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路遇熟人,三言两语就谈到孩子教育上。各自吐槽养孩子的不易后,互相安慰——还有几年就空巢了。不免感叹,养孩子真是件挺费事的事。现在又不求养儿防老了,养孩子的“好处”在哪里?从励志的角度来说,我的感受是,养孩子的好处是能跟着孩子一起成长。成长的方面很多。就我自身而言,比较突出的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第一,学会冷静。家长常常容易误解孩子,给孩子扣帽子。孩子觉得委屈,家长又不愿承认自己扣错帽子,于是常常两败俱伤。但如果能冷静听听、仔细想想,许多时候就不会冤枉孩子了,家长也可以少发脾气、少生气,对孩子的指导也更容易有的放矢。
我对孩子的误会经常发生。比如前几天的一个早晨就连着发生两次。迪迪收拾书包时,发现上个学期的成绩单没有给我。春假前他请假回国,没有领到成绩单。开学后拿回来,放在书包里忘了给我。
他给我时,我在洗碗,我听他说:“嘿,成绩单。”我觉得太不礼貌了。我说,“第一,你和妈妈说话,不能说句‘嘿’就完了。”迪迪说,“我没说嘿,我说的是给,成绩单。”我一听,心想幸好没发脾气,原来是我自己听错了。
接着,迪迪问,“第二呢?”第二本来我想批评他忘记给我成绩单了之类的,但是自己刚莽撞地犯了错误,也就跟着缓和了气氛,我说:“第二,老师如果让写评语,我会写,因为迪迪忘记给我成绩单了,所以我回复得晚了。”迪迪当然听出来我的话外之意,他跟着贫嘴说,“那您别担心,这个成绩单不用家长写评语。”
我接着问他,成绩咋样。迪迪说,“全是C+,连B都没有。”我一听,马上问,“怎么回事?怎么会啊?”迪迪背对着我耸耸肩,无所谓地说,“没考好呗,很正常啊。”说完就离开厨房了。我又跟着心潮澎湃起来!C+倒是其次,这个无所谓的态度可是危险苗头。我立即开始打腹稿,准备励志。
没有立刻进行“励志教育”是迪迪要去上学,该走了,我还在洗碗。这样就延迟了一下,我也就冷静下来。我觉得应该看看成绩单老师的评语再说。如果确实学习成绩发生重大滑坡,老师一定会写原因的。等忙乎完了,抽出成绩单,一看除了体育和法语是B,其他都是A。原来迪迪是在逗我。
这时他们要出门了,先生说,放学先拐到9月份要上的高中交张表格。我故意说:“等我白天看看成绩单。如果都是C,下午你就把他放在高中,让他自己走回来吧。”迪迪当然明白我在开玩笑,笑呵呵地去上学了。
家长误解孩子这个话题,我曾在微课中讲过,也写过文章。和先生相比,我更容易误会迪迪,所以我也经常反思。家长如果做到多反思,不要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能“一省”,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很多不足,利于自我进步。
第二,家长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移民之后,我的一个深刻感受是,加拿大人说话讲究礼貌,很少直接否定人,更别说怼人了。
老师布置作业、指导问题,说话也很客气。孩子在学校、外面习惯了被尊重、礼貌对待,回家如果家长说话粗枝大叶,开口就是祈使句、否定句,孩子心里肯定不舒服。
我见过最严重的一个例子是,孩子不肯说中文。因为他说,他如果说英文,他爸妈回复他比较礼貌。如果他说中文,家里就是吼着交流的。由于家长的态度,影响到了孩子对中文的态度。而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原生、母国文化抵触,会影响自信心、影响身份认同、影响人生发展。
有时候我觉得本地人的情商和反应能力超高,无论你说什么、如何觉得自己失败,他们都有正向的话。赞美鼓励的例子也很多,我讲一个对迪迪的故事,体现赞美的力量。
家庭日那天,迪迪起床晚了,吃完披萨,我听到厨房水龙头响,以为他把盘子洗了,就去表扬他:主动洗盘子。迪迪扬了扬手里的苹果说,“不好意思,误会了,我吃了个苹果。”我打趣说,“哎呦,拍马拍到了马蹄上。不过洗苹果也不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迪迪笑着说,“我真的不好意思了,我还是把盘子洗了吧。”
张口就指责孩子,很容易两败俱伤。心平气和地就事论事,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前几天早晨,迪迪起床下楼吃早饭。我和先生正在忙碌。他带着“起床气”下楼,看我们忙,虽然饭菜摆在桌上了,他倒也懂规矩,没有坐下来,晃荡到沙发那里想看书。
那个时候,我的情绪也很微妙。如果照往常,很容易严厉起来,会说“也不懂帮忙”这类的。但是那天早晨,福至心灵,我用平静的语气说,“迪迪,请你自己装一下中午带的饭。你看看选哪个菜带去,再盛了饭,我帮你放勺子。”迪迪马上站起来过去干活,还向我道谢。
一句话说对了,避免早晨的家庭争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也培养孩子照顾自己的能力。逐渐养成好好说话、正向说话、积极表达的习惯后,与人交往也越来越顺利,自己的人生也会轻松些。
第三,说错话要及时道歉。不知道为何,许多人不喜欢道歉,死不认错。而加拿大是那么喜欢道歉的国家,连公车坏了打的提示牌都是SORRY。
加拿大的老师都会道歉。那么,还是同样的问题,在学校、在外面,孩子们接受的是民主,回来受到的是不认错,孩子们心理能平衡吗?
