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学生介绍了一种论证的形式——如何展开一个否定型论证。
简单地说,论证一个否定的概念需要我们先对两个概念分别进行展开。比如说今天的作文需要我们在my own desire和selfish desires里面进行比较说明,来解释两者不是同样的概念。学生第一反应是用“更加学术”的语言来说明两者的不同。但是,这种写作并不会使文章的论证变得更加清晰,而是会让读者更加困惑。最终其实我们需要说明的是“我的愿望“和”自私的愿望“究竟有什么区别。那其实作为我们之前说过的论证方式,“我的”的意思就是“不是别人的”。换句话说,“my desire”是“voluntary actions”的前提。如果不是“我的desire”说明这个action就是“被迫”。同样,“selfish desire”的意思是“我是受益人”,也就是说,首先一个愿望必须是我的,然后再额外添加一个条件说明“我是受益人”,才能构成“selfish desires”这个概念。写到这里,最终推测的结论就是,“我的愿望”也可以是一个“unselfish”的愿望。我们也就能回应整篇文章的project,也就是作者想要通过反驳egoists来说明“men are capable of something else than 'selfishness'.”
Clarity”作为学术写作的最高要求,在本科生阶段,要求我们使用术语必须给出平实的解释,不然这个术语的使用是失败的。作为一篇很大程度上会作为考试论文和期末作业的题目,如果只使用了术语而不给出解释,教授在评分的过程中只能得到“学生知道这个术语很重要”这个程度,而不能知道“学生明白这个术语的含义”这个程度。所以,本科生阶段的论文,想象中的读者作为非专家,需要我们对展开的内容发出自己的理解,也就是我们上周课程一直在强调的rewrite:自己和原文作者的一个对话,的含义。
当然,大多数文科初级课程不会给出太多的“探索型研究”,大多数考试题目或者作业都会给出写作提示和页码范围。今天我们的后半节课就给学生带领学生,在提前知道写作主题的情况下,如何追踪一个题目的内部发展来写作。我们读了柏拉图,公元前5世纪的文章,和霍布斯在1651年对于同一个话题“正义”所作出的不同论证。
如果说上一篇比较类的文章是作者自己写好的完整的比较和反驳后我们来写总结,那么这一次的文章,要符合我们现在的新的“自己的”写作题目的要求,就并不会完全匹配原作者的写作目的。那么这一次的文章就是我们要在写作题目的指引下,寻找并且筛选相关材料进行“选择性”总结,最后在同一个问题或者话题下让能够让两位相隔两千年的作者从一个“我们感兴趣的角度”产生“学术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阅读中的语法问题,最重要也是最难缠的问题就是代词的问题和一些复杂的句型,偶尔会有一些生僻的用词。但不论怎么样,阅读的技能是确定的,就是读者应该知道作者写作会遵循一定的规矩,在此之上,我们的阅读部分就是通过分析文章中的线索,看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构建自己的文章论证,如何一步一步安排自己支持型细节的出现顺序,让文章以一种最顺畅的方式体现作者的完整表达。比如说柏拉图这篇文章在提出了“two extreme”以后,插入了一个特别长的故事以后来论证了一个简单情况以后,回到了“two extreme”重新回到了论证主线。最终得到了一个令我们不愿意承认的答案“正义的人总是吃亏,不正义的人总是能得到很多奖赏”。
当然柏拉图和霍布斯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的是,在柏拉图和霍布斯之间,写一篇compare&contrast的文章,帮助读者看到两者的观点展开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终在我们作为旁观者的视角下,让这个跨越两千年的对话得以发生。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