一个用英文说脱口秀的中国人黄希,讲英文带着浓重的口音,但不能阻止他登上美国脱口秀节目的舞台,并赢得满堂喝彩。英文口语好并不代表面试的时候就能说出精彩的、有深度的、令人难忘的内容。相反,只要英文不影响学生的表达,即便口音不好,也可以用精彩的内容打动面试官。
07.误区7:叫 College 的学校一定没有 University 好
真相:除了综合性的大学(俗称大U)之外,美国还有大量的文理学院 (Liberal Arts College)。文理学校的教育并不逊色于综合性大学,它们往往以小班特色教学为主,平均一个班的人数在十人左右,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远胜于综合性大学。一些好的文理学院,如 Williams College 和 Wellesley College,其本科教育在很多美国人的心目中是比有些常春藤学校还要好的选择。
建议,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些关于文理学院的研究,看看学校是否真正适合自己,而不是一刀切得认为文理学院就是不好的。
08.误区8:个人陈述就是把自己做过的事情罗列出来
真相:个人陈述最忌讳的就是把自己做过的事情罗列在一起。个人陈述是向大学招生官展示 “我是谁” 的窗口,所以一定要讲述自己的独特故事,而且要有总结有反思,使招生官读过之后,能够很快在脑海中出现一部关于你的 “个人小电影”。
09.误区9:忽视阅读的重要性
真相:由于阅读对背景提升的效果需要时间的积累,不像学生参加了考试和活动,就可以在简历中立竿见影的展示出来。因此很多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标准化考试和活动上,却严重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但其实,阅读是成本最低,但效果却非常好的背景提升方法。大量的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强思辨,发现新的兴趣,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建议,学生每个月要阅读一本书籍,可以把经典名著和自己感兴趣领域的书籍交叉着阅读。阅读完毕后,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进行总结反思,同时也是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