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呆加拿大原创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藤校攻略一里谈到Dasha,典型学霸,8年级起就目标明确,自律勤奋一路高歌前行,12年级志在必得囊括剑桥法学院,斯坦福,普林斯顿和哈佛的录取通知。Dasha,跟我们所熟悉的大部分藤校女生一样,早熟而自律,因此在爬藤路上占据先机。
藤校攻略二中,我们谈谈小中男的爬藤, 都说小中男爬藤难于上青天,仅今年的录取数据来看:GPA和标化接近满分,十几门,既有活动,又有学术奖项的小中男被藤校拒之门外的不在少数。事后反思,不少家长归咎于孩子没有体育特长。这个看法有失偏颇,就这些年我们接触到的从加拿大爬藤成功小中男,靠体育特长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是学业成绩优秀的基础上在擅长的领域里取得了突出成绩。
在擅长的领域里取得了突出成绩恰恰是男生的强项(正如Rebecca老师前两天的分享:男孩跟女孩相比,优势在于专注力的分享)但是男生跟女生比, 有一个普遍的劣势---晚熟。 最近接触了几个男生家长,都为孩子读高中了还懵懵懂懂而倍感焦虑。万物生长皆有时,一般男孩到10年级自我认知才开始觉醒,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如果能够因势利导,会少走很多弯路。
本文讲的是10年级才开始发力,来自多伦多小中男Alex的经历。
Alex是哈佛经济学三年级学生,上图(图右)是他2017年代表哈佛在全美大学生辩论赛上夺魁( the US Universities National Championship)的照片。
Alex跟大部分男孩一样,9年级还懵懵懂懂,英语不够好,也没有学科学术活动或高调领导力加持,尝试过不少活动,冰球,游泳,乐器,都没有坚持下来;直到高中触电辩论,从此幽默感和口才有了用武之地,兴趣与日俱增。然而光有兴趣,没有知识面,逻辑和技巧来支持,不久陷入了瓶颈, 幸运的是10年级他遇到了Rudi,在名师精心指导下,从此在辩论上一路过关斩将,荣获多项加拿大本土重量级赛事冠军,11年级入选国家队。
回顾爬藤之路,Alex认为是兴趣,由兴趣激发了内驱力。
关于如何激发出孩子,尤其是男孩的内驱力,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因为男孩晚熟,在成长过程中比听话乖巧的女孩子容易走弯路,加上社会对男孩更高的期望,进一步放大了男孩父母的焦虑。
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心理学研究提出,内驱力的形成条件是以下三个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归属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胜任感(competence)。因此谈内驱力培养也绕不开这三方面:
归属感形成于一个受尊重和有爱的环境,始于家庭,深化于同伴团体。而自主感需要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了解并接受自己,能够自主做决定,并承担后果。
胜任感需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一技之长的优势积累,两者缺一不可。
01 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内驱力的土壤
教育始于家庭。
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就会有不同个性的孩子。
家庭教育有以下四种常见的型态:
一:“爱与规则并重”的权威型: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的同时对孩子的行为提出合理的要求,做出适当的限制,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决策中来,并对孩子寄于厚望。
二: “专制无爱”的独裁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高标准、严要求,而对孩子的需求和关爱却很少考虑。孩子没有与父母协商的权利,稍稍抵触,就会受到惩罚。
三: “有爱无规则”的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没有要求,也很少管教不良行为,而对孩子的需求却有求必应。
四: “无爱无规则”的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没有要求和标准,也不关心孩子的需要,亲子关系冷漠,无论是因为生活压力还是家庭变故导致的这种教育方式,都是对孩子的一种精神虐待。
在上述的四种教养方式中,权威型家长(Authoritative)对孩子成长最有益: 一方面权威型家长能把握好“规则和自由的尺度”,另一方面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自主选择。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出色,自信心和自控能力强,情绪乐观,积极,上进,是孩子内驱力萌芽的必要土壤。
