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
“早晚递交都一样,先把雅思考出来再说。” 误区分析不同地区的高校申请时间各不相同,但是第一批递交申请是极其重要的。例如,香港,英国,澳洲,荷兰等等国家的院校均是采取“滚动式录取,先到先得”的方式,因此申请者第一时间递交申请,就可以早一点拿到录取结果。反之,一旦错过最佳申请时间,申请者可能会吃闭门羹:香港(如:港大)、英国(如:布大)和荷兰(如:EUR)每年都会因录取满额而提前关闭系统,要申请只能多等一年了。另外一些国家是采用截止日期结束后,统一评估和对比申请者的优异程度来给最终结果,那么早晚递交申请,其实是没有本质上差别的,比如:瑞典,EM项目等等。申请总结:多数院校采取“滚动式“录取,第一轮递交申请至关重要。
误区二
“个人陈述和动机信差不多。” 误区分析个人陈述=动机信?!两者当然是不一样的啦!个人陈述(PS or SOP)是通过storytelling的方式来叙述自己的过去学习、工作、课外活动等相关经历来说明自己要选择该专业的原因,故事线往往采用“past-now-future”的逻辑顺序,核心重点都在“I”过去的经历;动机信则不能只focus再自己的相关经历描述上,而更该侧重申请动机,相关经历,以及职业规划。PS. 小钻就曾遇到不少DIY申请者,直接简单把英国申请材料的PS修改一下,作为荷兰申请的动机信材料,结果收到拒信说“Your motivation is not strong enough"。申请总结:个人陈述和动机信侧重不同,并不等价;不同专业方向,要用不同PS。
误区三
“小姐姐这样的背景都录取上了,我也能行。”误区分析申请者通常能通过微博、微信、知乎等了解到一些过去成功案例的大致背景(GPA,标化成绩,实习等),多了解信息当然是好的,但不加以客观评判而随意得出结论就要事倍功半了。也就是说,错误选择参照对象、过度依赖录取案例,很容易让申请者走入误区。举个例子,某申请者知道了一个被LSE录取的学生排名是top2%,IELTS是7.5分,就认为自己排名top1% 且 IELTS7.5分一定也可以被LSE录取;另外一个例子,有一位申请者看到一位港大金融录取者雅思7.5分,而自己只有7分,就不敢递交申请。真实的录取案例可以作为参考的依据之一,但并不是唯一,万万不可以一概全。单纯对比两个申请者的分数是片面的,而必须全面比较各方面的综合实力才可以。但难点往往在于:这种录取委员会用来作为录取标准的综合能力很难被精确量化,也就是在没有看到一个成功申请者的全套申请材料(尤其是Essay材料)之前,录取的概率。 申请总结:往届成功录取案例可作为申请参考重要指标,但不能以一概全。
误区四
“个人陈述/动机信,简单,先用中文写出来,再翻译成英文就可以了”。 误区分析PS和ML在申请文书中十分重要,但很多申请者却用中文写好文书再进行翻译——这种方法非常不可取!一方面,word-to-word翻译会造成深层的语意不通、语法错误、逻辑谬误等理解偏差;另一方面,中英文语言存在很大的表达差异:中文讲究大、泛、中庸之道,而英文更注重具体、例子、辩证思维。举个例子,曾有申请者用“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形容自己,而龙 (Dragon) 在西方神话中是一种邪恶并令人畏惧的动物,那么,他对于龙的比喻,会遇到极大的文化差异,对于外国人理解上会遇到极大风险。另外一个例子,很多申请者喜欢用中国典故开头,以此印出自己的故事。但可惜的是,字面翻译往往不能表达出中文典故的精妙之处,还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起到了反作用。这些都源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一些外国人不熟悉的内容会造成其理解困难,因此表述能力不强的申请者应该慎重应用。所以,请不要再把你的中文自我陈述,直接翻译成英文文书了! 申请总结:PS/ML千万不要先用中文写出,再直接翻译成英文的方式准备。
误区五
“英国G5排名这么靠前,就申你了。”误区分析绝大部分中国申请者会依据综合排名来选择学校,但过度依赖综合排名会使其忽略掉很多其他信息(如:专业排名、地理位置、国际化程度、英语普及率、毕业难度、毕业就业率等等)。举个例子,曾有申请者因更看重综合排名选择这个学校就读,却忽视这个学校的专业实力,结果到了第二年,该专业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宣布不再开设该课程,结果申请者成了最后一届小白鼠,你说该有多郁闷。小钻市场会收到这样的抱怨:到了学校,才发现学校原来在村里,班里一大半都是中国人。只考虑综合排名而忽略院校其他因素,就好比找女友只看脸一样片面。
申请总结:
不能只依据综合排名来选校,也要综合参考其他院校影响因素。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