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能进藤校,你离藤校的距离还有多远?
无论是美国的学生还是中国的学生,想进名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年的藤校放榜日那天,美国的电视台制作了一期爬藤相关的特别节目,采访了被藤校录取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今后入读藤校等顶尖美国大学,早在孩子5岁时就开始未雨绸缪,削尖脑袋把孩子送进纽约最棒的私立幼儿园,从小就接受最好的教育。
通过藤校的录取数据,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些被录取的学生实力有多强。
美国高中生的平均GPA是3.0,录藤校的学生都在4左右。
美国高中生SAT 阅读 的均分是482,但是录藤校的学生都在700-800分。
美国高中生ACT的均分是20.8,而录藤校的学生都在30-35分。
以上这些数据统计是所有学生数据统计,如果再单独把国际学生摘出来,数据应该比这个还要高,并且随着藤校录取率逐年下滑,硬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所以,
能进名校的学生从来都不会是学习不努力的学生,也不会是低分的学生。但是想要进入美国名校,也不是仅看分数。靠用尽所有精力,刷分刷出了一个进名校门槛分的学生,你也不是这些名校所期待的申请人。藤校更看重的是学生真正的实力和潜力以及给学校可能带去的贡献和价值。有的学生只用了10%的力气考了1500+,剩下的精力和时间可以去充分开展自己的其他兴趣爱好,而有的学生需要投入100%的的心思才能考到1500+,几乎没有时间做任何其他的课外活动。那么藤校会录取哪一种学生,是一目了然的。
所以能进藤校的学生,并不是因为他单单做了很多课外的活动,从来不存在某个学生因为做了某个课外活动而被藤校录取得情况。如果你只看到这些表面的东西,于是你也跟风去搞音乐创作、参加辩论、进大学做实验,去偏远地区支教、关爱自闭症儿童、去孤儿院教小朋友英语,去美国、去非洲、去南极做各种项目等等,你还是不能被藤校录取,为什么?因为招生官看的不是他的高分和活动,而是这些表象背后这个学生强大的潜能和持续发展能力。
美国的藤校,会自豪的告诉你,我们的学生,将成为未来社会的领袖。因此无论是博雅教育,或是核心课程,真正的目的都是培养一个有思想的人。思想的高度决定一切。你所有的申请材料最终都是直接体现你的思想、态度和气场。而正是这些决定性因素才是你最后是否能够进入藤校的关键。对于这类学生,我们留学申请顾问所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梳理他自己,形成一条主线,让他能够更准确的认识自我,然后帮助他把他已经有的兴趣,从实际的角度做到更有影响力,帮助他通过文书把自己这个人清晰的展现出来就可以了,因为学生本身足够配得上藤校,只需要百分百展示出来就行
与此同时,也很多学生问,“我要应付校内的GPA,还要刷托福/SAT,哪有那么多精力去搞活动?”或者,“我是普高的学生,我们学校没有那么多课外活动的资源,我上哪里获得这些机会呢?”那么在问出这些问题的同时,你就应该清楚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是藤校的菜了。
当然,精英毕竟是少数,根据南外今年的官方统计,2019届学生(本部加上国际部)一共480多名,被全美排名前10的学校录取的一共20人次,藤校录取人数17人次。可见,大多数同学是进不了藤校和前10的,但是这些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精彩的人生,有的进30还是相对比较稳的,有的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学习打好基础。大学是人生中一段最宝贵的经历,在这期间取得的成就以及享受大学四年中带来的惊喜,也许比一个光鲜的排名来的更为重要。
经过我们长期的观察,除了那些准藤校大佬,剩下的学生也分为好几种,有的成绩还不太理想,但是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的;有的是学习习惯不好的;还有一种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去学习的,只是把申请当成一个任务来应付的。
对于第一类学生,有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成绩不理想,可能是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或者是思维上有天生的缺陷,比如有的学生记性不好,在国内这种应试教育氛围下,他有可能会出现反叛的心理,不喜欢死记硬背,导致学不好,但是换一个环境,让他能够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时,他可以做的很好。比如我们有个学生,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但是英语学习上可能是花时间和精力不够,始终考不出一个让人满意的成绩,托福刷了好几次最后还是只有90多分,但是这个学生有她有艺术天赋,对摄影,设计也很感兴趣,经过几个月的强化训练和努力,被美国服装设计排名第一的帕森斯设计学院录取。进了学校以后,她如鱼得水,更加自主的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不是被逼着学自己没有兴趣的,还在学校举办了个人展览,所以她同样能够获得成功。
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你们所需要做的不是刷分,不是盲目去做活动,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于是他习惯于从简单的事情中获得快感,慢慢对自己就要求越来越低。比如沉迷于游戏的学生,就是因为游戏比学习简单,更容易让自己快乐。而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于是追逐简单的快乐的经验更少,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他这种坚持的能力,所以在越来越难的学习过程中,他也能够迎难而上,而不是轻易放弃。同样的,在刷题的时候,前者在低刺激的环境中更倾向于走神,花了两小时在随时袭来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强刷完了这个坎,效率低下,而后者更倾向于专注下去,二十分钟就能推完,也就是我们说的效率高。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早期的教育环境节奏比较缓慢,压力少,更多地体会了拖延学习来开小差的快感,于是建立了习惯于拖延的不好习惯;而习惯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动后获得了巨大的奖赏,于是这种正向刺激的积累使其养成了毫不拖延的习惯。
最后还有一类学生,就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对于这一类学生,归根结底还是上面讲的没有好的习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Daniel Gilbert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理论——预测偏差理论(Affective forecasting)。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人们都是依据自己的想象力来做决策,在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首先会去想想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感受,如果这种感受是愉悦,令人激动的,我们才会选择去做。然而问题是,大脑的想象与真正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偏差,因为它只预测到了得到结果时的快乐,却无法让我们提前预知这个过程中将会遇到的挫折和挑战。真正的现实是,没有哪种自我满足感是不需要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的,因为任何学习或者改变都需要经历一个非常艰辛的阶段——专注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些处在自己的舒适区以外的任务。在专注阶段,我们体验到的愉悦感其实并不多,因为高度集中注意力会很容易让人感到疲劳,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常常因为做不好而产生挫败感。当挫折感压倒了对未来结果的期望时,很多人就会选择放弃。
所以很多学生嘴上说着自己找不到感兴趣的方向,其实就是借口。他只是不愿意去为之付出努力,因为在还没有去探索这个未知领域之前,还没有去尝试之前,他就已经选择放弃了。
对于这类学生,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给你提供丰富的资源,包括学术上的,课外活动上的,给你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让你们去探索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想要成为什么。前面我们也提到了,不管是申请藤校,还是50多名的美国大学,从录取的角度来说,做了什么活动也许无所谓,关键要看你在活动里做了什么。要对自己参加的活动真的有热情,在活动的选择上也不是去迎合美国的大学,而是挑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或者就算无关申请也想坚持做的活动,选择做真实的活动、展现真实的自己。但是前提仍然是,你想要改变,你愿意为之付出行动。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给你提供再多的资源也是徒劳的,甚至于即使你最后勉强刷出了一个分数,我们也帮你包装申请到了一个还不错的大学,最后你到美国大学依旧是学不好的,因为你的人生没有原动力,你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来应付你将来的学习和人生道路上所有的困难与挫折,同时还会因为大脑的预测偏差,让你误认为自己还挺好的,误以为一切都是轻而易举的,这样反而只会害了你。对于这类学生,你应该做的不是想着要申请排名多少多少的学校,而是应该抓紧时间,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捷径,认识你自己,改变你自己,从现在做起,这些是我们所能够给出的最好的建议。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