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lar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女孩儿,她的朋友圈很少见美食或者潮牌或者自拍,但却充斥着自己做的咖啡,或者是参加的某个艺术活动等,满满的小文艺范儿。在2016-17的申请中,她先是在ED2阶段被全美第八的文理学院-Carleton College拒,但在随后的RD阶段却又赢得了对方的橄榄枝。
虽然很多人开玩笑说「申请就是玄学」,但仔细品读每一个成功的案例,你就知道所谓玄学只能是玩笑--每一个成功的案例都有其成功的理由。作者通过细致认真的选校三部曲和吸引人的文书成功拿到了Carleton的offer,希望TA的经历可以给你启发。
我来自苏州普通高中(每届约有10%左右的学生申请美国本科),高一暑假开始从高考党转变为出国党,江苏小高考之后没有脱产,留校学习,但不参加高考。申请季有申学指导(中介)的帮助,自己写文书申学指导写comments,再自己改。共申请美国本科18所学校,目前被8所录取,被9所拒绝。决定去卡尔顿学院度过四年的本科生活。
标化成绩
1. 标化概述
我来自二线城市普高,学校不开GPA,使用Naviance系统,分数高一高二不是很高(学校考试难度大,学生普遍分数不是很高),大多数是A,没有B以下的成绩;毕业考试成绩为江苏小高考的等第,物化史政地生六门课程4个A、2个B。从时间线上来说美国相关考试:高一暑假开始准备SAT,高二上学期首考2160,没有再考;SAT II 没有好好准备,数学level2考了770,物理考了710;托福109。
2. 标化小分
Old SAT 2160 - Critical Reading 670, Mathematics 800, Writing 680 (essay 10)
TOEFL109 - Reading 29, Listening 25, Speaking 26, Writing 29 (not combined)
申请结果
我的活动
除了Common Application以外的申请系统,比如UC和UWsh,活动列表都只是有数量上的差距,因此在这里我就以我在CA上写的活动进行一个简单的说明(CA上我会根据活动分类将一些同一主线但不同类别的活动分开来写,这里为了在逻辑上清晰我就都并在一起了)。
1. Film & Media
不少学校我都申请了Film Studies的相关专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的活动中有一条主线是有关于Film和Media的:初一加入学校传媒课程班(当时初中里还没有社团这一说法),然后成为课程班班长,在广播站做主播,初二开始协助学校启动电视台项目,做一些定期播放的系列校园新闻节目。初二带领课程班同学拍摄了视频,帮助学校拍摄并剪辑了一部微电影。初三毕业成立了个人名义下的剧组,拍摄了自己导演编剧的微电影。高一学校艺术节的微电影大赛我担任主要评委,高二为两个公司做了两个比较简陋的宣传片,高三再次成立剧组,作为制片人,参加一个中美电影比赛(这个是申请季之后的事情,没有放在活动列表里,但写在了给Carleton的love letter里面,love letter的部分在补充材料里有详细叙述)。
[申请者可以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尝试发展自己觉得很酷的事情,抓住时机做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找到一些兴趣点进行长线发展。我仍然不确定我在大学里会不会坚持走电影这个方向,但我能够明确我有意向在这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同时需要更多其他领域的知识来填充自己。]
2. Volunteer
市面上提供的各种志愿者工作非常多,但很多工作并不是志愿者真正喜爱的或者在意的,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申请更加好看一点,符合所谓“一定要有志愿者工作来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我本人并没有多少志愿者工作,在苏州歌剧艺术节的开幕音乐会为做歌剧艺术家的志愿服务和演出准备,以及在某美术馆为《牡丹亭》现代艺术展做义务讲解。因为之前并没有准备出国,也没有合适的志愿者活动去做,因此并没有长期的志愿者工作来为我的申请增光添彩,但看来这并没有什么负面影响。
3. 领导力
除了在上文提到组建管理剧组,管理传媒团队以外,我还担任初三毕业典礼的总策划和总导演(这是一场比较大型且华丽的典礼),组织高中女篮队训练(学校不怎么重视,没有人带队员训练),模拟联合国管理层各种职务等等。
