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档案Lisa青岛九中12年级学生
Lean In 山东联合创始人
Girls Who Love STEM创始人
青岛高中生商业计划书大赛创始人
AP特别荣誉学者
2019年申请季已获得里士满大学、布林茅尔学院、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悉尼大学等9所全美或世界TOP30大学录取。
大家好,我是Lisa,来自青岛九中。去年这时候我也曾焦虑过,现在已经尘埃落定,尽管我在ED也被梦校拒绝也曾怀疑过人生,但拿到里士满大学和布林茅尔学院的offer之后,看到他们发给我的录取邮件,我才知道什么叫做合适。今天作为过来人,我想分享自己在申请季的一些心得,帮学弟学妹们避过一些没有必要的坑。
一、美国和专业
1. 结缘美国我是在初中升高中的暑假决定要出国,因为中考没有考到自己理想的学校。父母问想不想出国,当时并没有什么意识,报了一个游学团去美国,参观了一圈,去大学插班上课,当时对美国的认识比较浅显,只是知道了还有另外一种文化。回来之后就开始更多了解美国学术和职业,我也开始梦想自己在华尔街能有一席之地。今年寒假我去澳洲旅游,参观了悉尼大学同时也申请了悉尼大学,这是我唯一申请的一所非美国学校,我当时有考虑过去悉尼读本科,有这个想法也是因为我想去世界不同角落,感受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综合各种考虑,特别是收到美国offer之后,我发现美国的本科教育是精华,我可以在研究生的时候去别的国家。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如果美国不是你唯一选择,可以同时申请英国,加拿大,澳洲或者其他国家,申请结果出来之后可以和美国比对一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2. 如何选择和发展专业兴趣我的专业是数理统计,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之后我还想double一个经济,我未来的职业会是商业方向,我喜欢跟数字打交道做一些商业分析方面的工作。从小到大通过做建模参加数学学术活动,我发现了我的数字能力,同时我也了解在职业规划方面数字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我生长在一个商业的家庭,从小跟着爸爸去办公室听一些会议或者去工厂看产品加工流程,以后也想在这方面有更深远的发展。
二、选校和文书
关于选校
1. 排名之于我
最开始提到选校我的第一反应是排名,甚至排名是我选校的唯一标准。现在看来显然不是这样的,那排名有什么用呢?现在大家见到你的第一反应是录到的这个学校排名是多少,这很现实没有什么错,但是不要太过于注重排名,排名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申请难度但也有例外。申请季我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查结果的日子,每出一个offer,一个waitlist,一个rejection,我都会有不同的心理变化。我也曾经想过TOP30的学校拒绝了我,是不是代表之前的学校都不会要我,TOP20学校录我那TOP30也没问题,大U录我那文理学院也没问题,现在看来这些想法非常可笑,但当时却是一直困扰着我。排名真的只是一个方面,很多时候看的是你跟这个学校是不是真的匹配。我的选校list里,有TOP30之前的offer,也有TOP30之后的waitlist甚至rejection,所以说有时候排名真的不代表什么。
2. 大U和文理学院
我也是在去年这个时候刚接触文理学院。当时我非常排斥文理学院,看文理学院的排名,每个学校我都非常不熟悉,觉得他们是不好的学校,甚至觉得是技校或者不正规的大学。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文理学院在美国可以说是一种精英教育,后来我的选校list是文理学院占了大部分,我现在要去的学校也是在两个文理学院中纠结。我之前排斥文理学院是因为有些特点让我很不喜欢,文理学院大多在村里,我就很不喜欢去偏僻的地方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理学院都有相同特点,比如说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虽然学校自己的size不是很大,但属于五校联盟里可以和其他四个学校共享资源,几个学校的size联合起来也就相当于university,联盟之间可以互相选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理学院的一些劣势,同时可以享受在文理学院的小班教育,跟教授跟同学的近距离接触。再比如我visit过Barnard,Barnard本身很小,但是是Columbia University的一部分,你可以去Columbia上课,活动。里士满大学听名字是大学但他却是文理学院,size比较适中,并且有商学院,一般文理学院是没有商学院的,他有商学院和法学院并且提供研究生教育,所以说不能把所有的文理学院都否定掉,要针对各个学校不同情况去看。大U里边也有很多偏liberal arts的,比如南加大,布朗,大家在选校的时候一定要保持open minded,可能你之前考虑不到的学校就是你将会去到的也是真的适合你的学校。
3. 其他考虑因素
