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次接触国际学校的家长来说,如果可以多获得一些“过来人”成功的择校经验指导,就可以帮助他们在国际择校这个难题中少走弯路。
今天,我们分享一位来自国内某知名企业高管国际择校的成功经验,希望可以为正在烦恼择校问题的家长们指引方向,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方向。*以下文章内容以刘妈妈的角度述说
高中前,考虑是否出国
孩子进入初中后(7年级开始),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愿望考虑是否让孩子准备出国读高中或大学。
这个时候需要留意两个考试:
一个是小托福,可以测试孩子的英语水平;另一个是SSAT,是美国中学入学考试,适用于美国、加拿大私立中学的入学。
如果决定去美国读高中,最好初三(九年级)就开始准备!
如果决定国内高中国际班/国际校,九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就要关注各个学校的招生情况。
现在不少学校举办开放日和入学考试。在中考前后,去参加不同学校的开放日活动考察学校,进行选择。
下面的内容就参照选择国内国际班来讨论。
高中第一年
十年级其实主要是适应阶段,需要选择的内容不多。很多课程都是必修,特别是第一学期。这个阶段通常是选择社团、社会活动、学术活动的阶段。
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去尝试,但也不要选择太多活动,找到一两个可以长期持续的项目就可以聊聊。
高一阶段的标化准备,升学指导
第一学期结束时,应该开始考虑如何准备标化考试:自己准备还是找辅导?如何制定好计划?
这个时候,有些家长,可能会考虑请机构帮助孩子进行美国大学的申请准备。
我建议家长们可以分别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特别要注意,一定要根据孩子特点帮孩子找一些长期的活动。
第二学期的五月份是一年一度的考试,这个时候学校通常不会组织高一的学生进行考试,所以考不考是学生自己的选择。
给予家长的两个提示
现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很多孩子从十年级甚至九年级就开始考了。不过,五月份的考试,一般年初时就要报完名,所以如果选择考试,千万记得早报名!
二三月份是美国的AMC数学学术活动的日子,对于数理化很强的中国学生来说,用这个活动试试手也很不错。当然,还是要花时间准备。
高一的暑假活动
三四月份开始就要考虑暑假活动的问题。因为很多学校的夏校、夏令营是有申请条件的。
比如,托福成绩、AMC成绩、测试成绩等,还需要高中成绩单(包括初三的成绩单)等一系列的条件。
高一适不适合参加夏令营或大学夏校活动,因人而异。
据说有的夏令营、夏校活动非常“水”,整体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用我儿的说法,水平越高的越不花钱,真正牛的大都是给你钱争着让你去,只看你有没有水平进去。我儿是高二去的夏校,自己找的资料。
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模联、美国高中生知识学术活动、打着耶鲁名义的学者杯知识和辩论比赛等。
一赛就是好几轮,从北京到新加坡再到耶鲁,还有哈佛在中国的青少年领袖营等等。
高一的留学&暑假培训
除了夏令营、夏校活动,寒暑假还要考虑是否参加游学活动。
当然,我觉得有直观接触肯定比纸上谈兵好,但如果没有啥针对性,我建议还是将活动定位在旅游上吧。
高一的暑假还面临一个选择——是否进行标化考试(SAT/ACT)的准备。上不上培训班?上什么培训班?去哪家机构上培训班?
这些其实都是一脑门子的事儿。当然,可能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标化准备都已经早早开始了。
高中第二年
十一年级,这一年是高中阶段的核心。
这个阶段,家长需要协助孩子平衡课内学业与标化考试、学术能力与其它活动。
一般高二就有选课了。不仅是选修课,这个时候也是要自己选的。是广泛涉猎还是学好学精?文理要如何搭配?