[没有成为过团队领导的同学也不必急着要成为某个大团队的领导,就算在一次小的presentation里面带领两三个人完成一次作业,也是对于领导力的一种体验,然后再慢慢寻找机会发挥自己的领导力。如果认为自己实在没有什么领导的潜能,也不应该强求,而是尝试各种事情去寻找自己的闪光点,毕竟这个世界不需要所有人都去成为领导。]
4. 独特的点
另外,我的比较特殊的一个活动是做咖啡,主攻拉花,作为一个业余兴趣,高三开始练习的,目前技术如图。
比赛及奖项
比赛方面,没有参加过太多学术的比赛,因此在奖项这一块,唯一能看的就是在2015年的北美邀请模拟联合国大会里拿到了Honorable Mention(也是这一次经历让我开始思考是否应该选择留学),其他奖项就填了省级演讲比赛、市级的科学学术活动以及校内的奖项。
[我个人觉得专业方面有奖项支持总归还是better than nothing。特别是理科方向的专业,有机会还是参加一下各种学术活动拿点奖吧,无论如何至少在填奖项的时候可以安抚一下自己的内心。]
总体上来说,我的活动从广度与深度上都体现了一定的个人实力,相信这对于我的申请还是有不少积极影响的。
选校
个人觉得我的选校策略还是挺成功的,虽然在选校阶段纠结到几乎崩溃,RD截止日期前半个月还在纠结选校,每天趴在电脑上看各个学校的资料,看一个觉得一个好,又都觉得自己申请不到。这里我先放出我三个阶段的SchoolList以供参考(单个系统的因为结果出来的时候和RD差不多,我就归类到RD里面
ED: Wesleyan University (rejected)
EA: Colorado College (admitted), UVa(rejected), UNC (rejected), OSU (admitted)
EDII: Carleton College(deferred—admitted)
RD: Davidson College (rejected), HaverfordCollege (rejected), Colby College (admitted), UCLA(rejected), Tufts (rejected), 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admitted), BrandeisUniversity (admitted), UCSD (rejected), UCSB (rejected), UCD(rejected), PSU (admitte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rejected)
我没有确定专业,想学的东西也比较多,不太希望太繁华的地方给我造成比较大的社交压力,也不喜欢夜夜笙歌的感觉,希望有个比较小的community让我更快融入,偏向小型课堂,接近大自然,能去各种地方的project,因此我整体意向偏文理学院。我大概进行了三轮选校。
第一轮:去年八月份基本确定了ED校Wesleyan Univeristy,咨询了一些比较有经验的老师,被告知性格挺符合这个学校的风格,但是有点太reach了,希望不大。除去各方面的优秀因素,wes的电影专业在文理学院中是最强的,加上反复看音乐剧Hamilton(导演和主演LMM是wes的校友),更加喜欢wes的文化氛围。然后我在YouTube上面看了很多介绍学校的视频,关注了学校的ins,并且在十月份参加了wes在香港的reception,与众多校友接触之后我开始彻底一往情深,心心念念地想去wes。然后考虑EA校的时候选择了Colorado College,因为文理有EA的不多,我也对CC的block plan挺感兴趣,也很喜雪山脚下丹佛边上的这个地理位置,就申请了;EA还选择了UNC,UVA(这两个学校都是性价比较高、地理位置比较好、综合能力非常强的公立学校)作为冲刺校以及OSU作为保底。
第二轮:ED和EA交掉之后我开始思考RD,有些系统截止比普通的RD要早,因此在UC里面除了LA,其他我都不是特别喜欢(深知UCB不会要我于是我都没有申请),但是在顾问的建议下还是申请了UCLA,UCSD,UCSB,UCD四所,另外申请了UWash和PSU作为保底(PSU无感,顾问说比较好录就作为一个保底了,UWash的话我挺喜欢西雅图的,但是由于我们学校GPA的问题,UWash没怎么在我们学校录过人,还是选择了去碰碰运气)。这一轮选校过程中,我没有做太多research,就随波逐流地进行选校,大多为保底(虽然最后这里面五所保底只录了2所,且看这架势UWash录取越来越严苛,大家以后还是别把它当保底了……)。