首先我认为学校专业排名要好,我学统计那数理一定是强势的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同时我也希望课余能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从初中到高中在活动上都小有成就,所以想在大学继续我的优势。我会走商科路线,所以我希望大学的环境也是professional能给我职业上的一些帮助,而不是整天学习生活在一个bubble里边,同时我也希望大学是一个supportive的气氛,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近,这样我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学习也会感到幸福。第二是学校size问题,我不想学校太大,人太多教授可能也记不住我的名字,后面推荐信都会受限;我也不希望太小,我以后进入商科领域可能会需要一些资源,根据这些条件我先排除了大部分公立学校和一些size比较小的文理学院,最后会在私立大U和中型文理学院中进行选择。第三是地理位置,不要太偏因为涉及到后边的实习和工作机会。我在NYU读的夏校,课余时间有很多陶冶情操的方法,但是如果在非常闭塞的一个环境里是很难有的,但这也因人而异,有些同学喜欢看自然风光那就可以去村的地方。第四是天气问题,美国很多很好的大学位置很靠北,冬天可能会因为太冷停课。之前我的初始选校名单里有一所TOP20的科尔盖特学院,但冬天大约零下40度这是我完全接受不了的。第五是食堂宿舍其他硬件,这都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第六是其他因素比如宗教,圣母大学会有宗教活动;学校是不是分控 ;还有阶级方面,有些学校提供的financial aid 很少,大部分学生都是upper class,跟一群富人家的孩子在一起会不会有压力;再就是眼缘,有的学校一打开官网就觉得我很喜欢他。
关于女校
1. 真假女校
女校是我之前特别排斥的一个概念但现在我是完全接受的甚至想去的,我其中一个offer布林茅尔就是女子学院。我原来的偏见跟大家一样,觉得女校就是学文的,就像文科班那样一群女生天天学英文学历史,其实并不是,女校是全面发展的,有些女校理科是非常强的。比如史密斯有自己的工程学院,Bryn Mawr有些理科专业也是非常强的,并且跟Harveford 有联姻关系,你自己学校的理科专业满足不了你,完全可以去理科强校选课。第二点是女校全是女生,是是非非会不会比较多,我现在还没法定论因为我没长时间在女校生活过,就现在而言我觉得跟女生交流会更方便大家更容易互相理解,遇到一些困难女生也可以互相帮助,我特别希望我大学里能有这样一个环境。我之前找女校学姐问过,她们的反馈都挺好的。第三点女校是不是很多同性恋。第四点会不会找不到男朋友,女校里并不是碰不到男生,甚至会多到让你怀疑是不是在女校,因为联盟学校的学生会过来上课,课堂上会有很多男生。
女校的特点我总结了下边几点。一:大家对平权话题特别感兴趣,可以在一起很开放的讨论这些问题。我加了一些女校微信群,大家每天都在讨论平权,社会经济问题。线下讨论男生说的比较多,女生有想法也不会说出来,但在女校环境里大家都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会defense自己的观点。二:女生都很上进支持彼此,最后在各个领域都变成leader。三:价值观问题,大家对女性对平权问题都会有不同看法,女校想培养的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女性。四:女校会给予很多support,很多女校都有传统节日,会给两个sister配对,会有学姐帮你解决很多问题。
2. 我与女校
我一开始非常排斥女校最后为什么会选择女校呢。第一:我的偶像是 Hillary Clinton,排除政治因素非常欣赏她的精神特别是在败选之后她坚韧的精神更让我佩服。当我知道Hillary Clinton的母校是Wellesley之后就对这个学校产生了兴趣ED了它。第二:我自身经历也是我做这个决定的因素,小学上数学建模选修课时,我是班里两个女生之一其他全是男生,在这种课上老师对女生关注并不大,讨论话题时女生也插不进去,所以我就想找一个女校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我的建议。第三:我在活动中也有很多感悟,最初如果我的partner是男生的话,他们在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我可能不会说出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一个成熟的leader不应该是这样的。但女校培养的是如果你跟别人有不同意见时应该怎样去交流,特别是在男士占主导地位的领域。
3. 读书推荐
Sheryl Sandberg的《向前一步》鼓励女性争取自己的权利,女性得不到自己权利只是因为自己不敢争取源于自己内在的不自信;Hillary Clinton的《What Happened》,这两本书都是Jeffery张老师特别推荐给我的,很认真看过; Michelle Obama写的《Becoming》。这三本女性自传让我对女性领导力有了不同的认识,从一开始我认为Hillary那样用自己的知识通过改变国家政策给全国人民一些福利,通过Sheryl Sandberg我发现女性可以在公司,在NGO方面推动女性运动发展,像Michelle这种通过家庭让自己丈夫变的更好从而让大家生活变的更好也是一种女性领导力。
选校建议
1. 梦校的力量
梦校还是要有的,它可以在整个申请季最难熬的时候给我力量,让我有一个目标可以坚持我想做的事情,但是被梦校录取的机会不是很大,大家最后都去了option B 甚至option C,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心理准备不至于收到拒信的时候整个人崩溃。
2. 自己的节奏