Alex作为华裔,从小未能例外的被要求学习汉语,他兴趣索然并抵触,父母就没有再要求,此后又尝试过冰球游泳乐器等活动,也一直没有找到感觉,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9年级Alex对辩论产生了浓厚兴趣,父母帮他寻名师,不遗余力做好后勤工作,一次参加辩论赛,妈妈专门去赛场给他送资料,并在其中夹了一张便签条,字里行间,都是爱和鼓励。
在家庭教育中,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以静待花开的信心和坚持。权威型家长既对孩子有高期望,又给他们充分的自主,给孩子在家庭中归属感和自主感,帮助孩子找到兴趣点培养胜任感,为内驱力的觉醒创造了条件。
所以在孩子升学规划中,应该让孩子处于主导地位,全力支持他们发掘自身的兴趣点,然后因势利导。
02 同伴群体给予内驱力生生不息的养分
内驱力的外在表现:兴趣驱使,高度专注,优势积累,长期坚持。
从兴趣到擅长之间,会有一个漫长的刻意练习过程,唯有内驱力才能让孩子持之以恒。而日渐成年的孩子,父母的影响不断减小,孩子所跻身的同伴环境,对内驱力至关重要。
Alex高中就读于一所两千多人的公校,整体大环境不尽人意。但是因为辩论,他得以置身于一个非常好的小环境。喜欢辩论的孩子,关心时事,思维敏锐,视野开阔,在这样一个志同道合,积极向上的同伴群体里,大家相互影响,相互成就。
Alex反复强调,辩论扩展了他的社交,通过辩论,他不仅在学校有了一帮好朋友,同时还结识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同龄人,惺惺相惜,相互促进。当他代表加拿大参加世界大学生辩论赛的时候,跟来自英国的Archie Hall不打不相识,赛场是对手,赛场下成了朋友。 两人都被哈佛录取,终于有机会并肩作战,2017年为哈佛赢得全美大学生辩论赛冠军。
对于孩子来说,在青少年期有一个志趣相投的同伴群体,非常幸运。
曾经有一位家长跟我分享,儿子初中后交了的朋友,都喜欢下象棋,于是他也开始琢磨着学象棋,朋友间经常交流,越下越起劲,也越下越好。下棋作为兴趣还可以理解,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孩子原本对数学没有太大兴趣,由于这些下象棋的朋友们都课外钻研数学,他也跟着在网上自学高中数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8年级没有结束,做AMC10不在话下。
学生时代,往往不是课堂学习的内容,而是在课外所从事的活动对今后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尔盖兹在中学计算机俱乐部认识的保罗艾伦,两人后来一起创建了微软。而在中学从事辩论的孩子,大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法律,商界或是政界发展。更有意思的是,一旦进入这些行业之后,他们发现会发现行业领袖竟是当年辩论赛中仰望的学长或是裁判,共同的经历和爱好,迅速拉近人际距离,成为职场发展不可或缺的人脉。
Rudi老师另一位辩论学生,现就读于哈佛的Catherine,她将自己的成长很大程度归功辩论和通过辩论积累的人脉,作为国际生本科毕业在美国找工作,即使对哈佛毕业生来说,也不容易,她之所以还没有毕业就能找到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的工作,完全是因为一位辩论的学长推荐。
所以如果说家庭教育是内驱力培养的土壤,那么志趣相投的同伴群体提供了内驱力生生不息的养分。
因此在升学规划过程,对于课外活动和公益行动选择要权衡分析,因为这不仅是时间精力的持久投入,更是对孩子所处的同伴环境甚至将来职业发展的选择。
03 得遇名师赋予内驱力成长的阳光
当孩子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要把兴趣变成特长,除了天资和勤奋之外,还需要找对老师。
这里再普及一下刻意练习的概念。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提出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通过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都可以达到专家水平。而刻意练习跟机械重复练习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有效的刻意练习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纠正(fix it)。简单来说,需要将所学习的技能分解成基本的核心组块来反复专注练习,练习过程中由专家给出反馈,指出不足,然后想方设法来纠正。
学习技能过程中,能否得到专家切中要害的反馈和指正,是刻意练习和机械重复之间的分水岭。学习者用心听取反馈并贯彻到行动中,往往会事半功倍。
在我所见过的诸多老师中,擅长讲课,Rudi Lof排不上第一,但大学生辩手和多年律师的职业素养,他能够给出最精准反馈的老师。
Alex遇到Rudi无疑是幸运的,他高中才接触辩论,在Rudi的指导下,水平迅速提高,思考问题越发深刻透彻,能够迅速抓住对手的逻辑漏洞,11年级结束的时候,如愿以偿的进入国家队。
因此在升学规划过程中,无论是孩子优势项目上的推进或是短板的查漏补缺,都要尽可能找最好的老师。名师的智慧和专业造诣,给孩子的发展提供了“巨人的肩膀”,而且他们往往是人格魅力的榜样。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