第三轮:这个时候开始纠结ED2的学校了,因为很喜欢UNC和UVA,然而这两个学校都要在1月底出结果,这个时候ED2已经提交掉了,因此非常纠结ED2的选择。RD这时候我初步的学校有Colby,Tufts,Brandeis,W&M以及排名在20到50左右的七八个文理学院,我初步决定ED2Tufts,但是顾问说希望不大,如果ED2选择Brandeis应该就比较稳。这是最纠结的一段时间,我一度没有“最想去的学校”来作为ED2的选择,却又不想放弃ED2这个录取概率相对大一点的机会。
一直纠结到12月中旬,收到了ColoradoCollege的offer(代表着我有学上啦还是个很喜欢的学校),我就开始乱来了:先是删掉了所有RD里面的保底校(排名30之后的文理),且在school list里面加了Carleton,Davidson,Haverford三个本来想都不敢想的学校。顾问表示这三个学校不ED基本也是没戏,我心里想着试试看吧,万一运气好就中了呢。当时就定下来ED2选择Tufts了。在提交申请的前一天,我才了解到班级里两个同学都选择了ED2Tufts,且其中一人标化比我高了一个档次,另一人标化跟我差不多,但活动相对学术集中,我在这个小pool里面和他们比起来竞争力略不够,因此马上换成了心里的另一个Top Choice:Carleton College。
经过三轮选校,在我的最终School List里面有9个冲刺校,3个匹配校,6个保底校在选校过程中,我参考了非常多的资料,从简单的各项排名,到大学官网,到论坛上在校生或者毕业生的“体验”,再到找到在校生聊天进行深入了解。
另外,学校的基本信息我也做了一份表格,以便和顾问或者父母进行沟通以及自己管理信息(表格里的排名和费用都是上一年的信息,费用包含的是学费和住宿费,在分类Reach/Match/Safe的时候因为是自己做的,所以只参考了传闻中的学校录取难度、标化均分等,并没有考虑到近两年的申请形势)
文书
主文书brainstorm过程
从去年五六月份就开始Brainstorm主文书(Personal Statement)的内容,简单写了七八个想法,然后选择了其中三个深入去写,三个想法成文之后,再由各顾问帮忙进行筛选,选择一个最能体现我个人特质的素材,然后在此基础上又改了四稿左右,终于在九月份完成了我的PS。
Brainstorm主文书的时候,可以从课外活动、学术体验、性格改变、人生转折、家庭、校园生活、旅游经历、长处或短处等方面来思考主文书的内容。在我与顾问第一次进行Brainstorm的时候,基本筛选下来可行的题目有:电影制作、总是批判他人到醒悟、筹钱给慈善组织到要回这笔钱、身高劣势、第一次去非洲的经历、转变为一个独立的人的经历。分别写了一些段落之后,选择了电影制作、筹钱讨钱和身高劣势这三个话题写成了三篇Personal Statement。最后选择身高劣势这个话题进一步修改,终于完成了这一个艰巨的任务。
[千万不能怕Brainstorm的过程,想出来的ideas就算不能在ps里面用,也可以在一些学校的辅文书里用,多积攒一些可以写的内容总是没有坏处的。有一个经典的判断PS有没有体现你的特点的方式就是把文章给别人看,如果别人一看就知道说的是你,那就成功了一大半。文书的故事往往不需要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件,生活中越小的片段越能塑造出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人物形象。]
主文书内容及分析
上文提到了内容是描写我的身高劣势,背景是这样的:大概就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别人都开始猛地一窜,而我以一个非常平稳且极度缓慢的速度慢慢地长着身高,从此以后永远只能坐在教室第一排,不单单给我带来了心理上的困惑,也让我因为身高丧失了一些机会。在形式上,为了达到“特立独行”,我用的是信件格式:给我双腿的一封信,通过三个事件表达了我对其的情感变化。三个事件分别是:
(1)初中里因为在广播站当主播,本来可以成为主持人,但因为身高和其他几位主持人不协调,被换了下来,内心很委屈。
(2)高一参加学校踢踏舞课程,我是班里跳得最好的一个,准备为一场大型演出排一个节目时,我又因为身高矮了一些无法融入整个阵型,离开了踢踏舞队。
(3)高二想加入校女篮队,教练表示想要一些更高的队员,我这次没有放弃,恳求让我一起跟着训练,我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练习,最后留在队伍里成为了正式队员,且在后来学校不安排训练的时候带领其他队员继续训练。
三个事件都以身高太矮带给我的“坏处”为线索,同时又体现了主持能力、艺术才能、坚韧和吃苦精神、以及领导力;情绪上最开始是委屈地走开、到失望地哭且去练习独舞、再到争取机会融入团队,体现我的一个性格变化过程,从屈服到为自己争取机会;对于双腿长度(身高)的态度从失望、厌恶、憎恨到慢慢去理解它们已经尽力而为,并且感恩它们的努力等等。