保持理智和冷静,选校就是选是适合你的地方,首先你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身边同学选什么你就选什么,现在非常有大众眼缘的学校比如Emory, NYU等大家都会去申的学校,但是你究竟想不想去适不适合你,是你需要再考察的。另外可以向父母,顾问寻求一下意见,但是要带着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去听别人意见,最后是你自己做出这个决定需要自己承担责任,你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3. 选合适的
申请季经历了各种事情自我认识也一直在变化。我曾经也特别自信,去年这时候想着梦校肯定没有问题,但是有段时间特别低落也是因为标化没有达到预期,所以在选校上压低了自己的目标。后来我发现很多学校也不是特别的分控。当时觉得我申TOP10文理学院肯定没戏因为分不是很高,最后发现我申请的学校并没有拒我还给了我waitlist。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以大众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人或是一个学校,每个人或是学校都是不一样的,适合每个人的学校也是不一样的,你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去选学校而不是看到学校什么好来改变你自己。自己一定要掌握主动权选择适合的学校,如果真的跟学校匹配录取率就会很高。
了解学校的途径
1. 菲斯克选校指南
涵盖学校非常多,可以从学术,生活,活动各个方面了解学校。还没有这本书的同学可以向自己的升学指导顾问要一本费斯克选校指南绿宝书。
2. 相关网站
知乎上看的比较多,TOP30学校我都看过,但这个比较主观,大家应该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Quora是美版知乎需要VPN登陆,也是看在校生就读体验, 通过看Quora,我发现中美学生思维存在很大差别,比如我之前搜韦尔斯利的时候,出来一个问题:我同时拿到韦尔斯利和哈佛录取我该去哪个?中国人回答肯定是哈佛,韦尔斯利可能都没听说过,但是最后的答案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人说去哈佛,有的人说去韦尔斯利并且给出很多理由;官网这是第一手材料,一定要看特别是你非常想去的学校,我之前没有看过学校官网对学校的了解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会带来很多谬论,学校官网给的都是官方解释,如果你想得到主观解释还是要到知乎或者Quora上找,比如,我当时觉得文理学院出来都要考研,就考虑NYU 的Stern商学院和CMC,我上官网找了一下,反而CMC给出的毕业生就业数据会比Stern好,录取难度也会更高,在官网上看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发邮件给招生官,上边都有他们邮箱这也是跟学校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让学校看到一开始你就对他们感兴趣;公众号-文理人,大家如果对文理学院感兴趣这里边的资源非常宝贵,国内一说到美国大学大家都在提大U,对文理学院的介绍比较少,这个公众号就是把所有文理学院资源整合,输入你想了解的学校名字就会出现很多学校相关信息,你也可以找到学校校友在线上问问题。
3. 过来人百科
这是我选校过程中比较好用的一个手机APP,这里边有各个学校介绍H和在校生采访获得的经验,弊端就是比较老版,很多学校信息和对学校认识都没有更新。
4. 升学指导顾问
一定要多跟顾问多沟通多聊,顾问们了解学校,让顾问们更多的了解你,推荐最适合的学校给你,这样可以减少信息上的 gap,才能做出明智决定。
5. 访校,学校展会等其他的途径
暑假有时间的话大家可以访校,访校之前大家要做足调查,如果你去的学校是你之后不会申请的学校那也没什么意义,或者你对他对根本不感兴趣只是大众情人的学校,去了也没什么用。college fair,学校展会,各个学校在校生会摆出自己的宣传册,你对哪个学校感兴趣就可以找他们聊跟在校生建立联系。
文书概括和建议
一开始我也很迷茫文书到底是什么,其实文书就是讲你自己的故事并且是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故事才是最动人的故事才最能反映你的特质。文书写完之后要进行一定的美化,美化并不是造假而是在语法结构上改动让你的文章变的更好。文书和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有活动不一定写出好的文书,文书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活动做得好但是不一定会把故事讲出来。没有活动文书就缺少很多素材,我文书很大部分都是讲活动特别是做brain storming 的时候我也会把简历放到旁边看着自己做的活动来想;文书不完全来源于活动,可能是你从小到大的经历,一直坚持的passion或者是你的家庭背景,我就是从这方面入手,也可能是影响你的某个小瞬间。
1. 找到自己真正的passion
写你真正熟悉的事情,否则就是在凑字数也是浪费时间,文书也不会感人。
2. 展现精华的你
我们在申请时不管提交文书,简历,标化,面试,视频都是在向招生官展示一个完整的你,有些方面已经展示过了就没必要在文书里边再写。不要只mention一个学术活动的名字,有时候你只写名字招生官get不到你的点,但你已经占用字数讲你有用东西的空间就会变少,并且招生官看到这个也不明白你在说什么,文书更多是你的感悟。
3. 文书修改策略