此外,家长的同理心很重要。没有人不犯错。胜败乃兵家常事。对孩子的一些失利、失误,家长一定要有同理心,鼓励好过苛责。其实孩子自己对自己的失误、失利会很在意、难过。家长在关键时刻站在了孩子一边,鼓励他,安慰他,亲子关系会好,而且孩子会健康成长。反过来,孩子会加倍受挫。
这半年,迪迪经历了选高中的竞争。加拿大学校竞争、考试非常少,如果在国内,加拿大这样的选高中根本不算回事儿,可是在这里,就算一个考验了。(具体细节参看《惊险│一场跌宕起伏的加拿大高中“择校”记!》)
成绩公布那天下午,家长群开始纷纷发言,说自己的孩子受到IB通知了。我们什么都没有收到。迪迪去画画,遇到和他一起上中文课的朋友,那个孩子收到IB和T班的双录取。迪迪回来后,收到了T班的waiting list的通知,但是IB没有消息。
我们想,IB肯定是没有考上。我当然有些焦虑,家长群里大家都在议论上不上IB,我们却没有考上。但是我没有说啥,因为迪迪更沮丧。他说觉得自己考得挺好,为啥没有考上呢。这个时候,先生和我只能是安慰他。一晚上多次鼓励、安慰,迪迪还是觉得挺难过的。临睡觉前,他说,“我还是挺难过的。”我说,“睡吧,睡起来是新的一天。上普通班也不错。没考上也不是大事。”
必须说一下,周五晚上,迪迪表现非常好,主动做家务,不顶嘴。他也懂父母的支持和爱。第二天一早,我先生开电邮,发现他的邮箱收到了IB录取通知。原来孩子填错了邮箱。迪迪当然开心了。我很庆幸的是,关键的时刻我们没有掉链子。
成年人交往都懂“关键时刻见真心”、“关键时刻看行动”、“关键时刻掉链子”。关键时刻,对方的表现如何,往往能决定你们的关系的走向如何。父母和孩子也一样,在孩子摔倒、受伤、受挫、需要帮扶的关键时刻,不要把孩子推开,更不要去在伤口撒盐。如果父母让孩子觉得,家是港湾,父母是坚强的依靠,孩子才有勇气去开创未来。——依靠是精神依靠,不是鼓励孩子啃老。
我也讲过,我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高中时,在我受到重大打击,恨不得不去上学时,我的父母给与我的是安慰和鼓励。我妈妈说,“不愉快的事情睡一觉就忘了。”
所以现在我有个长处,很少带着烦恼过夜。父母交给孩子如何应对生活,比让孩子考多少分更重要。不一定父母的哪句话,就在孩子心里扎了根,将来能帮他度过难关。
每个人都是活到老、学到老、成长到老。父母只是我们的身份之一,做父母的同时,我们也在经历自己的人生。做父母是一场修行。为人父母者,在做父母的过程中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跟随孩子的成长一同进步,才不负此生。
作者简介:辛上邪博士,加拿大华裔公民协会联合创始人,《她乡华闻》独家主笔,腾讯教育特约作者,《北京晚报》专栏作家,弃商从文后定居加拿大专职写作。关注教育、认知成长,主张视界才是世界;提倡人生不易,要以积极的心态自娱自乐。举办多场线下、线上分享讲座,在喜马拉雅开设同名专辑,并在知识星球开办辛上邪写作小组、辛上邪讲唐诗、辛上邪谈教育及移民经验分享课程。出版《最好的时光留给你:加拿大教育亲历记》,《过我想过的日子:加拿大移民生活亲历记》等图书。微信公众号“辛上邪(xinshangye006)”。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