[在写PS的时候,我们不单单要体现一层内涵,还要通过事件本身去体现情感变化、以及自己其他的能力、甚至是性格上的改变。如何在逆境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或者如何在成功中体悟人生,也许都能告诉招生官,你在大学里碰到类似的事情会怎么处理。反思我自己的文章,语言也许没有特别华丽,但感情的确是非常真实的。很多人会去捏造故事,编得有模有样,但往往最后还是缺那么一丝最真实的情感。]
↑文章开头
Supplement概述
Supplement指的就是申请学校的时候专门为这个学校写的文书。大多数学校会让你写一篇Why essay,就是让你解释为什么喜欢我们学校,很多学校也会给出一些额外的题目,这就类似于Mini PS了,通过其他事件来体现自己的personality。学校正是通过你的主文书和supplement来判断你是否适合他们。个人认为,文理学院会更加看重文书,毕竟大U的申请者太多,AO认真读过来那么多文书也不是特别现实。同时,supplement和主文书一样,也非常需要真情实感。
Why essay的写法基本都是有个格式的,不太应该套用外面流传的套路,因为那不是你的东西,而是自己写着写着去找到自己的风格(套路)。我的套路一般就是专业兴趣+学校提供的资源、课外兴趣+学校提供的资源,其中的这些兴趣一般都会和activitylist关联起来,让自己的申请有一致性和完整性。在写supp之前,应该先把学校官网翻个遍,然后去论坛或者知乎上面找学生的体验,也许会找到一些在这里可以用上的信息。
举例分析
很多人觉得我这个标化分数能进卡尔顿大概是因为文书比较合他们的胃口(虽然我觉得写得挺一般的),在这里我就分享一下卡尔顿的why essay和我的回答。
Why are you applying to Carleton? (no morethan 150 words)
我的回答是我喜欢电影,想要深入学校,卡村xxxxx等课内课外的课程或者活动都能支持我的学术兴趣,另外我在大学里想继续做咖啡,我看到有个xxx组织,我想加入。这样的学术和生活氛围很吸引我。
[我提到的活动里学术相关内容不全是官网上找到的,有些是通过该专业的学姐了解的,体现了我因为兴趣浓厚而去了解了很多卡村的细节。]
文书总结
我觉得文书里面最重要的还是个人感情的流露,为了使文书好看而去编造故事不是没有成功案例,但是真正把自己都感动到的essay才最有可能打动AO,写文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审视自我的过程,完整地回顾着十七八年来最真实的自己,才能为自己找到更好的前进的道路。正在申请的同学们可以有意无意地在平时的生活中去记录一些感受,到需要的时候翻出来看看,也许会有更多收获。
面试
面试我参加了InitialView和一次Wesleyan的Skype校友面试,个人感觉face to face的面试比较自然,且Skype的时候网络会有一点卡,有时候机会听不太清对方在说什么,以至于要Pardon好几次,就会更加紧张。InitialView是可以发给所有学校的,因此在面试的时候都是针对个人活动以及学术的问题,不需要准备学校细节。校友面试的时候个人活动和对于学校的了解都要准备好,相当于提前准备好更详细的WhySchool文书。服装方面不需要特别正式,两次的面试官都穿了休闲装,面试者穿着过于正式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压力,Business Casual就可以了,但也不能太随意。(关于InitialView的面试经验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麻烦小编放一下链接)
很多大学都提供Request Interview这一个选项,大多数是不强求面试的,不面试也不会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如果自己不害怕面试的话,也可以request一下,不知道能不能传达给学校“我很喜欢你我愿意被你面试让你更了解我”这条信息。很多学校我提交得比较晚,因此也request得比较晚,于是所有request了面试的学校要么没有声音了要么给我发邮件说无法安排面试了,但事实证明这并不会对申请造成什么影响。
中介
对于选择中介/升学指导,我觉得了解清楚对方的服务程度是第一位,比较好的状态是既不干涉过多(例如有些学生申请季结束之后都不知道自己commonapp的邮箱和密码等),也不会帮助太少(例如某学校需要财力证明学生没有了解顾问也没有通知等)。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选择DIY,的确非常有挑战性也有一定的风险,但还是能够让一个人在申请季这一阶段快速成长的。
补充材料Portfolio