一定要提前写,因为要改很多遍!也不要怕推翻重新。我有一个策略,改到改不下去觉得很完美了可以放下一段时间,沉淀一下过两三天或一个周你再去看可能会有新的灵感。不要有拖延症,如果学校明天截止今晚写的话肯定是不行的。
三、标化和活动
(一)关于活动整个申请季结束,我在想我是靠什么脱颖而出的,最后得出结论是我的活动。做活动的初衷不要是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之前在大一群里看到,比如韦尔斯利是个女校,多做一些平权的活动跟学校匹配他会录你,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学校想要的没有一个特定类型,做真正的自己学校才会看上你,所以你对什么有passion就去做什么。
在升学指导中心顾问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主要做的几个类型的活动:
商赛
我从一开始参加了各种商赛,今年暑假我自己也将举办A-circle的商赛,我对商科有兴趣这也是我过申请季后依然愿意继续做的一个活动,我不仅学到了商科知识还学到了一些软性能力包括领导力和沟通能力。
科研项目和夏校
参加过CTB哈佛大智汇课题项目,研究的是噪音污染。我的夏校是NYU的Stern商学院,有点偏统计会教你用Excel去分析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缺点就是6个周时间太长,暑假一大半时间过去了,特别是高二暑假时间很宝贵,所以大家要考虑自己是不是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
英文辩论
我从初中就开始做辩论当时是中文辩论,高中开始了英文辩论,建立了自己的辩论社团
Lean In Shandong和理工科女孩
Lean In是一个NGO组织,我也是对女性发展感兴趣建立的这样一个组织,这也相当于我自己第一个initial term,为我后边提供了很多素材,我现在也一直在做这件事情。Girls Who Love STEM这个理念跟Lean In有点重合, 试图通过各种活动减少理工科方面的gender gap
数学学术活动和建模
去年这时候参加了CAT。建模方面,我从初中研究数学建模,希望用自己的数字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建模正好给我这样一个工具provide service for others。申请季的过程中我又参加了全美高中生数学建模大赛。
另外我在学校学生会和学校社团担任领导position并组织一些活动。
(二)关于标化
如果说这个申请季什么是我遗憾的,我想说是标化,并不只是标化本身,而是一次次冲刺失利给我带来的负面影响,申请季我托福频繁刷分都没刷到自己的理想分数,不得不说对我的心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想提醒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尽早开始准备标化。如果目标是美国TOP30大学,不要晚于9年级夏天开始准备托福,10年级夏天开始准备SAT。
四、给学弟学妹们的其他意见
1.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美本名校申请竞争越来越激烈,尽量早准备标化,早刷分,同时软性技能也很重要,所有人分都很高,标化饱和的情况下学校会更看重软实力。
2.注重个性发展
注重个体:一种是发现自己的不一样,另一种是自己明明不一样却不敢表现出来,觉得跟别人不一样是很没有安全感的事情。我高中发现自己是班里唯一出国的就有一种很不安的感觉,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道路,你只是跟他们不一样而已,每个人在自己道路上的规划也是不一样的,尽量把自己的个性发展到最大,如果大家都一样再申请里真的就没办法脱颖而出。
3.调整心态
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也不要让外界对自己的压力太大,有些事情我们尽力就好,结果怎样真的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
4.好好生活
大家会觉得自己很忙,但申请和文书都来源于生活。如果每天只是埋头刷分反而会没有生活,最后写文书真的没有素材。关于文书也要早做准备,现在有一个写日记的习,把灵感,刚刚做过的活动和感触写下来对后边的Brain Storming非常有利,不会说写文书的时候没有题材,明明自己做了很多活动却想不到细节。我申请季时候压力也很大但我会适当的给自己减轻一些压力,我会弹钢琴,辅导弟弟妹妹学习,偶尔跟朋友约个饭,这些对我有新的启发,也是我一个人埋头苦干得不到的收获。同时我们要打破美国人对我们的印象,他们觉得中国学生只是刷题机器,到了大学只会学习,所以他们也会担心我们是不是不够social。现在这些方面有一些突破的话在适应美国大学方面会有一些帮助。
5.表现真实的自己
我曾经觉得自己跟某个学校很匹配,他肯定会要我,但我最后被拒。现在我静下心来再去看当时提交的材料,会发现她跟真实的我还是有一段差距的。
6.处理好父母关系
我跟父母的关系比较独立,他们给我很多空间,包括升学这件事他们只是大方面上给我建议,是否采纳最终做怎样的决定他们也会告诉我自己做的决定自己要承担责任。
7.学会利用各种资源
青岛本来资源有限所以更应该抓住能够利用的资源,我原来觉得我跟很多人思维观点不一样,是不是就不用和他们打交道。后来发现其实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我新的启发帮助到我的。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