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应届的童鞋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在职小伙伴们“也希望能够获得一段海外的学习经历,并通过这段留学经历进行生活或事业的转型。
一旦有出国留学的想法,有许许多多的准备事项都会摆在你的面前:
动机与申请方向
“动机与方向:通过离职留学这个选择,我最想获得的是什么?"
虽然我们中大多数都是996的职场狗,但工作机会如此难得的市场环境下,我们为什么要放弃稳定的收入来源决定出国留学?我们想通过这段留学经历实现怎样的目标呢?
以我有限的人生经历和交际圈来看,目前20-35岁间在职申请的同胞们主要出于以下3类原因:1)与家人或爱人重聚,2)改变生活方式,3)职场升级。 为什么我认为反思自己的目的是最为重要的呢?在我看来,留学申请的目的与专业方向是密切相关的,一旦做出这个决定,它所带来的影响会伴随你少则2年,多则>5年。每个人都不想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迷茫和徘徊中,只有明确了目的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规划自己未来的academic / career path。下面我将针对不同的申请动机推荐更适合自己的项目和专业方向:
a、家庭生活
“我在国内工作,而另一半需要在美国发展,我想通过留学与ta团聚
三年前的我也不会相信,这是目前身边在职留学申请出现频率最高的动机(当然也包括我),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个讲。
如果处于这类考虑,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考虑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地理位置”和“专业就业前景”。学校的地理位置相近能带来一时的团聚,可预期的就业情况才能为你们带来稳定长期的发展。地理因素:假设我们认为车程4小时内属于可接受的距离(个人观点),我们可以把高校密集且就业机会多的区域分为不同的cluster。
1)North California (北加地区):以硅谷为核心地带,附近可考虑的学校既包括名气较高的Stanford University, UC 系列( UC Berkeley, UC Davis, UC Santa Cruz),也有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庞大需求和极具地理位置优势而逐渐热门的 SJSU( San Jose State Univerisyt),SCU(Santa Clara University),USF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和De Anza College。这些学校虽然被部分同学戏称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但是追踪今年的生源和就业情况,未必比所谓名校差。
2) South California (南加地区):以大LA地区为中心,附近可以考虑的学校包括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CLA, UC San diego, UC Riverside, UC Santa Barbara, UC Irvine, Cal Poly, Pepperdine University及其它多所加州州立大学。
针对加州地区(包括南加和北加),主要在附近求学的童鞋们都会倾向于选择计算机或analytics相关专业,并在当地寻找就业机会。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Top30学校计算机相关项目bar越来越高,对于理工科背景转专业申请的同学不太友好,但毕业后当地就业情况比较乐观:相比之下,非互联网行业相关专业(如金融、生物医药)项目申请难度与往年持平或下降,当地就业比较困难。
3)Boston(大波士顿及周边):以Boston为中心,包括知名的Harvard,MIT,较为小众的Tufts Univerisity,Brandies Univerisity,Boston College,校园人数众多的Boston University, 近年来排名就业水平蹿升的Northeast University,以及附近罗德岛的常青藤Brown University。 整体东海岸地带,同样拥有部分计算机相关岗位;跟西海岸相比,主要就业优势在于:拥有对国际学生开放较多岗位的法律/会计事务所、金融、生物医药类公司。
4) Austin (德州地区):以UT Austin为中心,包括 UT Austin, UT Dallas, University of Houston, Rice University, Texas A&M Univeristy, 小型文理学院Trinity University等等。虽然多年前德州还是以传统工业岗位为主,近年来由于部分互联网公司(如amazon)在当地建立研发中心,部分高科技公司在当地的兴起,就业情况比较乐观。
当然,“高校plus就业”的密集区域远远不止这些,以上只是根据个人经验所给出的一些案例,类似的热门区域还有许多,比如拥有哥大、纽约大学和Wall Street的大纽约;再比如,新泽西New Jersy+特拉华Delaware,周边具有丰富的化工、医疗健康等相关产业和岗位。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可以以后接着讨论。
补充一点,如果在家庭驱动下申请动机强烈,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在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和相关研究经历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直接申请高校课题组的RA(Research Assistance,研究助理),以RA作为职业或学业过渡阶段。目前对于香港、美国、英国都有成功的案例。