我在申请季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发奇想给自己拍了一个做咖啡的视频,来结合自己对于拍摄和咖啡的兴趣,想要发给大学,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操作,便发邮件询问。
在发邮件的时候,记得要陈述清楚自己的个人信息,并且用词有礼貌,不能有语法错误(给AO发邮件的之前可以让顾问check一下措辞,以防给AO留下不好的印象)。
很快我就收到了回复,并且知道了应该怎么做(这时候才知道我做的视频可以作为video portfolio提交),RD的很多学校我就直接在portfolio页面里提交了该视频的YouTube网址。
这种portfolio也有些学校不接受的,请看UVA这个相当高冷的回复:
defer转正
前文提到过我ED2选择的是卡尔顿,然而被defer,在RD的时候被录取,个人感觉我的love letter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尽管几乎所有人被defer或者waitlist了都会写love letter)。
首先我担心直接发给admission office可能会被直接略过,因此发到了官网上公布的招生办公室头头的邮箱里。内容上先陈述自己在ED2申请中被defer了,但是仍然有强烈的愿望想来卡尔顿;由于卡尔顿的supplement里面主要写了电影方面的兴趣,这里就写了最近参加一个电影比赛,我作为制片人要参与剧组方方面面的工作并带领整个团队,仍然感觉自己缺乏专业知识,希望能在卡尔顿继续深造;然后写了申请季结束之后我在教一个比较特殊的小学生英语,并且利用学到的心理知识去让他更自信;最后写到了通过我最喜欢的导演李安的几部电影以及阅读一些书,开始对中国功夫很感兴趣,并且自己也开始学习太极,我是最年轻的学生,但是大家都很接纳我帮助我,卡尔顿也是这样一个supportive的环境,并且在打太极时我能体会到一种inner peace,卡尔顿最能provide this kind of environment……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发出去一个小时之后,头头就回邮件了,而且他还抄送给了国际生的招生助理。
其它
大U和LAC(文理学院)的区别
大U和LAC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学校规模上的区别,大U少则五六千人,多则四五万人,而文理学院一般维持在两千人左右。在这样的一个学生总数条件下,大U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特别是针对研究生博士生,但本科生的资源也不会太少,文理学院一般都是注重本科教育,学校的资源几乎全部属于本科生。
大U的学生团体大,中国学生也多,人脉资源多,文理学院学生少,自然中国学生也少,学生必须要融入与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人脉资源中精英也相对集中。对于人多人少与自己关系网的建立并没有直接联系,比方说在文理学院里你也许会认识全校所有人,但在大U里真的去认识两千人左右也是一件非常不得了的事情了。
在学术方面,大U在专业方面的选择会更全面,相对文理学院更佳精专,文理学院推崇博雅教育(Liberal ArtsEducation),希望让学生接受全面的教育,然后再选择自己的专业兴趣,转专业也是非常方便的,但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major可能学校本科不提供。
在经济压力方面,普遍文理学院和私立大U的价格差不多,国际生一年比较基础的总费用约为50万人民币左右(包含学费、食宿费、书本费、生活费、往返机票费用),比较优秀的国际生也有机会获得merit-basedscholarship(根据优秀程度发放的奖学金,但数量非常少),也有可能申请到financialaid(根据家庭条件发放的经济补助,一般优先给美国学生,除了几所想当顶尖的院校,大多数学校如果学生申请经济补助是会影响申请的),公立大U的总费用一般在三四十万左右,但加州系统内的这些学校学费每年都在上涨,也已经直逼私立院校。从申请角度来说,总体上大U更看重标化(因为人数众多),文理学院更看重文书(个人特质)。
总结
每个人的申请故事都是一个特殊的案例,每一个在看这篇文章的学弟学妹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漫漫的过程,会痛苦,会快乐,而过来了才会有最深切的体验。祝大家申请季顺利!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