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申请美国大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申请人都会去参加一些有助于提高综合背景(软实力)的项目,这其中包括国际会议,科研,实习,暑校等,毕竟美国教育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次我们着重聊聊科研经历在留学申请中的作用。
市场是由需求决定的,例如各大深耕于背景提升项目的教育机构,都知道如何介绍自己的项目:
以上亮点,针对申请,句句属实。
机构的文案是为消费群体写作的,也反映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现在这个时代,参加了一个项目,最关注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比如牛导师的推荐信、各种期刊杂志,EI,SCI一区二区的论文发表、拿到国际大赛的奖项等等。
这,没有任何问题。也正是有了这些东西,你才能在成千上万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然而,这么多年的咨询过程中,被问到最少的,是科研项目的本身,也是科研最核心的意义所在。要知道,这个过程可能比那些结果重要太多,但是它看不到也摸不着,没法量化,只能参与者在过程中进行自我突破,自我评估。
某种意义上而言,本科阶段的科研都是比较粗浅的,即便能作为二作发Paper,你认为含金量能超过博士么?高含金量的论文,如果能出现你的名字,也是要花大力气才能在一堆英文中辨识出你的姓氏拼音。
这些科研,其实就是让正在本科阶段的你,去发现自我的试金石:
是否真的喜欢我的专业?
是否对这个方向特别感兴趣?
我对学术/科研的热爱是否已经达到了废寝忘食?
这些问题,关系到你将来能在学术道路上走多远:
能搞清楚这些问题,你的收获将远远超过一封强推或者Paper。其实也只有在中国,才有这么系统的评分体系,而且细得就像我们的本科专业划分一样。一篇文章投稿,要从省级刊物区分到国家级核心,要从EI源刊会刊区分到SCI的一区还是二区。
当你申请美国大学时,多数情况你的申请材料是被放在一个文件夹里的,招生官/教授通常是一扫而过,论文他会留心一下,但是不会仔细去看(时间精力不允许),对于你发表的期刊/杂志或者参加的会议,在他们眼里只有2种类别:
听说过的和没听说过的。
而你在科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在项目中具体的工作内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怎么去挨着解决的,运用了什么方法和技巧,践行了哪些理论并衍生出的idea是啥?
这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也最有可能让你给招生官/教授留下深刻印象。而你的文书,也自然需要竭尽全力展现以上内容。
只要自己用心经历过,体验过,即便文字再朴素,也将给招生官呈现出满满的干货。当然对于PhD的申请者而言,这些更为重要,而且程度远超GT。
所以在选着科研的项目的时候,需要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是:
在这个过程中,我自身能实现哪些突破?
然后再是推荐信,论文等等。
当然选取合适的项目也并非那么容易,一是信息渠道太多,免费的或者收费,实验室的或者机构的。二是项目交叉性强,似乎这个也适合我的专业,那个也适合,怎么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