b、改变生活方式
“我在国内从事技术类/专业型工作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经验,苦于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希望未来在海外就业生活“
更直白的说,这一类的留学需求更类似于以留学生活为踏板,找到适合自己未来工作生活的地带。如果你属于这类情况,选择的专业应该是延续当前的工作领域,关键考虑点通常来说是“地理位置”和“经济情况”。
在此类场景下,我们应该先明确设定自己的岗位范围、公司范围、留学预算范围的情况下,再开始理智选择自己希望去的学校和项目。
一旦决定后,应该紧密关注指定项目的校友资源、申请人背景或毕业后职业状况,并建议勇敢地联系心仪项目的工作人员,以获得明确的历史数据甚至校友的联系方式。
但是,针对这类场景下的小伙伴,我想说的是,你目前的职业积累越多,那重新开始的时候需要放弃的也越多:现存的亲友关系、职业关系甚至经济来源都会收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如果职业规划是从事传统商业、个人创业、传媒/公关等需要长期积累或地域差别较大的职业,如果想选择通过海外留学的方式转换生活方式重新出发,需要更全面的权衡和思考。
c、升职加薪
“工作多年,希望通过留学提升自己,升职加薪或重新创业,未来确定回国。”
身边有许多工作3年以上的小伙伴常常会陷入这样的思考:在相同的职业环境下浸润太久,原领域的知识学习陷入停滞,没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平台,也很难获得职业上的晋升,我该怎么办?
在这类情况下,选择留学的确是一个获得快速职业提升的方法。关键考虑因素是:“选校决策”,具体原则是:在“学校排名“的前提下参考“专业排名”(排名数据建议使用最新年份的Times或US News数据)。 毕竟在国内发展,名校光环有时能胜过千言万语的解释。
那么什么样的学校和项目更适合自己呢?
首选项目通常是MBA。考虑到这类情况的小伙伴们在专业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或者已经成长为公司的中高层,为了长期的职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留学这段时间积累校友network,更新商业知识,MBA无疑是最为合适的。根据US News的Business School rankings,Top 商学院的排名在近2-3年没有太显著的波动,并且我们可以看到录取率与排名之间没有显著的关联性:
Rank(2019) School Acceptance rate(2018)
#1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Wharton) 20.6%
#2 Stanford University 6.3%
#3 Harvard University (tie) 11.0%
#3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loan) (tie) 12.1%
#3 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tie) 22.9%
#6 Columbia University (tie) 17.0%
#6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Kellogg) (tie) 20.7%
#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Haas) (tie) 12.0%
#9 Yale University 20.0%
#10 Duke University (Fuqua) (tie) 22.0%
#10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Ann Arbor (Ross) (tie) 27.0%
罗列上述数据我希望表达的观点是:如果有 MBA 的申请需求,不要被名校的title所吓到,而是要坚定勇敢的行动起来。因为MBA整体录取率较高、招生规模较大,对比于其它学术类MS/PhD (~10%/<5%)而言,申请难度并不算太高。
除了MBA外,商学院同样提供的非mba类MS项目,通常包括marketing,supply chain,managment (specialized industries,e.g., health care)等等不同的方向;
除了商学院外,还有部分较为小众的项目适合工作多年的小伙伴,比如近年来比较火热的Business Analytics以及Financial Engineering,属于数据科学与商科交叉项目,倾向于招收具有一定全职工作经验的同学,目前竞争激烈申请难度大。而在这两个项目之中,前者(BA)的部分项目对于非数理背景的同学相对友好,后者(FE)更倾向于具备较强物理/数学/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同学。
此外,公共政策学院提供的MPP (Master of Public Policy),以及部分教育学院所提供的Master项目都比较适合有过在职经验,且未来希望回国发展的同学们。
最后,我想说,这篇申请闲聊,只能代表着我和部分朋友们的经历,代表我们讲述一些留学申请的经验和教训。但是,旁人的经历不能代替自己的选择。每个人的背景都是独一无二的,每种困惑都值得讨论的,每个选择都是值得深思的。不论是选择职场还是学业,都值得好好努力。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