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藤校整体录取率一直走低。中国学生挤进美国常青藤的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呢?《经济学人》早先有一篇文章,指出去年约有4万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这数据包含所有在美国读高中,国内国际学习,体制内学校,拿中国境内护照的总人数。其中,只有200人进了常青藤(录取率0.5%)。
你知道吗?留学申请美国藤校!精心包装,可能会成为你致命的硬伤。
中国家长碰到美国招生官,抓着人家就问,“我们家孩子考多少分能上哈佛?”他们的回答也如出一辙,“分数,其实并不重要。”
其实,双方都没有错,是中美思维差异做得怪。美国人说话偏学术范儿,中国家长觉得不实在,大伙儿爱听落地的讲法。第一,说出概念,第二,给出数据,第三,拿案例证实。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招生官纷纷感慨,他们说的话总被中国家长曲解:
美国学校最好的教育理念遇到了中国的“最佳”实践。
申请时,往往我们精心做的包装,却成了孩子的硬伤。
所以看来,不理解赴美留学意义,没摸到招生官心理的人,全算输。
藤校是强者间的博弈,强者恒强
留学申请的美国各个藤校教育价值观说法不同,都可以归结为这三类概念。学术能力占50%~70%,领导力及影响力占20%~30%,思维模式占比10%~20%。但并不意味着思维模式及自我认知占的10%~20%不重要,或者干脆放弃不做。
我们默认为,最后的思维方式及自我认知是在前两者有能力做成后发生的事件。
这也就解释了,哈佛大学招生官说:“分数,其实并不重要”的原因。大部分申请哈佛的人标化水平都不会低,招生官根本不用考虑第一步学术能力的问题。
提升学术能力/IQ (占比50%~70%)
中国家长理解的学术能力,最常见的误区是
第一,家长完全不知道孩子的学术能力。简单测试一下,请您三秒钟内告诉我,您孩子的学术兴趣是什么?我相信很多家长是说不出来的。
第二,不仅是家长,有时候孩子都不知道学术兴趣是何物?
同样的问题,遇到过两个有意思的回答。一个女孩说我的学术兴趣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这是学科,这不是学术兴趣。学术兴趣是指,在学校和家长约束之外,孩子愿意无限制花时间钻研的事情。
另一个男孩说,“我的学术兴趣是打游戏。”的确有孩子因为打游戏,打到了美国TOP20内伯克利大学,他打游戏打到觉得游戏太慢了,自己拿程序写了一个游戏,架了一个服务器,这叫打游戏打出水平了。
美国的精英教育是,大学前两年一般是通识教育,让学生尝试各种领域。学生可以自发的探索自己的学术兴趣,再去不断去深挖,激发出自身的能量并且可持续发展,最终在学术领域里取得一番成就,这是赴美留学的好处之一。
培养领导力及影响力/EQ (占比20%~30%)
领导能力在中国最常见的两个问题。问题一,扎堆现象,即为申请做得活动都像是标准化流水线做出来的。模联,植树,敬老院,支教,北极科考、非洲保护野生动物。估计九成的家长读完都会“中招“的感觉。
可做得活动就这些,如何能做出差异化?
拿模联来讲,大多数孩子只是参与了一下,有一个小小的经历。这些人写得东西被招生官认为“平淡无奇”,即审阅完文书后,感觉无特别之处或无任何情感波动。但有的孩子,去打了模联还拿了世界的奖项,影响力一下就出来了。这就是参与同样的活动,不同人体现不同能力的奥秘之处。
问题二,家长包办。一位申请威尔斯利的学生家长,算是商界小有名气的老板,让女儿去山区支教,除了自己家姑娘,周围同学都是黄头发蓝眼睛的女孩。一看就是经过中国爸爸筛选过的同学,一路随行的跟着摄影师,摄像师。
招生官说,他们在招生办经常看到这样的照片,他们也常常问自己,到底是录取的孩子还是他的爸爸。
支教这件事,在每季的招生中,类似话题的文书数不胜数。有人却能做得不一样,表现了自我认知,社会感知,将自己置身环境之外,理性分析环境的能力,虽然这并不是一篇措辞精美的文书,但招生官在意的并不是措辞,而是文书中表露的情感。这才是有深度的东西
大多时候,学校在乎的并不是活动的主题,而是学生在活动中展现的思考方式。简而言之,活动和规格并不重要,挖掘做活动中的价值以及做事情的影响力才是关键。
培养思维模式/ID (占比10%~20%)
中国式培养思维的问题,是填鸭式教育导致缺乏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填鸭式教育不好,其实很多教育研究者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是领先的,而且是基于中国的国情现阶段对大多数人较为合理和公平的基础教育。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学生到了美国初高中,总是能拿第一名,数学题做的超级快,被美国学生誉为天才这样的例子。但有意思的是,到了大学和研究生博士阶段,越往上走,发现中国学生原来的优势没有了,尤其是在探究问题的时候。
仔细分析,中国学生原先的优势在于既有的知识,或者提前学习。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孩子缺少深入的阅读分析和思考。也许是大环境的原因,也许是迫于竞争的压力,我们的学习过程是以学习的结果为导向,我们的思考是为了得到确定的答案。
我们在一开始,就没有去想为什么,去讨论,去批判,直到那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凭借着自己在这个领域的钻研和思考超越了我们,我们才发现我们掌握的是知识,而不是真正的能力。
大多数人的申请,是以终为始。科学的实现路径也要按照终极目标的时间倒推及目标的难度做切分。而学生赴美申请的三大门槛:首当其冲需迈过学校,标化,GPA这一门槛,这是硬实力的表现。具体硬实力后,课外活动和文书软实力将会发挥巨大作用,软硬实力相互促进。
在众多活动资源当中,活动的选择一定要以“质”为核心,那么,课外活动的“质”又要如何体现呢?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