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文惠
责编:D调冻柠茶
来自D调魔法学园
“应,当也;允,信也。”(《尔雅》,释言)应允人如其名,像两个字中蕴含的美好寓意一般,在工作、留学等众多抉择关口,以兴趣为指引,坚持和践行着自己的法律职业初心与选择,在人生道路上信步前行,熠熠生辉。
回忆起过往的经历,应允坦白而直率,谦逊且有礼。曾为升学、实习、工作等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对自己最好的答复和允诺。
嘉宾简介应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管理学学士
哈佛大学法学硕士在读
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辩论队、艺术团成员
曾获全国大学生英语学术活动一等奖
“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学术活动最佳书状奖
曾获美迈斯法学奖学金、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奖学金
曾参与斯坦福法学院中国指导性案例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曾在英国年利达律师事务所、美国达维律师事务所实习
并于美国苏利文·克伦威尔律师事务所工作三年
当行本色:确定一个必须实现的目标
大一入学前,应允就了解到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奖学金交换项目,并决定将出国交换作为自己正式选择法律职业前的一次体验与尝试。确立了这一坚定目标后,两年内她不仅扎实功底、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从各方面打造自己的综合实力,包括在辩论队和模拟法庭中锻炼逻辑思维和法律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寻找自身价值、在各级各类赛事中展现风采、积极参与艺术团等课余活动等。
在大二结束时,应允实现了最初的目标,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奖学金,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度过了一年充实而愉悦的学习时光。这一年经历开拓了应允的视野见闻,也让她再一次认识到自己可发掘的潜力,并确定了职业大方向,准备在本科毕业后先去律所工作再出国深造。
回国后,应允凭借优异的综合实力获得了“美迈斯法学奖学金”,并在颁奖典礼上经前辈推荐加入了斯坦福法学院中国指导性案例项目。在其后三年中,应允分析翻译指导性案例及业界专家评论,并协助举办大型研讨会等活动。这些工作虽不与她所从事的公司法业务直接相关,但项目成员严谨无私的工作态度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应允的行事作风,亦充实了她的法律职业信心。
在大四保研的节点上,应允也曾在学院的主流选择与父母的期许影响下提交了材料。但在冷静之后,应允还是决定坚持自己的选择。
博观约取:从小圈子中跳出来看全局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万事开头难,为了实现毕业进入律所工作的目标,大四学年应允一边补习因出国交流而落下的国内课程,一边利用一切资源争取律所实习。
每一次不知能否收到回音的投递,有时会带来获得机会的惊喜,有时是杳无音讯的落寞,有时则是敦促自己改正的反思。应允也诚挚地分享了她在这一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例如在投出一封简历后才发现自己在邮件中拼错了律所的名字。她用纽约大学商学院的Scott Galloway教授所写的一篇名为“Get the easy stuff right”的小文章来总结这一教训: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从优秀的人中脱颖而出等,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上课不要迟到、不要拼错教授的名字等,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如果你不能把这些简单的事情做好,那么在实现那些困难目标的路上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每次尝试都能收获一些宝贵的经验,应允以此为鉴,将自己逐步打磨成更具竞争力的候选人。
应允的第一份实习是在英国年利达律师事务所(Linklaters)担任兼职研究员,这份工作也为应允后续的实习与工作打开了一扇大门。其后,应允又在美国达维律师事务所(Davis Polk & Wardwell)实习了四个月,最终选择了与自己的兴趣和长期发展更为匹配的美国苏利文·克伦威尔律师事务所(Sullivan & Cromwell),担任律师助理。在这三家律所的实习与工作期间,应允着重于反垄断、资本市场、并购、合规等业务领域的实践。应允说,作为一名实习生或初级律师,接手的很多是文书搜集、辅助性合同的撰写等最为基本的工作。比如她曾参与南北车的海外反垄断申报项目,工作内容是对比两家公司产品的同质化程度,分析各自在当地市场的市场份额,评估是否在当地市场同时作为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并最终说服反垄断审查机构其合并不构成主要的经营者集中。虽然是从未接触过的产业,且落实到自己手中的任务(在两家官网上一个个对比产品型号)是整个环节中相对基础的工作,但应允提到她在实习中得以进步的关键点是:一方面要态度端正地对待自己手中的工作,细致落实、耐心审查、及时交付,遵循这些最为基本的做事原则;另一方面则是要从自己的那一块小圈子中跳出来,去熟悉整个交易的背景,尽可能关注了解其他条线的进程,关注整个项目组织自上至下从内到外的所有条线是如何互相协调、共同推进目标的实现。应允认为,无论是客户所在的市场动向抑或是法律条文,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学到知识、积累经验、锻炼技能,关键是不在相对基础而琐碎的日常工作中失去对项目全局、市场动态、自身发展等宏观层面的把握。