还有,这个时候标化考试也将开始。是考SAT还是ACT?何时考?在哪里考?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且,有的时候还不是你主动选择的事情,而是被动选择的结果。
比如,期望的时间没有合适的考场。托福还好,SAT和ACT就比较麻烦了。因为大陆地区没有考场,必须出国考试。选定了考试场次之后还要考虑旅行和住宿的问题。所以,这些选择是要越早进行越好。
写到这里,我真得感谢儿子。到现在为止,考试的各个系统我都没有见过,全是他自己选择的。
我只是负责后面的订机票和旅馆的工作。
但现在想想,他这个年龄,能把4次SAT考试(1次SAT2,3次SAT1),2次考试,1次托福考试的报名、缴费以及之后的考试流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没出过一点儿差错,也是不容易。
高二的游学活动
高二的时候,也可以有准备地参加一些大学的招生活动。因为高二时间相对灵活一些。
这个时候建议家长跟孩子早一些了解大学的要求,一方面可以尽快找到自己心仪的学校,另一方面也可以按照学校的要求做一些针对性准备。特别是那些准备提交艺术作品的孩子。
据儿子说,10、11月和3、4月,是大学招生活动的高峰期,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他高二时因为师兄的推荐,参加了一个大学的招生活动,正好遇到该大学的音乐老师表演,他也凑上去跟老师聊了聊,后来还给老师寄了自己的表演作品。
没想到,高三时大学老师居然还能记住他。所以,其实早联系、早准备没有什么不好。
考试、夏令营、夏校之类的活动可以参考高一阶段,我在这里也不再赘述。
这时候的学校考察,因为针对性高了,反而可以考虑去看看。我儿的一个同学因为想学音乐,所以她妈妈就在暑假陪着女儿去美国游学了十所大学。
考察学校、与招生官和相关院系的教授们交谈的同时,也让老师、教授对孩子有了认识。
高二的升学规划
不管之前是否找了机构,在高三这个学年的最后,很多家长和孩子可能都会问自己:我们到底找不找机构?如果找,找哪家;如果不找,自己要做什么事?
在这个阶段也会有许多学术活动和比赛。我唯一的建议就是:基于兴趣,学会取舍。
总之,高中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采的。这些经历的目的就是开阔孩子的视野、促进他们的思考。对升学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你参加了什么样的活动,而是这些活动引起了你哪些思考。
所以,活动本身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是不同的思想让这些活动具备了不同的意义。
因此,我个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大学申请文书去做一个自己根本没兴趣的事情,做事不要本末倒置。
高中第三年
在十二年级这个阶段是选择最多也是最直接的阶段。
标化的标准达到了吗?如果没有,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最后的计划和努力。
申请学校的清单列出来了吗?选文理学院还是大U?哪些是梦校?哪些是匹配校?哪些是保底校?
孩子的学校在高二下学期的后半学期就开始让孩子们列出自己的目标学校,然后升学顾问再一一审核,再单独与孩子、家长沟通。
高三后,这个名单在每一次大的行动前或结果后(拿到最后一次考试结果、ED/EA开始、ED/EA出结果,RD申请)也都会重新审视。
早申策略是怎样的?早申策略往往与大学的申请要求、之前的录取情况、自己的成绩、同校同学的申请情况有关,因此,不定因素很多。
比如,每个学校的申请要求可能每年会有变化、自己的标化分数还没出来,所以申请策略可能需要到了开学后、甚至早申前一个月才能确定下来。
在这里我也要特别提醒各位,大学的申请要求真的会变化的。不要简单听别人怎么说,认真阅读学校的申请规则才是正事儿。
早申出结果后,除了尘埃落定的成功ED,大多数人会根据早申结果再一次选择RD的学校清单,并且准备相关的文书。
大学申请中还有一个苦恼的选择,就是到底能不能相信某些大学说的,申请助学金。这个选择我倒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做?留给大家回答。
做完这些,就只剩最后一个选择了。也许不是每个孩子都有,但有的孩子会经历一个甜蜜的烦恼:收到了多个Offer,该如何选择?
回顾了一下,以大学申请为目的基本是在高中要考虑的事情,这只是孩子高中生活里需要选择的一部分。但即使是这些,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了。
说来有点儿惭愧,这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孩子自己调查研究决定的,我们的贡献就是跟他聊聊天,听听他的想法并给出建议。虽然惭愧,但是我一点儿也不后悔。
因为,经过这一系列选择,我们已经坚信,孩子有能力独自去美国面对他的大学生活。
本文有关内容和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信息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 :国际学校优质的教学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多元化的文化氛围等,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优质的教育平台,帮助孩子在未来的道路中,走得更好更远。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