在苏利文工作一年多后,应允曾于2016年底申请美国LLM,当时没有收到最为心仪的offer,于是应允决定暂缓脚步,继续在工作中充实自我。接下来的这一年里她完成了“3D打印第一股”爱康医疗的香港上市、投资美国DNA测序公司、设立合资生物制药企业等几个大项目,这些经历也让应允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对生命科学和医疗领域感兴趣。在审视自我的过程中,应允回忆起高中时参加生物学术活动的日子,联想到曾经想成为科学家的理想,发现自己的很多选择其实都围绕着这一兴趣而展开。这一年的经历让她对自己从前到现今的轨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2017年重新申请LLM的时候,应允在个人陈述中能够以当前的认知与视野,清晰地梳理过往的人生经历,并与未来的职业轨迹更好地结合在了一起。“Show, don’t tell”,生动的人生故事让哈佛法学院看到了应允的独特之处,使她成功迈入了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学术殿堂。
知己知彼:信息的完备是做出聪明选择的前提
应允将“知己知彼”四字作为经验与大家共勉。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应允也抛出了一个对于自我认知的问题:我们认识、了解真正的自己吗?不可否认,我们的认知是片面和有限的,因而要亲身试验,多将自己置于不同的环境,与更多的人建立联系,用开放、自由的心态形成对自我充分、全面的了解,突破固有的认知,努力在早期的职业经历中发现自己更为擅长和更为喜欢的工作内容。
无论法律职业的选择是律所或其它、内所或外所,U.S. side抑或是Hong Kong side,应允看待的“知彼”是更为了解雇主和环境。为了实现“知彼”的目标,一方面可以在实习中亲身感受第一手的鲜活信息,掌握不同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是观察比自己高三五年级的前辈正在经历的生活,这是对一个行业和组织形成基本了解的直观且快速的方式。“知彼”的最终结果是服务于自己的人生决策,着重职业领域和兴趣的契合度,找寻自己感兴趣并想要做出贡献、为之奋斗的领域。
在知己知彼的过程中,在这一场与业务领域的双向选择之中,应做好收集信息的主观准备并穷尽与抓住每一个机会,但不必纠结于短期的起伏(例如在面试中或许因“眼缘”不合导致的一时失利)。尽人事听天命,做好自己应做的准备,结果就顺其自然,每一次的亲身实践都是日后宝贵的经验。了解法律行业和市场趋势,但不必盲目跟风,选择与自身强项与兴趣相匹配的领域才是长久之计。不同职业选择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即使某一领域目前在行业普遍认知中不是最受欢迎,也不代表未来不会成为新的热点,更不代表你自身不能在其中有所建树。
目前,应允即将从哈佛毕业,重返美国苏利文·克伦威尔律师事务所并顺利升任律师。在未来,她也将继续尝试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项目,在打好基本功的同时以更为开放的心态看待自己职业发展。也祝福应允和看到这篇分享的每一个你,努力实现曾为自己树立的每一个理想和目标,发掘自己激情与热情所在,为自己织出一片锦绣前程。
Q&A
1、请问在不同业务领域中的实习与工作的共通点或差异处,以及在这三所律所中的晋升路径?
律师助理或者初级律师阶段的工作总体是比较类似的,大多是在上级律师的指导下从事基础的法律检索和项目内容。工作两三年之后一般就要选择一个领域作为主业,有所偏重和擅长,甚至要有更为细分的方向。每个所的风格和业务都不一样,建议通过亲身体验(例如实习)或者从可靠的内部人士(面试官、在该所工作的朋友等)处获取信息,而不是仅根据市场上的“传言”来先入为主地定义某一律所。晋升方面美所和英所还是有区别的,英所一般是从见习律师(Trainee)到初级律师(Junior Associate)、高级律师(Senior Associate)等,而且通常不要求你必须有海外留学的经历。美所要晋升到律师(Associate),传统和主流是要求有美国LLM或JD学位。
2、请问对美国LLM的求职有什么策略与技巧可以分享吗?
首先要厘清自身的诉求,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策略,我自身比较倾向于后者。如果是选择留在美国,需要提前向各个律所了解当年是否有招LLM的计划,因为美国顶尖律所的传统是招JD。在求职时多建立人际关系寻找机会,也要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如果回国工作,传统策略是参加LLM Job Fair、朋友推荐或者联系自己的“老东家”。
3、请问在外所起步与内所起步的LLM学生参加NY Job Fair时有什么区别吗?
如果是在内所工作两三年,LLM毕业后想去顶尖外所,相对会困难一些。这个问题不在于内所工作与外所工作的价值对比,而类似于你需要换一个市场,因而年资会有一定程度的“打折”。如果之前是在外所工作,想要读完LLM换个律所或者领域的话,也有可能被“砍掉”一些工作年资。现在市场上总体是供大于求,所以这也难以避免。
4、能否介绍一下律所针对法学应届毕业生开展的特别项目?
首先一些律所有针对在读学生的奖学金。如果某个律所给了你奖学金,说明对你是有充分的认可,如果你有意向毕业后加入该所、而他们也有招人计划,那么自是双方都乐见其成的事情。其次,据我了解一些律所也有支持海外留学的项目,平日里可以多关注学校和律所官网、其它高校资源、公众号和论坛信息等。
5、请问在律所中如何兼顾工作和生活?
我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兼顾”,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选择”。在一个特定的时段内我们不可能什么都要,比如希望“钱多活少离家近”、还期待能获得自我提升。对我个人而言,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在25-30岁阶段自己更看重哪一方面,然后做出相应的努力和必要的牺牲。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